近日,电动汽车领域发生三件大事:理想成为首个千亿营收的造车新势力;极氪继2023年销量不如人意后,再推新款极氪001上市;苹果造车计划中途夭折。
业绩的鲜明对比背后,是重商业型车企的成功,与技术流品牌的研发与销量困境。
两种不同的市场结果,反映出对电动车企而言,在电动汽车技术尚未完全成熟阶段,车企的商业逻辑要高于技术价值。
当下,电动汽车领域竞争愈发激烈,重商业还是重技术,车企们的选择直接影响未来生存及发展。
作者 | 凡一
编辑 | 方远
两种路线,两种结果近日,理想发布的财报让业界对他刮目相看。
财报显示,2023年,理想交付量超37.6万辆,平均每天交付千辆以上,全年营收1238.5亿元,相当于每天入账3.39亿。
有网友评论:理想红的莫名其妙,不理解销量为何这么好。
“蔚小理”中,小鹏最具技术情怀。创始人何小鹏曾称,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要做到世界第一,把特斯拉“打得找不着东”。
从研发投入看,蔚来和小鹏的研发投入也都比理想高。2021年,蔚来研发投入达45.9亿元,小鹏41.1亿元,而理想则是只有最少的32.9亿元。
所以网络一直有“理想是蔚小理中最不理想的”的说法。甚至有人评价,理想汽车是商业投机的产品,是“工业垃圾”。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2023年,小鹏总交付14.16万辆新车,蔚来交付16.03万辆,皆不及理想销量一半。
除了小鹏和蔚来,理想还一直将BBA(奔驰、宝马、奥迪)视为头号敌人,甚至多次发稿“艳压”BBA。
比如理想汽车微信公众号曾发布《从BBA到理想汽车,是消费降级还是升级?》《把BBA换成理想L8,是怎样一种体验?》等文章。
理想此举也引发外界群嘲,被称一个新人也敢出来碰瓷BBA。
然而2023年,宝马才卖了82万台车,奔驰76万,奥迪72万。相比之下,理想作为一个新人,成绩确实够看。
相比理想的亮眼成绩,极氪则显得黯淡了很多。
尽管极氪凭借金砖电池、极充V3、零百加速2.07秒等技术,被视为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流。
但2023年,极氪年度累计销量仅为118685辆,不及理想三分之一。
苹果作为技术流品牌,在造车方面成绩同样不理想。
10年前,苹果聚集一千多名汽车工程师和专家,号称要打造一辆没有方向盘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苹果为研发成功,还曾被马斯克爆料试图从特斯拉高薪挖走工程师。
然而10年后,苹果决定放弃电动车项目,并将一些为苹果公司电动车项目工作的员工将转岗至AI部门。完全自动驾驶的计划最终夭折。
无论是极氪还是苹果的经历,似乎都在讲述着,在汽车领域,技术流路线并非是坦途。而被质疑不重视技术的理想却反而能发展的风生水起。
用户需求决定销量理想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创始人李想足够懂用户,这点上,理想与极氪甚至苹果有非常大的差异。
李想是互联网出身,曾先后创立泡泡网、汽车之家,最擅长的就是精准把控人性,把握用户需求。
李想的这项能力曾多次体现在理想的路线选择上。从创立理想之初,李想就确定了理想的核心定位是家庭首选的豪华电动车品牌,用户定位是80后奶爸。
基于用户画像,李想确立了增程式电动车的技术路线。
所谓增程式电动车,顾名思义就是增长里程的电动车。是一种使用电池动力驱动,同时使用内燃机发电来为电池充电的电动汽车。
当时,在业界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脱裤子放屁的做法。比如,大众汽车的中国CEO曾说过:“增程式电动车从整个国家和地球的角度来说,简直是胡说八道,是最糟糕的方案 ”。
大众汽车某研发技术人员也表示:“增程式电动车意义不大,我们几年前就在研究增程式的可行性,现在讨论这个技术已经完全过时了。”
尽管业界嘲声如潮,但李想始终坚持这一技术路线,并多次在微博和人掀起骂战。
有一次,李想在演讲时公然爆粗口,“他X的一帮搞臭技术的,成天冲我们BB,什么增程电动是个落后的技术。请问他们他X的搞出来屁技术了?一群毫无用户思维、完全不关心用户的人,今天研究出的技术路线,他什么技术路线啊?胡说八道!”
李想非常清楚,理想是家用车,对理想用户来说,最不该有的就是续航焦虑。
在当时,纯电技术尚未成熟,充电难、电池成本高和续航短,是用户的大痛点。因此,别管技术是否过时,只要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就值得做。
最终,理想用实际销量证明了增程式电动车在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并开创了新能源时代的“增程浪潮”。
理想对用户需求的坚持,还体现在外界对他的另一个嘲点上。
在电车时代,大部分车企都在三电研发(电池、电机、电控)上卷生卷死,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技术。
理想却始终在大空间、豪华内饰等肤浅层面上下功夫。其座椅、显示屏和储备配件,也被大众戏称“冰箱、彩电、大沙发”。
从技术层面看,这些成果都不起眼,但从用户角度说,理想满足了高端家庭用户的需求:够有排面,适合与家人出行。
这本是其他车企不屑研究的领域,但理想却从中开创了新的用户增长点。
相比之下,极氪更像一位不擅长解读人心的技术男。
自极氪001后,极氪后续车型皆未能复制当年的热度。以极氪009为例,该款车发布后,不少车主反馈实际座椅面积和后排空间大小不及预期,舒适感不足。
而其标榜的零百加速2.07秒,也让人质疑在日常生活中技术过剩。
此外,极氪的消费人群为年轻群体,50万起步的价格对消费者而言也有明显门槛。
苹果则更甚,完全自动驾驶的高难度技术目标,更是使他在耗费十年研发成本后,一无所获。
车企的护城河理想和极氪销量的鲜明对比,充分反映了相比技术,市场更倾向用户需求。
巴菲特曾提出过护城河理论,指的是客户转换成本和客户需求挂钩。换句话说,用户需求是为公司带来收益的直接因素,而技术只是影响企业经营的间接因素。
具体到电动汽车领域,若技术不能解决用户需求,再先进也不能带来太多收益。
看清楚这一点并这么做的,除了理想,还有比亚迪。不过比亚迪并非不重视技术,而是他的技术皆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
老百姓买车,要么图个便宜实用,要么图个有面。
为此,比亚迪生产了一系列产品来供老百姓选择。从售价7.38万到8.9万的海鸥,到上市价168万的仰望U8,以满足不同人群的购车需求。
特别是有很多价格亲民的车型,让比亚迪成为12万到15万价格范围内,很多消费者的首选。
消费者买车,除价格外,最关注的便是安全性。
相比造车新势力各种花里胡哨的技术整活,比亚迪在技术研发方面是非常实在的。比如电动车用户最关心的安全风险是什么?电池。
因此,比亚迪推出了刀片电池技术。据比亚迪宣称,刀片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比传统的磷酸铁锂电池提高了50%以上。
这意味着在同样的空间内,刀片电池可以装入更多的电芯,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且刀片电池可以有效地避免电池自燃、爆炸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与其说比亚迪能够成为国内电动汽车“销量之王”,与其说是技术的功劳,不如说是因为他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研发技术。否则,再好的技术也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
所以说,在电动汽车领域,技术并非是护城河,因为技术永远在更新,更何况是在当下自动驾驶技术并不成熟阶段。而掌握用户需求的能力,才是车企长久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