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唐钟声(二四)唐敬宗李湛遇刺案始末,刘克明身后还有幕后黑手

惊心鸟 2025-02-06 01:35:41

公元八二六年十二月初,唐朝最年轻皇帝之一的唐敬宗李湛遇刺身亡,而杀死他的正是他最为宠信的太监首领刘克明。刘克明刺杀李湛后让翰林学士路隋作诏书,令唐宪宗李纯第六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绛王李悟为代理监国,打算拥立他为新皇帝。第二天他们又假借李湛的名义下达遗诏,让李悟登基即位,并重构朝廷的权力格局。此事发生后朝野哗然,遭到了当时执掌兵权的宦官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神策军中尉梁守谦、魏从简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联合宰相裴度起兵诛杀了刘克明一伙人,拥立江王李昂为帝,是为唐文宗。

这是一件唐朝晚期震动天下的大事,对唐朝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宦官刺杀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就唐朝而言,这也是第二次了。上一次是宦官陈弘志刺杀唐宪宗李纯,拥立唐穆宗李恒登基即位。当时唐宪宗李纯被杀后,也引发了宦官集团内部的激烈冲突。李纯信重的宦官吐突承催等人被杀,梁守谦、王守澄等人掌控神策军兵权,拥立皇太子李恒登基称帝。这一次的政治斗争还是在两伙宦官之间展开,最让人意外的是,刺杀唐敬宗李湛的居然是他最为宠信的宦官刘克明,而刘克明的党羽都李湛身边的人。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刺杀案的过程,看看史书上是怎么记载这段故事的。唐敬宗李湛在史书上被认为是唐朝最为昏庸的皇帝,整日沉迷于马球、游猎、玩乐之中。他长期不理政务,将政务委托给朝廷宰相和当权的宦官。为了让自己玩得快乐,李湛还提拔了大批宦官陪他娱乐,经常拉着神策军的将士打球赌博。刺杀李湛的宦官首领刘克明就是靠着一手优秀的马球技术上位的,他也因此受到了李湛的宠信。而当时参与刺杀的刘克明的党羽全是宦官,而且都是靠着陪李湛玩耍而备受宠信,逐渐掌握了宫廷权力的。

按照史书的记载,当天唐敬宗李湛召见了一些善于打马球的人,这里面包括神策军的将士,宫中的太监,还有长安城中以打马球出名的恶少。他们还在宫殿里打了一场球,让李湛玩得非常高兴。然后李湛江又观看了摔跤比赛,给予了摔跤双方极大的赏赐。这场娱乐活动一直玩到深夜才停止。

这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冲突,玩得不好的太监被李湛斥责教训。到了深夜李湛还不想休息,继续玩他最喜欢的“打夜狐”游戏,也就是捕捉半夜出来觅食的狐狸。玩乐之后,他有拉着参与游戏的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定宽等二十八人饮酒,直到酒酣耳热才回到殿中休息。

唐敬宗李湛一进入大殿,大殿中的灯火就同时熄灭,然后宦官首领刘克明联合苏佐明等人谋害了李湛,连夜开始做该换皇帝的操作。刘克明等人的打算拥立唐穆宗李恒的弟弟绛王李悟为帝,却遭到了宦官首领王守澄等人的反对。双方的政治斗争中,王守澄等人争取到了宰相裴度的支持,起兵诛灭了刘克明等人,迎立了李湛的弟弟,唐穆宗李恒次子江王李昂为帝,是为唐文宗。至此唐敬宗李湛背着唐朝最昏庸无能皇帝的名号走下了历史舞台,同时他也是唐朝在位时间最短,死亡时最为年轻的皇帝之一。

