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保鸡丁里“宫保”是个什么称呼?

玖姐说冷知识 2025-03-29 17:02:39

“宫保鸡丁”是一道老少皆宜、家喻户晓的名菜,如今被收录在鲁菜、川菜以及黔菜中。

很多人以为,“宫保鸡丁”在曾被纳为皇室专供的宫廷菜,所以叫“宫保”,可实际上这个“宫保”与一个人有关。

清咸丰时期,贵州人丁宝桢33岁考中进士,后官至山东巡抚、四川总督。

据说丁宝桢在山东任职的期间,就当地的美食很感兴趣,他身为贵州人,喜欢吃辣,也喜欢尝试各种新口味。

当时,他府上的厨师为了迎合他的口味,就用鸡肉、黄瓜等食材,做了一道山东传统菜“酱爆鸡丁”,丁宝桢吃过之后赞不绝口。

到光绪二年,丁宝桢被调至四川担任总督,同时这道山东菜也跟着他到了四川,经过当地厨师的改良和创新,与川菜中的“辣子鸡丁”相结合,加入丁宝桢喜爱的花生米,成为如今的宫保鸡丁。

由于添加了四川人喜欢的麻辣口味,使得这道菜变得更加美味,逐渐在四川地区流传开来。

那为啥这道跟鸡丁有关的菜叫“宫保”呢?

“宫保”在清代是一种荣誉官衔,是“太子太保”与“太子少保”的统称。

根据《旧唐书》记载,唐代就有了负责辅佐太子的“三师”,他们分别为教太子学文的“太师”,负责练武的“太傅”,保护安全的“太保”,同时设“少师”、“少傅”和“少保”三副职。

到了清朝时,由于清代没有太子制度,“三师”演变成一种荣誉称号,并不是真正的官职名,因此很多不是太子老师的人也可以封“太子太保”,或用于追赠死去的重要大臣。

再一个,因太子居东宫,所以“三师”也叫做“宫衔”,分别称作宫师、宫傅和宫保。

比如晚清著名军阀袁世凯,慈禧太后为了笼络他,曾封其为“太子少保”,因此袁世凯也叫“袁宫保”。

而丁宝桢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在任期间特别重视民生和教育,做过不少利国利民的大事,深受百姓的爱戴。

1882年,丁宝桢在四川去世,由于生前所做贡献,朝廷加封其“太子太保”衔,人们也尊称他为“丁宫保”。

老百姓为了纪念丁宝桢,就把他爱吃的这道菜命名为“宫保鸡丁”。

所以说“宫保鸡丁”这个名字,不仅代表了一道美味佳肴,还蕴含着那时候人们对丁宝桢这位清官的敬重和怀念。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