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修行的真相?看到这句话,我终于顿悟了

价值事务 2025-01-23 08:48:34

本文首发于“价值事务所”公号,关注公号,和我一起挖掘更多宝藏公司

本文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768篇原创文章。文章仅记录《价值事务所》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

经典真的值得反复读,每一句话都有深意,你每隔一阵子读可能就会读到不同的东西,或者有时候你经历、听到了什么,忽然就能明白那么一两句经典的含义。

此前所长看了无数遍《六祖坛经》,至今累计读了100余小时了,可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一直被所长忽略,嗨,自己此前境界一直不到,所以压根不知道这句话有多重要。说到这所长也额外插一句,很多时候我们看书、吸纳知识都是选择性的,千万不要觉得你看完了就吸纳了全部,并非如此,我们所看、所听、所吸收的,都是主观选择的,身处不同的水平,通过同一本书、同一件事、同一个人看到的东西也就不同。所以,很多好书千万不要读一遍就扔了,这样真的会错过很多东西,也千万不要觉得很奇怪之类的因此轻视,或许只是你的境界不到所以领会不到它的高明。

好了,言归正传,这句话是啥呢?“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

这句话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可以说《六祖坛经》通过这一句话就讲明白了咱们修行成佛后是什么样子,我们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该如何修。

佛家讲人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意、第七识末那以及第八阿赖耶识。

眼耳鼻舌身意大家应该都懂,眼睛看到的叫眼识,耳朵听见的叫耳识,意就是我们的思想,后面两个可能大家就不懂了,也不知道它的存在,甚至它两在汉语中都没有对应的词,都是印度音译过来的。

按照现代科学的观念,我们浑身上下的细胞每七年全部更新一遍,如果照镜子看,幼时的我们、青年的我们、老年的我们都完全不一样,我们的念头一会来一会去,一会A一会BCD,没有一个是恒常不变的,维持“我”这个生命不间断,让我们知道我是我,不论幼年的我、青年的我、老年的我都是我的那个恒常不变的我本体,就是指这个“末那识”。

阿赖耶识又称八识田,大家可以理解成是你生生世世的大数据库,记录了你的一切信息,佛家讲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个轮回主体就是阿赖耶识,为什么同一个父母所生,经历同样的教育,但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大家都有自己先天的习气,这个习气、模式、念头从哪里来的?就是八识田带来的,你的一切行为、起心动念都在八识田中。

好了,明白了这八识讲的什么,我们就知道《六祖坛经》这句话重要在哪了。

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佛家讲究破我执,因为所有的烦恼其实都来源于有这个“我”的存在,因为有一个“我”的存在,所以会有分别心、私心,既然你是你,我是我,所以我要得到,我不要失去,全天下的好东西都是我的,我要过得比你好,你算老几?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你为什么要伤害我?你为什么不按照我的要求来?

不信我们不妨想想任何一件让你烦恼的事情,多追问几个为什么,其实都可以追溯到“我”的私心上。

所长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同母亲起争执,这些事说出来都很好笑,真的就是些屁事,比如早餐吃啥,水果买多放坏了(母亲有囤物癖),自己的东西被母亲动了……但仔细想想为什么会因为这些生气呢?核心就是因为自己的想法没有得到实施,被母亲干涉了,说白了就是太在意自己,太自私,把自己看得太重了。

当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时,那不论如何都不会满意的,只要不满意就必定会痛苦甚至心生怨恨,你会想为什么对方不为自己考虑,为什么对方不站在自己的立场想事、做事,为什么对方不说自己爱听的却总是说些难听的话……甚至有时候明明事情发生时还不觉得什么,但事后会越想越不对劲,越想越生气,而这类事情最容易发生在家人、朋友、同事等经常相处的人之间。

寂天菩萨有说过一句话,所有的快乐,都来自希望别人快乐!而所有的痛苦,都来自希望自己快乐!