按照史书的说法,唐敬宗李湛遇刺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他太过于沉迷于玩乐,对身边的人疏于防范,才使得刘克明等人得手。另一方面,历史学者们也认为刘克明等人刺杀李湛是因为旧怨,据说是李湛在打马球时要求太高,对于马球技术不好的宦官动辄施加沉重的处罚,甚至会当场处死。他们认为刘克明在当天的活动中可能得罪了李湛,所以才在晚上下手,目的是保留自己的性命。这些说法长期被后世的学者引用,成为唐敬宗李湛遇刺的主流意见。但从是发生的细节出发来看,这种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刘克明深受李湛的信任,从来没有被处罚和训斥的记录,凭什么说他因为私怨而刺杀李湛呢?再者,刘克明如果是因为当天的私怨而动手,那么当夜发生的矫诏拥立绛王李悟的事又怎么能成立呢?拥立皇帝不是激情杀人那么容易的,是需要多方面的密切配合的。尤其在朝廷方面没有大臣支持的情况下,拥立皇帝是不可能完成的。刘克明虽然受宠,但毕竟是事务太监,对朝廷的权力非常有限,这一点他远远比不上执掌神策军军权的梁守谦,王守澄等人。所以要靠他们几个改朝换代,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朝廷中没有人策划支持,刘克明是不可能动手的。因为一旦动手他就没了活路,最终只能背上弑君的罪名。对刘克明等人而言,刺杀李湛后唯一的活路就是拥立新的皇帝,以从龙之功来抵消弑君之罪。所以也有人认为刺杀的幕后黑手是绛王李悟,因为李悟是刘克明等人矫诏拥立的对象。可是从史书上来看,李悟和刘克明并没有密切接触的记载,刘克明的矫诏也是单方面的。这种情况下把弑君之罪放在李悟头上,实际上是不严谨。如果朝廷中没有人主持,李悟这样的闲散王爷也不可能登基称帝。

从各方面来看,刘克明发动政变的原因,最大的可能就是与太监首领梁守谦、王守澄等人的矛盾。前文讲过,这两方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也是宦官集团中新旧权宦之间的政治斗争。梁守谦等人都是监军太监出身,掌控者宫廷和神策军的军权,一向是宦官集团的领头羊。而刘克明等人只靠着打马球玩乐起家的事务太监,本来就被人看不起,而且又没有军权,斗争上落于下风是正常的。在唐敬宗李湛即位之后发生的几次谋逆案中,都是与事务太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双方在政治斗争上已经不是一朝一夕了。

可即便如此,把李湛杀死对于刘克明等人一点好处都没有。刘克明等人本就是李湛提拔起来的,贸然将其杀死,只能断了自己在宫廷的根基,把自己推上绝路。刘克明在宫廷中能脱颖而出,肯定不是这种莽撞的人。对于刘克明等人最好的办法是,劫持李湛,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逼迫朝廷重臣和王守澄等人交出大权,以此来重建朝廷的权力格局。但要完成这一切,不仅仅需要在朝廷里控制皇帝,还要朝廷里面有人配合。这种做法就很像当初唐宪宗李纯逼迫唐顺宗李诵禅让皇位,那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

因此从各方面的线索来看,促使刘克明弑君政变的根本原因,还是有一个朝廷里面的幕后黑手的支持。这个幕后黑手是谁呢?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可以发现以牛僧孺、李逢吉为首的牛党,具有极大的作案嫌疑。前文讲过,唐穆宗李恒在位时重用主和派,排斥主战派,于是主和派的宰相李逢吉、牛僧孺等人结成一党,把持了朝政大权,拉开了牛李党争的序幕。在整个唐穆宗长庆年间,基本上都是牛党掌权,而主战的李党被排挤到了地方。但是到了唐敬宗李湛即位后,政治形势陡然发生大变。

史书上都说唐敬宗李湛是昏君,可是他也有不昏聩的时候。他一上位就对当时的牛党执政非常不满,认为地方叛乱都是牛党的宰相不合格造成的,于是提出了将被牛党排挤到地方的老宰相裴度召回。当初裴度被罢相就是遭到了当朝宰相李逢吉的排挤,所以李逢吉很惧怕裴度回归,集结牛党各方面的资源阻止裴度回长安。但李湛的意志非常坚决,先给裴度回复了平章事的头衔,然后又隔三差五派人前往兴元府传旨抚慰。李逢吉见李湛要强行召回裴度,便派人四处散布谣言,各种诋毁裴度,甚至诬陷裴度要图谋不轨。

