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迈瑞医疗才是真正的国产替代之王,真正的出海龙头?

价值事务 2025-02-01 08:46:35

本文首发于“价值事务所”公号,关注公号,和我一起挖掘更多宝藏公司

本文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776篇原创文章。文章仅记录《价值事务所》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

在前一篇迈瑞医疗的文章中所长提到,别看迈瑞现如今体量已经这么大了,但他的空间还非常大,都不用说海外,国内其实都还是一片没有好好开垦的“处女地”,还有巨大的空间。由于中国复杂的情况,生活在不同城市的中国人体会到的可能是不同的“文明”,如果真能通过技术手段(即“设备+AI+IT”)解决中国广袤腹地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之后再出海,可以说100%是降维打击。

海外的市场相比国内可是大得多得多,就以迈瑞所处的医疗器械市场为例,目前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约6000多亿美元,欧美以不足10亿的人口占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

这说明什么?

一方面,只要能杀到欧美去、打入欧美市场,市场天花板瞬间就可以打开。另一方面,亚太及拉美、中东、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有超70亿人口,可他们现在只占了全球30%左右的医疗器械市场,如果能把他们拿下,未来必然能跟着他们一起成长。正如中国近些年发展如火如荼一样,他们未来迟早也都会成长为发达国家,毕竟地球正在越变越平,全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一致的,全球人民对更好的医疗器械的需求也都是一致的。

所以,但凡有些追求的企业一定要出海。过往无数历史也表明积极拥抱全球化才会愈走愈远,只是退守本土,哪怕国家再大、市场再大,也会逐渐落后(详情请参考中国近代史)。

关于国内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以及迈瑞准备如何利用技术手段解决这一问题,前一篇文章很详细地介绍了,这里就不再复述。

今天咱们重点讲一下迈瑞的出海,当然,这里也只是拿迈瑞做一个引子,所长更想讲整个医疗行业乃至其他行业的出海。

迈瑞的出海

有一说一,在一众国内企业中,迈瑞出海的步伐已经算是走在前头了,产品覆盖了全球 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前三季度,迈瑞海外实现海外收入120.2亿,同比增长18.3%,占总营收的比例达40.76%。

迈瑞一开始出海靠的是性价比,可现如今也越来越多靠高端说话了。

迈瑞在近期的投资者交流中表示,得益于生命信息与支持和医学影像产线以及配套的数字化系统,目前在技术创新上已经实现了全球一流水平,除美国外,高端客户2024年三季度增长超过了60%,已经在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最顶尖的医院实现了装机,高端战略客户占国际收入的比重已经提升到14%。迈瑞在美国的表现也非常可圈可点,2020-2023年北美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达16%,而北美市场整体的增速其实只有低个位数。

之前那篇文章详细描述过迈瑞的数字化配套系统,这里不再复述。

除了迈瑞当下的三大支柱业务IVD、生命信息与支持、医学影像外,其孵化的种子业务也开始发力了,2024年前三季度,国际微创外科、AED增速均超过50%,动物医疗增速则超过30%,三大种子业务合计在国际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10%。

甭管新业务还是老业务,海外表现都非常亮眼,在各个地区甭管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全面开花,而且高端客户、高端产品的收入占比也越来越高,这都说明了迈瑞的出海做得非常好。

迈瑞的出海其实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产品出海那么简单了。公司在2024半年报中表示,“已经搭建起涵盖营销、用服、研发的海外本地化平台,并将持续加强海外本地化生产能力,拓展全球本地化网络布局和全球仓网布局,2024 年底之前预计将有包括墨西哥在内的 10 个以上海外本地化生产基地启用”。

迈瑞还在2024Q3投资者交流中再次提到,“海外本地化平台的建设进度正在加快,目前已经启动和正在规划的海外生产基地所涉及的国家数量进一步增加到13个。”

本地化是出海关键词

请注意本地化平台、本地化生产中的“本地化”三个字。

这三个字非常重要,甚至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长期、顺利不被干扰的出海。

康泰生物在近期的投资者交流中汇报了13价疫苗出海的进展,讲到印尼市场时是这样表述的,“印尼人口超两亿,是全球第五大人口国,每年新生儿的疫苗需求量大约在一千万剂。疫苗需求量大且当地药厂技术较好,可以进行疫苗分包装。辉瑞不太关注这些市场,且难以满足本地分包装要求,因此康泰生物在印尼市场具有优势。市场价格相对较低,但需求量大,且由于没有销售费用,利润比例与国内市场相差不大。”

这里所长需要翻译一下,大体就是印尼的疫苗市场是个大市场,需求很大,但是康泰要想和他们做生意就得让一部分利益给当地药厂,要让别人进行疫苗分包装并进行售卖,康泰只能向对方出口疫苗半成品,赚一点点微薄的利润,康泰虽然有能力出口成品,但也不能这么干,不能把全部利润吃掉。康泰算了算这个账是可以算得过来的,利润其实也不错,和国内差不多,但是辉瑞算不过来(辉瑞一直做得更多是发达国家市场,这点点钱瞧不上),所以辉瑞不做这生意,但康泰准备做。

为啥康泰必须要让一部分利益出去呢?

