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我比较关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和朋友们聊到一些相关公司的时候,有一个朋友说:“找有业绩基础的,机器人是第二增长曲线的比较稳健”。这句话对不对?看到这句话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是不是有道理?我建议大家先想一想再往下看,感受会更深一些。
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锤子思维下的语句!这个“锤子”是业绩。
在展开之前,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什么是锤子思维。
锤子思维是查理·芒格提出的一种经典比喻,用来描述人们在面对问题时,习惯性地依赖自己熟悉的工具或方法,就像“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这种思维模式往往使人陷入单一的视角,仅从自己熟悉的专业角度出发,而忽视了其他可能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现在回过头来看,“找有业绩基础的,机器人是第二增长曲线的比较稳健”,这不正是典型的锤子思维吗?它认为只有有业绩的才是稳健的。但需要知道,人形机器人目前仍然属于概念阶段。更着重考虑的是未来,而不是当下的业绩表现。还有一个比较扎心的事实,在这个概念阶段,有业绩的往往表现最差,因为弹性太差!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一点,不妨假设两家类似的企业:
企业A目前年收入为50亿,净利润为5亿。在增加机器人业务后,机器人业务贡献了50亿收入和5亿净利润。因此,企业A的总收入和净利润都实现了翻倍。
企业B目前年收入为20亿,净利润为1亿。在增加机器人业务后,同样新增了50亿收入和5亿净利润。因此,企业B的收入增加了3倍多,净利润更是增长了6倍。
同样是增加50亿收入和5亿利润,企业A的增长倍数是2倍,而企业B的增长倍数却达到了6倍。这就是弹性差异的体现。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推荐大家买绩差股,而是告诉大家不要拿着锤子(业绩这个单一因素)去评判所有的事情。
说到锤子思维,让我想起了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薛兆丰。他是经济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从他的履历来看,他的经济学专业水平无疑是非常高的。他有一个观点,曾引起广泛争议:解决春运一票难求的方法是提高票价。当票价足够高时,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看到这里,作为普通人的你我很可能就会开骂了,什么狗屁专家,胡说八道的。但是,别急,从经济学来说,他说的并没错!并不完全是为了博眼球。为什么呢?因为价格是影响需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是调节需求的核心因素。试想,如果一张从广州到武汉的火车票卖到10万元,愿意购买的人肯定少之又少,一票难求的局面自然也就解决了。
但是,只要还稍存理智,就知道靠把价格提到足够高的方式来解决春运期间一票难求的问题是不靠谱的。只要你不是拿锤子的经济学家,都不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因为一票难求只是表象,人们的需求不是那一张火车票,而是一家人的团聚。如果靠提高价格的方式来解决一票难求的问题,火车是公共交通,这首先违背了公共利益,也非常容易引起民怒,同时也违背了惠民政策的初衷。
一位专业的经济学博士,都会陷入如此明显的锤子思维误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应该时刻警惕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避免因为单一的思维视角而做出片面的判断和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