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沙俄与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过后,规定了双方在东部的边界,也就是以外兴安岭为界。这份条约让清朝损失了包括尼布楚在内的外贝加尔地区。这些地方原本是蒙古人放牧的天然草场,但却被沙俄给无情霸占了。
而沙俄方面也觉得这份条约签订后,自己吃了亏。因为他们觉得黑龙江流域是他们发现的,结果却被清朝用武力手段给夺走了,此仇不报非君子,哪怕再过一百多年,这笔账也要找清朝算。
但是在算账之前,沙俄肯定要积蓄足够的力量。毕竟雅克萨之战中,沙俄已经见识到了清朝的厉害,没有十足的把握,夺取黑龙江流域估计办不成。
沙俄吸取了雅克萨之战的教训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雅克萨之战中,清朝每次都是以两三千人的军队,击败沙俄数百人的小队。看似好像是以多欺少,可现实就是如此。沙俄人口也不少,如果他们想要报仇,完全可以调动大军来东方嘛!
两次大战下来,沙俄八九百号人,只剩下了几十号人狼狈离去。雅克萨之战以清朝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不过沙俄聪明的地方在于,他们更早地掌握了东方的情报,宏观视角更宽广。他们意识到清朝最大的对手,根本不是沙俄,而是西北的准噶尔汗国。因此,在谈判的同时,沙俄怂恿准噶尔汗国在西北搞事情。这么一来,康熙帝就无暇顾及东部的沙俄,只好与之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索额图提出的划界要求
原本清廷是打算以勒拿河、贝加尔湖作为中俄边界的,结果准噶尔汗国一闹事,清廷只好仓促结束争论,以外兴安岭作为边界。北部大片土地,诸如外贝加尔地区、雅库特人聚居地、楚科奇人聚居地等,就这么被沙俄给霸占了。
事后沙俄也做出了总结,之所以在雅克萨之战中,俄军会战败,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俄军人数太少,清军人数庞大。在武器差距不是太大的情况下,人数是衡量胜负的重要标准。第二,俄军孤军深入,后援几乎为零。反观清军,不仅可以随时出动大批人马,而且后援还源源不断。第三,俄军是客场作战,清军是主场作战。主场的优势就是后勤补给完全不愁,反观客场作战的沙俄,基本没有所谓的后勤,吃喝都是一个大问题。雅克萨城内的俄军,绝大多数都是被饿死的。
由此可见,沙俄要想在东方打赢清军,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把东方的俄国领土发展起来,让沙俄也能尝到主场作战的优势。
《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沙俄开始与清朝频繁贸易发现问题很容易,但想要解决问题,却又成了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为啥?因为条件有限。
首先,东方的领土是沙俄刚征服的,一切都还不够完善。沙俄想要发展好这里谈何容易?不说别的,光说移民俄国人过来,谁愿意来呢?其次,俄国在东方的领土,大多数都是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地区,这里不怎么适合人生存,背井离乡已经够惨了,还要来感受天寒地冻,谁来?此外,俄国本土距离东方的领地,实在是太远了。那时候不光没有铁路,甚至连公路都没有。稍有不慎就会把小命搭在途中,不出意外,谁都不敢轻易尝试。还有,俄国人就算来了,靠什么生存呢?在没有夺取黑龙江流域之前,光靠西伯利亚那点可怜的耕地,根本养不活几个俄国农民。
所以说,即便从东方得到了大片土地,沙俄在短时间内依旧无法经营好,就更别提和清军作战,夺取更多领地了。没有人口和产业支持,就没有主场优势,和清军对决依旧没有胜算。
沙俄形势图
不过俄国人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他们觉得,既然靠农业难以吸引大量俄国人来东方,那么靠商业呢?