希望自己快乐,其实就是把我看得太重,是我执的表现,希望别人快乐这里所长再多解释两句。

想想看,是不是每当我们做了好事、帮助了他人时,我们就会很高兴?这种高兴好像有点没有逻辑,但就是出现了,而且这种喜悦和自己吃了美食、被提拔、买彩票中了大奖还不一样,当然,这种无法言说的喜悦也只有真正帮助过他人的人才能体会到。

为什么佛家讲究做善事、要布施,其实是有道理的,这是在帮助我们破我执,当我们在与人为善将东西给予别人时,其实就是逐渐在消除我执,“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的核心意思就是寂天菩萨这句话,就是破我执,将老子天下第一变成众生平等,当我和你没有什么不同,当把一切众生都看得和自己一样重时,我们自然就没有烦恼了。

这里所长再插一句嘴,当我们狂热地喜欢某个人时,会给这个人挂满滤镜,看到Ta就欢喜得不得了,代价就是看其他人就提不起兴趣了,因为其他人不是Ta……可如果你能“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那就是你看一切众生都跟挂满滤镜的Ta一样,想想看你该有多幸福。

其余几句话

讲完“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接下来所长再来讲“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前文说了这个第六识就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念头,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一切念头、一切思想其实都同“我”有关,归根结底,是在通过“第六识”来强化“第七识”。

简单直接的比如我待会吃什么?我脖子好像有点不舒服,我接下来该干什么,我好像有点饿了,昨天遇到的xxx我很喜欢,哎呀,我是不是要给xxx打电话?嗯,马上月底了,要发工资了,我是不是该犒劳犒劳自己……

稍微复杂点需要拐个弯多想一想的,比如迎面走来一个人,我们开始评头论足,呀,这个人肥头大耳好胖;这个人衣品简直了;这个人是个地中海;这个人长得好丑;这个人边走边吃好猥琐……看似都是在讲他人,其实背地里全都是在讲自己,当我们嫌弃别人胖时,其实想说的就是我比你瘦;当我们在评论别人衣品不好时,其实就是在说自己衣品比他好;当我们觉得在说别人丑时,其实就是在说自己比他好看……

我们要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其实也需要同第六识一起修,即把同我有关的第六识全部转化成与我无关的观察识,换句话说就是,只观察不评论,只观察不思考,只观察不起念。

如果做到呢?答案也很简单,那就是活在当下。

《大地母亲时代的来临》中有这样一段话所长觉得最能说明这个状态,放在这里和大家共勉。

“我在一次洗刷碗盘的体验中,突然经验到世界上没有什么大的事情和小的事情。自己只是个桥梁,在当下做事情的觉知才是最真实的一刻,其实洗碗和办演唱会的境界是一样的。我觉得做家事和唱歌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也都是非常平常的事。从此,我在做家事的中间也自然就可以随时创作心灵音乐了。随时可以处在当下,随时保持觉性。

我开始一边做家事,一边和乐手一起创作、录音,变得愈来愈自然,愈来愈自在了。要用就有,我们真的就是宇宙的桥梁而已,只要我们放下执着,不断开放自己,你就会变成一个行云流水的人!”

这个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大圆镜,顾名思义就是如很大的镜子一样,非常清净,什么都可以照得见,佛家有一句话叫“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讲的就是你来尘世走一遭,死了什么都带不走,但是你这一世的一切起心动念都会存入阿赖耶识,然后你会一直背着它去下一世、下下世、下下下世……

这个阿赖耶识不清净,有很多很多的业在里面,而当我们真的修成了,它就会像一个大圆镜一样干干净净、清清明明,不再有不好的习气,什么都可以照得出来,什么都可以看得见,你立马就能知道宇宙中的一切。

《金刚经》中佛说,“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翻译一下就是,这个世界所有众生大家心里在想啥我都知道。为啥佛什么都知道呀,因为它有大圆镜智。

《六祖坛经》中记录了六祖一个事,有个叫行昌的人要来加害六祖,六祖预知了这件事情,拿了十两金子放在座位旁,等那个人来刺杀他时,他说我前世只欠你钱不欠你命。为啥六祖能提前知道有人要加害他,又能知道前世同他有什么纠葛呀,因为它有大圆镜智。

至于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可能就是大家最感兴趣的了,即神通,如果你真的修成了,一切的什么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千手千眼全都有了....

“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其实描绘的就是一个成佛境界的状态。至于“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讲的就是你要修成佛,不是在前面五识、第八识上下功夫,也就是不要在神通上下功夫,而是要在第六识、第七识上下功夫,当你把六、七都转了,其余的自然而然就有了。

六七才是因,五八只是果!

至于六七如何转呢?回去再看一遍啊,所长花了这么大的篇幅介绍,不要让我做无用功啊!

1 阅读:4
价值事务

价值事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