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事业先驱、奠基人,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院士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前几天的台湾女星大S离世的消息刷爆了网络,但是更应该受人尊敬的黄老离世,反而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网友:“何其悲哀!”,不禁要问上一句:究竟谁才应该是中国当之无愧的“顶流” 。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为党、为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在新中国刚成立时那个艰苦年代,黄旭华院士不畏艰辛为国铸剑,隐名埋名三十余年,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技术封锁、资源有限、资金困难,那又如何,黄旭华院士还是带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人,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立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
上世纪50年末,聂荣臻元帅亲自起草了一份关于开展导弹原子弹潜艇研究的报告,经中央批准后,新中国的第一代核潜艇事业正式宣布立项,1957年,黄旭华院士当选了最早一批参与该项目的研究人员,从此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
当时的黄旭华院士,年仅30岁出头,那时候的他还很帅气,满头黑发,精神抖擞,五官端庄大气,以他的聪明才智,干什么大概都能成功,也不用吃那么多的苦。
但是为了祖国,黄老毅然决然的做出了那个决定,正是因为这个决定,当黄老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已经是一位满头华发的老人了,你问他这“消失”的几十年人生去了哪?答案很简单,全部献给了祖国!
2019年,黄老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接受了央视CCTV-7国防频道的采访,采访中黄老表示,之所以参与核潜艇项目,当初没想那么多,就觉得外国人有的东西,咱们中国人不能没有,就像当初研制原子弹时教员所说的那句“外国有的,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
当主持人问到您知不知道参与项目意味着什么,黄老回答:“当然清楚了,一进去就出不来了,这辈子都钉死在这了,就算犯了错,哪怕扫地倒垃圾呢,都不能跨出这个单位大门了”,最后,黄老淡然的补充到:“要隐姓埋名,当一辈子的无名英雄”。
对于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究人员来说,困难多到我们根本无从想象,且不说如何保证上万吨的庞然大物在茫茫大洋中能够穿梭自如,还有核安全、供电、武器系统、发射平台,对地通讯,雷达探测等等无数的技术都在等着他们。
单单是核潜艇的外形与重量如何兼容达到最优解就耗费了研究人员无数的心血,据黄老所讲,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量,潜艇上的每一个设备、每一个零部件的体积、重量、材料、位置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计算,力求精益求精,这其中的工作量,可想而知有多么庞大。
说到这里,黄老语气都有点变的激动,直言:“这一计算一调整,工作量是很大的,靠什么?只能硬着头皮算,没有办法”。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此时距离项目立项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二十年,而为了纪念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人不畏艰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中国第一代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系列。
1974年8月1日,“长征一号”核潜艇正式加入海军作战序列,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核潜艇,也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位拥有核潜艇的“玩家”,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正式拥有了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成为中国国防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节目中黄老谈到1987年元旦那天,《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核潜艇创造了深海远洋记录”的文章,整整超过当时美国最长记录三个月,说到这里黄老的嘴角有了一丝笑意,语气也变得骄傲,最后以一句“我们圆满完成设计指标”收尾,尽显豪情万丈。
说到这里,你或许会以为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会一帆风顺?当然不是,1988年4月29日,成了黄老这辈子终生难忘的一天,因为那天,由黄老亲自研制的核潜艇迎来了一个最为艰巨,也是最为凶险的任务:深潜测试。
对于此次试验,很多人心里都没底,因为我们此前没有这方面的任何经验,而一但试验出现任何问题,那么也就意味着整个潜艇上的官兵都要葬身海底,关键时刻,黄老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跟随部队下潜,获取一手资料。
此言一出,当时在场的年轻官兵们都震惊了,当时的黄老已经62岁高龄,早就过了退休年龄,而且即便是现在,潜艇兵的日常生活也绝谈不上轻松,更何况当年,许多人劝黄老不要这么做,太危险了,而且黄老贵为总师,完全没必要这么做。
但是最终黄老还是力排众议,坚定带着几名技术骨干上了潜艇参加此次任务,据黄老所说,在最深的测试点,巴掌大的点面积的钢板上,平均就会受到一吨以上的水压,一百多米的舰体,要承受的总压大到难以想象。
可以说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或者任何一处焊接出现了问题,任何一处设施扛不住水压,以及任何一处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
万幸的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深潜试验,任务圆满完成,这艘全部由中国人自己研发、甚至所有材料都没有进口,完全国产的钢铁巨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众人的欢呼声中,黄旭华院士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终于送了一口气。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这是黄老在深潜测试完成后,即兴发挥写下的一首打油诗,字里行间的欢快背后,是黄老这辈子艰苦奋斗的映照。
如果没有黄旭华、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于敏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哪有现如今的昌平盛世,遥想当年刚建国时,咱们阅兵的飞机不足还要飞两遍,现如今,六代战机以划破长空创造了历史,曾经周总理还担心未来我们会不会继续受列强欺负?那我们终于可以自豪的对总理说一句:这盛世,如您所愿!
黄旭华,这位与中国核潜艇紧紧相连的伟大科学家,他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他为人民做出的贡献,百姓不会忘记,也必将青史留名,往后的一代代中国科研工作者,也必将举起父辈的旗帜,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