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寸的热情才是中年人的体面

武桓社会趣事 2025-02-16 12:38:49

2025年2月14日 星期五 晴

年轻时总以为,对人热情是美德,掏心掏肺是真诚。我总是非常热忱得对待身边的每个人,直到某天发现,办公室里那个总是埋头干活、从不多言多语、也不与同事有过多交集的老李,反而比整天见人就笑、动不动就家长里短聊八卦的小王更受尊重;酒局上那个始终微笑着倾听的人,反而比滔滔不绝讲段子的人更让人喜欢、敬重。

人到中年才明白,职场如战场,职场是没有朋友的,只有利益,你越稳当,越少暴露自己,别人越不敢轻举妄动;你暴露得越多,本身有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本事,越让人瞧不起。

人性总对未知保持敬畏。你看古时候皇帝身边的那些大太监,永远垂手低头站在皇帝身后,从来不会抢皇帝的风头,永远沉默不语,却没人知道他手里攥着多少官员的把柄。而现实中那些不轻易表态的人,往往让人畏惧,你不知道他的底牌究竟是什么,他可能手里掌握着一些杀手锏。反观那些急着亮出自己所有筹码的人,就像打牌时早早甩出王炸,别人摸清你就只有这点本事后,就后发制人,打你个措手不及。

莫言在领奖的时候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奖。” 台下200多位嘉宾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大家都在等待着他接着往下说,然而他讲完这句话就戛然而止了。莫言真是人如其名,他总是说很少,但人们越想听他说更多。

而酒桌上那些把创业艰辛、家庭琐事翻来覆去讲的人,往往再说之时,就已经有人偷偷刷起了手机。话多惹人嫌,沉默是金,啰啰嗦嗦说太多有什么作用呢?讲话要言简意赅,切中要害,说多了没人爱听的。

真正的领导开会时总让其他人先说,不会一开始就着急亮相,等所有人吵够了,他才咳嗽一声:“我说两句。” 往往这句话就能让全场安静。开班子会,主要领导最后表态发言,一锤定音。中年后才懂得,成年人的世界里,话多不等于有分量。简单有力的一句话,比拍桌子骂人更有威慑力。

同事小马是单位公认的“热心肠”,帮人带奶茶、主动加班替班、朋友圈给所有人点赞。但去年竞聘中层干部时,平时受他照顾最多的几个人,反而私下说:“小马人是不错,但总觉得他太好说话,是个好好先生,撑不起场面。”

最终竞聘成功的,是那个会笑着拒绝无理请求,只在关键时刻帮人解决问题的老陈。没有边界的热情,在别人眼里等于“廉价”。一个没有自己原则,不会为自己和团体谋利益的老好人在单位只会被人欺负,得不到尊重的。

中年人的热情,应该是不动声色,应该像冬天的暖水袋——需要时给你温度,但绝不烫得人受不了。有位朋友在单位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和大家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科室有人生病时,他会独自去医院看他,并给他力所能及的帮助;老同事家里老人去世时,他总是去帮忙,葬礼上忙前忙后,到处都有他的身影。这种“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让人记住。

年前开学术会议,我们几个同龄人会后一起闲聊,大家都在谈论现在孩子的教育,有人炫耀着自己孩子考上了985、211大学,以前的一位老同事没怎么说话,直到有人问起他儿子的高考成绩,他才淡淡说了句:“孩子运气好,上了清华大学。” 大家瞬间鸦雀无声。真正有内涵的人不会到处显摆的。

人到中年终于明白: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懂得藏锋,都不会在平时处处显摆,而是留给值得的场合;少言不是冷漠,而是把真心话留给知己好友。就像博物馆里的文物,越是珍贵的越要收在玻璃罩里,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保护起来,让人还得到各个展厅去找。而街边的烤红薯、炒板栗要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吆喝,让人一眼都能看到,吸引大家来买。

在职场打磨多年后发现:让人不敢轻视的从来不是张牙舞爪、锋芒毕露,而是深山老林、静水深流;让人真正记住的也从来不是廉价的喧嚣和热闹,而是雪中送炭的温暖。

中年之后,终于学会把人生中最闪亮的证书藏起来,不再随时拿出来显摆,学会了在笑容背后留一道防线,学会了不过分热情,学会与他人保持距离,学会了人前人后沉默寡言。有分寸的热情才是中年人的体面。毕竟,人生下半场比的不是谁声音大,而是比谁站得稳、行得远、活得长。

0 阅读:30
武桓社会趣事

武桓社会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