清朝物阜民丰,拥有数不清的商品。为此沙俄开始打造一条东西方商贸之路。
雍正五年(1727年),沙俄和清朝签订《布连斯奇条约》规定了双方在中部的边界线。第二年,双方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进一步将双方东部、中部边界给划分清楚了。整个外东北、外蒙,全都被划入了清朝的势力范围。
与此同时,清朝也开放了外蒙的恰克图作为清俄贸易点,清俄双方在各自境内组建了一个规模非常庞大的贸易市场。从此以后,这里就成了清俄贸易地,又称买卖城。
恰克图贸易,帮助沙俄稳住了东方的局势18世纪末,土尔扈特部在得知清朝灭了准噶尔汗国后,选择了逃离俄国的束缚,回到清朝的怀抱,为此踏上了漫长的东归之路。
当时主政俄国的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这位女沙皇一生基本没啥败绩,为沙俄夺取了4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黑海战略要地克里米亚半岛。
土尔扈特东归示意图
在得知土尔扈特部东归后,她立刻派遣大军前去追击,一路上没少给土尔扈特部使绊子。但最终土尔扈特部还是回到了中国的怀抱,进入了新疆境内。根据清宫档案《满文录副奏折》的记载,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就是说,约有八、九万人牺牲了生命。难怪英国女作家德昆赛说:“从有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的鞑靼民族跨越亚洲无垠的草原东返祖国那样轰动于世界和激动人心的了”。
这个时候叶卡捷琳娜二世一度写信威胁清高宗,要求清高宗将土尔扈特部交出来。在土尔扈特部刚刚到达伊犁时,俄罗斯就通过外交手段交涉清政府,要求其不能接受土尔扈特部进入国境,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命人回复沙皇:“此等厄鲁特因在尔处不得安居,欲蒙大皇帝恩泽,投奔大清实属诚心归附,大皇帝施恩,将其户口、属众分别指地而居,各自获得安生之所”。谁知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又提出了交涉,威胁清高宗若是不将土尔扈特部交出来就不惜发动战争,乾隆皇帝听到俄罗斯的这种话语勃然大怒,立即回复:“尔等若要追索伊等,可于俄罗斯境内追索之,我等绝不干预,然其已入我界,则尔等不得任意于我界内追逐,若尔等不从我言,决然不成,必与尔等交战”。结果清高宗直接关闭了恰克图贸易市场。
这下叶卡捷琳娜二世彻底慌了,因为清朝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可以为沙俄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恰克图贸易点,几乎占据了沙俄在东部绝大多数的贸易份额。一旦这里被关闭,那沙俄每年的财政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就算叶卡捷琳娜二世不在乎,沙俄的各大贵族也不可能无动于衷,那毕竟是白花花的银子。为此,沙俄贵族对沙皇施压,沙皇不得不向清高宗低下了高傲的头,放弃了追击进入中国的土尔扈特部。她派人多次与清高宗协商,对《恰克图条约》进行了修改补充,这才保证了两国之间的贸易稳定。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
不过自此,叶卡捷琳娜二世便有了征讨清朝的想法。她继位后的第二年,便让人起草了《关于对华战争的意见》,进一步确定了沙俄对清朝的领土要求。
为了与清高宗一战,叶卡捷琳娜二世精心准备了两年之久。其实那时候清高宗压根没工夫搭理她,而且他对冰天雪地的北方领土也没啥兴趣,所以说清高宗对沙俄并没有敌意。
这么一来沙俄内部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很多人认为,如今清朝没有侵略沙俄的计划,应该把战略重心放在西方才对。恰好当时叶卡捷琳娜二世同时要对土耳其作战,避免两线作战。这才放弃了进攻清朝。
清朝疆域图
俄土战争暂时告一段落以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又把侵华的计划提上了议程。可当时中俄贸易中,沙俄赚了不少钱,她又舍不得这些钱,因此第二次放弃了侵华计划。
乾隆五十年(1785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老毛病又犯了,第三次想要入侵清朝,甚至还在边境集结了不少部队,美其名曰增强边防力量。结果这个时候俄土战争再次爆发,所以说叶卡捷琳娜二世只好第三次放弃了与清高宗一较高下的机会了。
只要是抢地盘的事儿,叶卡捷琳娜二世都乐意去干。在西边不断扩张的同时,叶卡捷琳娜二世还想在远东建立牢不可破的军事基地。而要这么做就要和清朝开战。
之前清圣祖和彼得一世已经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把国界线划分好了,显然,登基之初,叶卡捷琳娜二世便对此很不满。她召集了一帮智囊团,居然打算将黑龙江流域纳入沙俄的统治范围之内,甚至还公然违背约定,收容清朝逃犯。伴随着计划的实施,清高宗有点儿不高兴了,索性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就关闭了中俄贸易。
从这件事中就能看得出恰克图贸易点对沙俄的重要性。当时中俄之间在恰克图有贸易市场,彼此互市,对双方都有很大益处。恰克图贸易占到了俄国贸易总额的7.5%,可谓是相当重要的了。正是因为有了恰克图,沙俄才能让源源不断的俄国人前往东方做买卖、干苦力。时间一长,自然就有大量的俄国人选择定居在东方的领土上。所以说,18世纪吸引俄国人前往东方定居的重要条件,便是恰克图贸易畅通。
清世宗:朕也万万没想到谁也不是吓大的,最终叶卡捷琳娜二世也没有因为土尔扈特部东归这事儿与清朝交战,可见她也不敢轻举妄动。
估计清世宗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与沙俄签订的一份条约会帮了沙俄如此大一个忙。试想一下,如果俄国人在东方得不到贸易利润,那他们大概率是不会在那个年代跑东方定居的,因为这里一没有多少耕地,二天寒地冻,三物资匮乏,普通的俄国人来这里干嘛?
如果没有大量俄国人来东方定居,那么沙俄想要守住东方这片领地,难度系数将大大增加。他们必须要每年花费巨额的军费,组织一大批人马前往东方各大要塞驻守。
恰克图示意图
西伯利亚这片土地,在没有开采出矿藏之前,除了皮毛生意以外,对沙俄来说基本没有任何收益。而且18世纪末时,西伯利亚的皮毛动物也几乎被俄国人给打光了,这买卖已经做不下去了。
所以持有西伯利亚,至少在一两百年内,都是一件亏损严重的事情。毕竟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沙俄不敢贸然对清朝发起进攻。无法攻城略地,又面临长期的巨额亏损,他们大概率会放弃这片不毛之地。
奈何,由于清准战争的长期性和清世宗登基后面临的国库空虚让清世宗不敢再度对沙俄开战,清世宗用恰克图为沙俄打开了一条通往东方的便利之门。这扇门提供了俄国人在东方生存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