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相传,最后躺在病床上的朱元璋,强撑着身体,反复问身边的人:“燕王来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心心念念的就是燕王朱棣有没有来。这一幕,引发了后人无尽的猜测,有人说朱元璋是不是后悔了,想在最后关头更换继承人?但其实啊,朱元璋大概率不是后悔,而是满心忌惮。
咱先说说这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国家局势那叫一个不稳定。元朝的残余势力在北方草原还很活跃,王保保占据着西北,中原的西北以及四川一带还有元朝的政权呢。朱元璋坐在皇位上,心里那是七上八下的。为了稳固边疆,他把儿子们分封到北部边境,让他们保卫大明。
这分封制可不是随便搞的,随着《祖训录》的编写,分封制度和官僚制度也都出台了,在洪武三年正式实施。朱元璋觉得西周的分封制简直完美,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他不看好秦朝的改革,再加上宋朝宗室力量薄弱,元朝宗室力量也不强,这两个朝代的前车之鉴让朱元璋更加坚定了推行分封制的想法。
朱元璋一口气封了二十四个儿子为藩王,把北平、西安这些重要的地方都交到儿子们手里。藩王们的权力可不小,不仅有兵权、军事大权,还有政治大权。每个藩王都有三护卫,兵力少则几千人,多则一万多人。地方上的大小事情都得向藩王汇报,军事调动也得听藩王的意见。
朱元璋这人向来多疑,驻守边疆这么重要的事儿,本来是交给朝中武将的,但他猜忌武将,最后就把这任务交给了儿子们。他还给藩王们下了一道旨意:“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这旨意可不得了,表面上是让藩王清君侧,实际上给了他们一个起兵的理由。
在朱元璋下达这道旨意的时候,他的长子朱标还活着。朱标是嫡长子,在弟弟们当中很有声望,朱元璋觉得就算朱标当了皇帝,弟弟们也不敢造反。可没想到,朱标英年早逝,这一下打乱了朱元璋的计划。
朱标一死,朱元璋看着那些功臣就更不顺眼了。为了巩固皇位,他大开杀戒,把当年陪他打天下的老臣几乎杀了个精光。这下好了,朝中连个能领兵出征的大将都找不出来了。
武将杀光了,藩王们没了功臣集团的压制,势力越来越大。朱元璋想来想去,只能让儿子们相互牵制。本来次子秦王驻守西安能威慑朱棣,可秦王没多久就病逝了。朱元璋又让三子晋王牵制朱棣,还给了晋王不少兵力。结果晋王也跟他两个哥哥一样,早早去世了。
这时候,朱棣成了北方势力最强大的藩王。朱元璋意识到了危机,开始对朱棣采取行动。他派心腹杨文去北平监视朱棣,又大幅度加强宁王的权力,同时安抚朱棣,让他好好保卫大明。
随着身体越来越差,朱元璋在临终前为了让孙子朱允炆坐稳皇位,做了最后的安排。他让藩王们进京拜见朱允炆,又下了一道遗诏,警告藩王们他死后不许进京奔丧,都得在封地老实待着;藩王封地的官员要听从朝廷安排,藩王不能直接指挥;藩王能用的兵力只有那三护卫,不能自己调动军队。
朱元璋临终前想见朱棣,要么是想杀了他,要么是想把他关起来,可终究还是没等到朱棣。这里面的缘由,真让人忍不住琢磨。你说朱元璋对朱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是纯粹的忌惮,还是还有那么一丝父子情分在里头?这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隐情呢?大家不妨一起来聊聊。
海阔天空
扯淡,在老朱眼里,自己儿子有啥忌惮害怕的,作为小农民出生的朱元璋,心里想的是让几个儿子给孙儿守护边疆抵御外寇。再说了,朱元璋只重视朱标,对另外的儿子根本不放在心上
霸王龙
这观点有点胡扯了吧,一个将死之人连续问自己的儿子是否来了,肯定是想在死前见他最后一面了,也许是想让他好好的辅佐朱允炆,也许是想改立。但无论如何,一个人死前还想着把自己的一个儿子给宰掉,不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