这里咱再交代一个东西,当你明白了这点,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会有贸易保护、关税、乱七八糟的“打压”的存在了。

现代化、全球化的本质就是1+1大于2,就是分工带来效率提升。在没有全球化分工的背景下,举最简单的例子,假设两个国家,A更擅长瓷器,B更擅长葡萄酒,A一天能做10件瓷器、2瓶酒,B一天能做10瓶酒、2件瓷器,大家都只在国内进行贸易,大家一天的劳动总量都是12件东西。

某天我们发现,各自做各自最擅长的再交换其实效率更高,即A全部做瓷器,一天能做20件,B全部做酒,也能做20瓶,大家再交换,这样两边的总量都能变多、盘子都变大,皆大欢喜。

可有一天,A忽然实现技术突破,酒自己也能做了,而且能做30瓶,自给自足的同时还消耗不完,就全部卖给B,B的老百姓能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商品,短期看似很开心,但长期其实非常危险,因为B国自己本身的长板葡萄酒产业会遭受灭顶之灾,相应产业链企业会倒闭,工人会失业,老百姓收入会下降,整个国家会越来越穷,发展到后面可能变成一切都要依赖A国出口,再到后面可能也没有钱进口商品了。

所以,两个国家做生意要想长长久久,最好是一直能保持贸易平衡,一旦双方贸易不平衡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拿出一些手段进行干预,以保护本土企业。

而且贸易一旦极度不平衡,其实很容易引发激烈冲突、酿成严重后果,比如咱国内近代的鸦片战争,最本质的原因就是贸易失衡,第二次世界大战细究原因也是如此。

二战后如果出现非常严重的贸易不平衡,基本上贸易优势大国都会出钱出力帮助落后国,以重新达到贸易平衡,老美、欧洲当年各种援助落后国家并不是出于什么同情心,而是因为帮你变好了才能赚更多钱……

于国家而言,是一些大国帮扶计划,于企业而言,其实就是要本土化,成为当地友好企业。

家电企业海尔在美国占据了很高的市场份额,为啥没引起反弹呢?日本的丰田汽车为何在美国如此吃得开呢?答案就在于本地化。

海尔卖给美国的洗衣机在美国本地的产量占零售总量的比例高达62%,洗碗机更是达到了83%。1985年,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出口额是313万辆(出口就是国内生产卖到海外),但到2000年,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出口额就下降到167万辆,可在美国生产的汽车数量提升到249万辆。

在当地建厂,给当地交税,雇当地的员工,带动当地就业,当地为啥会反对呢,只会高举双手双脚支持。

出海是必选项

不过这样大家可能会疑惑,那中国制造的优势不就不见了么?中国的工程师红利还会存在么?

答案是当然存在!

因为企业越做到后面、大到一定程度时,你会发现,大家比拼的是组织能力或者说是企业文化!对此不明白的同学可以参考《价值事务所max》此前的文章,海尔的“生态型企业”、丰田的“丰田模式”、胖东来的“以人为本”都是他们最根本的理念。

企业做到一定程度,越全球化、越本地化,优势就更明显,这个优势不仅仅指狭隘的中国制造、中国工程师红利,想想看,你用中国一国的人才和全球的人才,你用中国一国的创意和全球的创意,你用中国一国的资源和全球的资源……孰优孰劣呀?

说到这里所长也插一句嘴,为什么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最终赢家是魏,我们看,蜀吴是不是在第一代人才凋零后几乎看不到什么后继者?而魏是后继人才源源不断。因为蜀吴都只有一个小地方,而魏几乎拥有大半个中国,事情都是人做的,大家比拼到最后就是拼人,人口多的人才数量就多,人口少的人才数量就少,很简单的道理。

所以,李录先生在《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中讲到,“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一定会成为唯一的市场,脱离这个市场就会落后。”

这也告诉我们全球化是必选项,如果不能成功应对全球化挑战,比如无法本土化、无法面对关税挑战等,那就是这个企业自己的问题,不要甩锅给外界,不要觉得是其他国家针对你!

1 阅读:1
价值事务

价值事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