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1700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1d6c64994aff4a7ce734c22e87f45a2.png)
大家好,我是古老师,专注于PMC(生产计划与控制)领域的教学。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PMC系列中的第18个表格模型——产能负荷计算模型03。此模型专门用于在生产计划中对订单的产能负荷进行计算。
接着昨天的升级思路,我们已经把产品对应的可用线体转换成二维格式了,现在需要重新开始设计MPS中的订单用时,原来没升级前是单条件的引用,只需要引用产品对应的UPH即可,升级后加入了线体,涉及到双条件的引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94cce7177d994ce9d33b56a017d6f6d.png)
双条件引用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一种常见的方式是使用筛选函数进行双条件判断;另一种则是利用查找引用函数,通过在参数中使用文本符号“&”来连接不同的条件以实现引用。这里我们将采用查找引用函数的方法,在单元格J2中输入动态数组公式如下::
=XLOOKUP(G2#&I2#,'1.UPH'!F2#&'1.UPH'!H2#,'1.UPH'!G2#)
函数解释:
查找值:由编码和线体组成的组合;
查找区域:将编码区与线体区通过“&”连接形成的组合区域;
返回值:来自“1.UPH”工作表中的G列数据。
这样设置后,公式就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条件准确地找到并返回相应的数据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de3c1fec2d36282010a7b039927a735.png)
在MPS生产计划中,最关键的任务是为每个订单的产品编码安排合适的生产线体。由于已经提前建立了产品与线体的对应关系,因此可以使用查找引用函数来确定最优效率的线体(UPH数据库已预先排序,在一对多的情况下,返回的总是最优效率的线体)。找到最佳线体后,应立即将该列粘贴为数值以固定结果。
接下来,根据这些安排情况检查各个线体的负荷率。具体步骤如下:
确定每个订单的产品编码对应的最优效率线体。
将查找结果粘贴为数值,确保安排不随数据变动而变化。
计算并评估各线体的负荷率,基于负荷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负荷率的结果,必要时调整产品与线体的对应关系,以优化整体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b27798a38e556c1ead76e23b7964087.png)
在为每个订单的产品编码分配最适合的生产线体,并完成值的粘贴后,下一步是设计一个下拉选择列表以供选择对应产品编码的生产线体。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
一、通过产品编码直接关联下拉列表中的生产线体,可以消除人工判断的需求。
二、下拉列表中的选项按照优先级排序,即第一个位置代表第一优先级,第二个位置代表第二优先级,以此类推。
三、不适合生产特定产品编码的生产线体将不会显示在下拉列表中,从而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性。
四、系统能够动态响应编码的变更,自动调整与之匹配的生产线体选项,确保始终选择最合适的生产线体。
这种机制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增强了生产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34f7e787f16481482331d5d1ab48284.png)
为了创建这样一个动态的下拉列表,您需要使用查找引用函数以及数据有效性功能。以下是具体的操作步骤:
1. 选择合适的单元格应用下拉列表的单元格。
2. 转到“数据”选项卡,然后点击“数据有效性”。
3.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序列”作为验证条件。
4. 在“来源”字段中输入以下公式:
=XLOOKUP(B2,'1.UPH'!$J$2#,'1.UPH'!$K$2#)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0cfd88570443e9b4f1a76b948598eac.png)
公式解释:
此公式的作用是根据给定的产品编码(位于B2单元格)查找对应的生产线体。
如果某个产品编码对应多个生产线体,该公式会返回所有相关的生产线体结果。
通过这种设计,为每个订单的产品编码创建了对应的生产线体下拉列表,方便PMC生产计划员编制生产计划。这有助于快速平衡所有生产线的负荷率,确保各生产线之间的订单分配相对均衡。
在调整过程中,古老师建议不必追求极致的100%负荷率和平衡率,达到相对平衡即可,目标区间为90%到100%。因为在实际计划编制过程中,需要考虑众多变动因素,因此不可能实现绝对的100%负荷率或平衡率。
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计划编制的效率,还使得生产安排更加灵活和适应变化。这样可以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确保生产的平稳运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86298220b99a7435ef9040bf79dc46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