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下行,便利蜂自助咖啡涨价背后

灵兽 2022-07-14 09:17:10

▲这是灵兽第1187篇原创文章

便利店业态终究是个“苦”行业。

作者/晴山

ID/lingshouke

经济新常态叠加疫情影响,便利店行业似乎被按下了暂停键,行业内大多数便利店企业进入收缩状态。

不同的便利店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有消息称,便利蜂或将持续加大在咖啡市场的布局。

5月底开始,便利蜂店内售卖的自助咖啡出现涨价现象,全价涨幅接近300%。

例如,原先一杯全价6元的中杯拿铁,涨价后18元/杯,折后现价为9元/杯。

对于本次自助咖啡产品涨价,《灵兽》通过官方客服了解到,便利蜂咖啡产品价格全线上调是“由于原材料上涨”所致。

目前,便利蜂提供的自助咖啡产品在特惠价格后,普遍售价为3元至12.9元。

《灵兽》在走访了北京市场的几家其他便利企业,店内所售咖啡暂时均未出现涨价现象。

有消息称,便利蜂或将持续加大在咖啡市场的布局,推动主营精品咖啡的“不眠海 Sober Hi”子品牌进一步发展。未来,不眠海将继续利用便利蜂店面布局饮品站,由咖啡师现场制作精品咖啡以及其他茶饮。

不过,在北京大兴区嘉悦广场的三家门店内,从今年3月份开始停止售卖咖啡,至今尚未恢复经营。

对此,便利蜂工作人员对《灵兽》表示,具体什么时间重新开始再次售卖暂时不清楚。关于具体原因,上述工作人员表示,“不眠海的原料都是从上海那边运过来的,但由于今年前段时间上海疫情原因,原料运输不过来,所以北京这边的不眠海基本都停了。”

从2020年的“高速扩张”,到今年4月份提出“冬眠计划”开始收缩,再到自助咖啡全线涨价,算法依然无法完全规避食安等问题。便利蜂正在经历着阵痛。

1

收缩

在新经济常态的大环境下,行业内大多数便利店企业进入收缩状态。

据行研数据显示,2019年之前,国内便利店数量持续增长,2016年、2017年、2018年便利店门店数增速分别为3%、13%和15%,呈上升趋势。但2019年、2020年的便利店门店数增速即下降为9%和8.9%。

据《南方周末》报道称,截止2022年7月初,便利蜂入驻的38个城市中,仍有13个城市几乎所有门店“不得不临时闭店”,2278个店铺有将近四分之一处于关店状态。

一位前便利蜂员工对媒体表示,除高管团队、运营等核心部门外,公司进行了多轮裁员。由于开店计划缩水,一些负责开发的人员也被裁撤。目的主要是维持正常运转,减轻成本压力。“公司账面上的钱足够支持正常运转,但必然要省着花了。”

两年前,疫情刚刚暴发后,便利蜂曾逆势上扬。

2020年期间的这一次扩张,便利蜂的店铺数量一度突破了2000家,首次跻身全国便利店品牌前十。

彼时,一位便利店企业的负责人曾告诉《灵兽》,便利蜂的打法很凶猛,一是,不惜以高租金拿店;二是,同一条街上可以紧挨着开好几家店,甚至一个写字楼也可以同时开上几家。

当然这种凶猛的打法基于当时雄厚的账面资金,但在今年的这一轮疫情中,便利蜂开始了收缩。

其入驻的38个城市中,闭店数量最多的是南京,共有76家店铺闭店,其次就是上海、天津,分别闭店55家和54家。

而作为大本营的北京也未能幸免,共38家店铺处于停业状态。

2021年年末时,便利蜂一位高管曾宣布万店计划,通过“高速扩张模式”,到2023年,门店将达到1万家。

但在疫情的影响之下,2022年3月30日,便利蜂发出全员邮件,由于疫情影响,2021年公司业绩未达到预期,所以宣布取消年终奖。紧接着便利蜂的“冬眠计划”取代了“高速扩张模式”,根据疫情情况,让部分门店、运营、供应链等板块暂时“静默”,以便最大程度地减轻损失。

便利蜂的信息采集部是最先察觉到“寒冬来临”的部门,该部门在所有的新店选址之前的半年,就需要开始做选址人流数据的采集,但疫情下,规模拓展剧烈收缩,也使得该部门不得不“沙滩搁浅”。

一位便利蜂的原信息采集员对《南方周末》表示,2022年3月18日,公司给出“修改模型”的理由通知该部所有员工原地待命,不再开始新的采集任务。但直到一个月后,该员工发现自己的“蜂利器”账户已经被注销,此时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公司裁掉了。

2022年以来,除了疫情风控影响,消费意愿下降、来客数量降低等变化影响加剧。有行研数据显示,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142亿元,同比下降0.2%。

而对于采用直营模式运营的便利店企业来说,疫情和整个大环境的变化导致新店盈利周期变长,后台成本压力增大,不得不通过压缩开支、提升闭店比例等方式摊薄成本。

2

算法规避不了食安问题?