然而这些抹黑污蔑的招式对李湛都不管用,最终裴度还是顺利回归长安。裴度回归后,立刻被李湛任命为宰相,主持朝廷政务,李逢吉等人的权力逐渐被剥夺。在整个唐敬宗李湛执政的时期,裴度都是当朝宰相,掌控国家大权。在裴度的主持下,地方藩镇的叛乱大为收敛,挑起河北三镇叛乱的卢龙节度使朱克融也被幽州的兵将杀死,唐朝自长庆销兵后每况愈下的国内形势稍有缓解。在裴度的劝谏下,向来肆意妄为的李湛也收敛很多,平日里不上朝的情况大为减少。当时李湛想要去洛阳游玩,裴度上书劝谏,李湛便欣然接受了。

到了唐敬宗李湛被刺杀前,裴度不仅是当朝宰相,还兼任了度支使,财权政权一把抓,朝廷中的政治态势也趋于稳定。而在这个期间,原来独霸朝政的牛党则遭到了极大的打击,各种权力被剥夺,被牛党排挤的李党大臣也纷纷回归朝廷。可以说在唐敬宗李湛即位之后,最大的损失的一方就是牛党。他们失去了唐穆宗李恒时期的执政地位,权力也被大幅度剥夺,保守的政治路线改成了李党的积极进取的路线。如果李湛不死,裴度会继续推行李党的政治路线,下一步必然是集中精力蓄积力量,为新一轮的削藩战争作准备。

一旦战争开打,牛党在长庆年间两面勾结欺上瞒下的阴谋就要曝光了。前文讲过,牛党为了自身利益,对内贿赂王守澄等宦官集团领袖,对外接受藩镇军阀贿赂,两面讨好大发国难财。而这些是作为李党首领的裴度最为反对的,他在唐宪宗元和年间主持削藩战争时,就剿灭过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等大军阀。一旦削藩战争再次打响,藩镇为了自保肯定会把他们之间的蝇营狗苟的破事扔出来,那牛党这个晚唐最大的伪君子集团就保不住了。为了避免裴度和李党进一步掌权,刺杀李湛是阻止他们的唯一办法。

只要李湛死了,牛党就能联合刘克明扶持绛王李悟上台,把裴度和李党再次赶出朝廷,恢复到长庆年间的那种结党营私的政治格局。然而让牛党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王守澄等人居然很裴度达成了联合,一同拥立了江王李昂,打破了他们的算盘。李逢吉等人在谋划这个的时候可能忘了,当初裴度率领大军攻打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时候,王守澄就是裴度的监军,两人的关系一直很好。而削藩战争对于宦官集团而言是大发横财的机会,每一个被外拍的太监监军,都是通过这种机会捞战绩和贿赂,最终成为宦官的首领。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克明在朝廷中的奥援只能是牛党和李逢吉,而这一切也都是牛党在背后策划的。唐敬宗李湛一登基即位就用裴度替代李逢吉,这就让他们的矛盾不可调和了。而且李湛非常的年轻,年纪才十八岁,如果让他支持裴度继续干下去,李逢吉至死也没有翻身的机会。因此不论从个人恩怨和利益出发,还是从牛党的整体前途处罚,李逢吉等人都不允许李湛继续做下去。然而李湛又是个不听劝的年轻人,裴度的声望和能力又冠绝朝廷。除了弑君,他们还有什么机会能够扳回政治斗争中的劣势,夺回朝廷大权呢?

因此从各方面来分析,刘克明弑君发动政变,其根本上的幕后黑手很可能是朝廷中的李逢吉、牛僧孺等人领导的牛党。而他们的目的就是要阻止主战派李党继续掌权,夺回朝廷的大权,回复内外勾结瓜分国家的政治格局。从政治利益上分析,也只有牛党有能力帮助刘克明拥立绛王李悟为皇帝,没有这样的朝廷奥援,刘克明是不可能改换皇帝的。从这个案子中也可以发现,唐朝宦官集团内部的矛盾已经非常深了,甚至和朝廷的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宦官们争权夺利,朝廷大臣党派之争,唐朝就在这种内耗中逐渐衰败,最终走向灭亡。

0 阅读:6
惊心鸟

惊心鸟

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