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C表格模型15:产能负荷计算模型-01

职场计划有古哥 2025-02-04 04:00:34

全文约1500字

大家好,我是古老师,专注于PMC(生产计划与控制)领域的教学。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PMC系列中的第15个表格模型——产能负荷计算模型,此模型适用于生产计划中对订单的产能负荷进行计算。

产能负荷计算相当复杂。为了确保这个表格模型能够正常运作,我们基于一般情况下的简化模型进行了设计,并将在后续根据具体的约束条件逐步细化产能负荷的计算方法。

负荷定义

计算产能负荷的基本要素是产品的UPH(每小时产出单位数),这是衡量生产线效率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生产线或设备在一小时内能生产的标准产品数量。

在核算UPH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生产需求、单位产品完成时间(节拍时间)、设备和人力资源、非生产时间(如停机和维修)以及不良品率。本表格模型中的UPH已经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代表了经过调整后的标准每小时产能。这样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实际生产能力。

设计思路

整体设计思路是利用两张输入报表《产品UPH数据库》和《MPS生产主计划》,通过设计相应的动态数组公式,生成一张输出报表《订单负荷状态表》。

具体步骤如下:

创建工作页面:

分别建立三个工作表:两张用于输入(即《产品UPH数据库》和《MPS生产主计划》),一张用于输出(即《订单负荷状态表》)。

输出报表的设计:

在输出工作表中,使用查找引用函数来引用《产品UPH数据库》中的小时产能数据。

接着,根据《MPS生产主计划》中的订单数量与引用的UPH小时产出数量进行计算,以快速得出每个订单的产能负荷。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数据自动计算出各订单的产能负荷,简化了手动计算的过程,并提高了准确性。

接下来是公式的设计,所有公式都将采用动态数组全自动扩展(溢出)的方式,以实现输出报表即产能负荷的全自动运算。

工作表1:《产品UPH数据库》

A列:用于输入产品编码。

B列:对应于各产品的UPH小时产出数量。

标题行(A1/B1):录入相应的标题,并将背景颜色标记为橙色,表示这些数据需要人工输入。

D列和E列:同样在D1和E1录入对应的产品编码和UPH小时产出数量的标题,并将背景颜色标记为黄色,表示这些数据是由公式生成的输出结果。

具体公式如下:D2=TOCOL(A2:A10000,3): 对A列人工输入的数据转换为动态数组引用区;

E2=TOCOL(B2:B10000,3):对B列人工输入的数据转换为动态数组引用区;

这两列(D列和E列)的设计旨在后续使用动态数组引用公式时,能够快速且准确地引用所需的数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同时也便于未来的扩展与维护。

工作表2:《MPS生产主计划》

同样的方法也把工作表2中的数据转换为动态数组公式。A到C列分别对应订单、编码、数量;在E到G列分别录入以下公式把A到C列的数据转成动态数组可引用的数据:

E2=TOCOL(A2:A10000,3)

F2=TOCOL(B2:B10000,3)

G2=TOCOL(C2:C10000,3)

工作表3:《订单负荷状态表》

最后就全自动输出报表工作表3订单负荷状态表的输出设计了。分别在A1:E1录入对应标题并设置填充颜色为黄色:{"订单","编码","数量","UPH (小时产量)","订单用时"}

分别录入以下公式进行全自动引用:

A2='2.MPS'!E2#

从《MPS生产主计划》工作表的E列动态数组中引用订单数据。

B2='2.MPS'!F2#

从《MPS生产主计划》工作表的F列动态数组中引用产品编码数据。

C2='2.MPS'!G2#

从《MPS生产主计划》工作表的G列动态数组中引用订单数量数据。

D2=XLOOKUP(B2#,'1.UPH'!D2#,'1.UPH'!E2#)

根据产品编码(B列),在《产品UPH数据库》工作表中查找对应的UPH小时产量。

E2=LET(A,C2#/D2#,VSTACK(A,SUM(A)))

首先计算每个订单所需的时间(数量除以UPH小时产量),然后使用 VSTACK 函数将这些时间值堆叠起来,并在最后一行显示总时间。

以上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产能负荷模型。通过两张输入报表《产品UPH数据库》和《MPS生产主计划》,无需手动填充或拖拽公式,即可全自动输出《订单负荷状态表》。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PMC(生产与物料控制)工作的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业务中的模型可能会比这个示例复杂得多。因此,后续古老师会继续对这个表格进行升级和完善,以适应更复杂的业务需求。敬请关注后续更新,以便获取更多功能和优化。

0 阅读:2
职场计划有古哥

职场计划有古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