一直以来与其他便利店最明显的区别是,便利蜂是由算法驱动的。

2018年,便利蜂将ERP系统切换为算法驱动的自动化操作系统,当时被业内看作激进的动作,其创始人庄辰超为此表示:当人机配合的时候,人和系统都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

据了解,便利蜂系统将门店所有需要店长和店员决策的部分尽可能系统自动化。

比如大数据选品、智能订货、动态定价系统等等,仅仅在订货方面,店员就可以节省3个小时的工作量。机器的决策,也将不确定性和对人的依赖降到最低。

同时,门店系统全链路链接物流和工厂生产,让整个供应链体系能够应对多变的环境,做出高难度的动作。

不过,算法依旧规避不了便利蜂因销售过期食品被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罚。

据天眼查显示,今年上半年,天津蜂众商贸有限公司水竹花园店,因销售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被天津市红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万元。

据悉,该公司为天津蜂众商贸有限公司分公司,由北京便利蜂连锁商业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6月6日,北京昌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北京梦想蜂连锁商业有限公司永旺商城东路店,也因违反食品安全法行为罚款6万元。

据了解,处罚原因是门店销售过期的阿麦斯酸砂桃心形软糖。

从股权结构信息上看,该被罚门店由北京便利蜂连锁商业有限公司100%间接持股。

鲜食是便利店提升毛利率的关键点,与传统的超市相比,在货物的SKU数量与价格上,便利店并没有太多优势,便利店的核心价值一个是对SKU的精选,此外就是与冷食、熟食、热饮相关的服务。

对此行业人士表示,鲜食类同于商超的生鲜,虽然是引流的关键,但是风险点就在于食品安全,这也使得便利店的管理会比超市更加严苛的原因所在。

当然,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投入,是很多食品企业的重点,便利蜂也在积极尝试用数字化技术去规避风险。比如2021年3月份便利蜂上线了“AI安心码”,结合自动扫描和结算设备,可有效防止食品过期销售,同时实现产品溯源。

对此,便利蜂相关负责人曾表示,“AI安心码”已实现拦截过期食材率达100%。但结合近期监管部门的处罚内容来看,所谓“安心码”也并不能让消费者完全安心。

也就是说,便利蜂以算法、大数据技术搭建的驱动系统,仍然不能完全解决一些经营管理上的痛点,但算法、大数据等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可以供业内借鉴,比如节约了人力等。

3

先活下去

2017年2月,便利蜂在中关村开出首批五家门店,此后按照商圈和居民区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拓展,以“区块渗透式战略密集开店”。

相比起多点长线,一味追求覆盖全国的做法,便利店企业在一个目标区域内的密集开店更能让企业受益。因为便利店生意有极强的地域性,不同的市场,意味着不同的竞争环境、不同的商品供应链和不同的消费者习惯。

门店运营的后勤部门,是工厂与供应链,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设完成的。便利蜂自然可以跨区域配送,但在疫情下,跨区域的物流、运输等方面出现了困难,又缺少本地供应链,生意自然受到影响。

便利蜂面临的情况并非便利店行业的个例。

现阶段来看,面对整个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大,国内便利店企业也陷入“安静期”。

先从行业融资数量上来看,呈大幅下降状态。据公开信息统计,便利店行业2018年共发生53起融资,2019年减至13起,2020年7起,2021年2起。2022年以来,尚无便利店企业披露融资信息。

除了融资数量的下降之外,大部分便利店企业开始战略收缩,以控制成本。

例如,在发展节奏上来看,2021年单一区域发展进入跨省复制阶段的便利店品牌仅有邻几便利店一家。

很多便利店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开始变得更务实,考虑更多的是风险和生存问题。

而便利店作为消费升级的业态,只有经济持续增长、消费持续升级,这个业态才有最大的市场前景,但依旧是个“苦”行业。

正如区域头部品牌见福便利店创始人张利在前段时间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谁能想到这个行业这么苦呢?真是什么都不知道,才敢冲进来。”(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0 阅读:10

灵兽

简介:一群资深媒体人打造的新媒体平台,为商业原创报道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