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游览潇湘馆,看见林黛玉的窗纱,便明白了贾府衰败的真相

居士不红爱红楼 2025-02-19 21:30:33

一部《红楼梦》,道尽封建贵族的盛衰,曹雪芹的文笔厉害之处,在于描写荣国府的盛衰时,“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中,往往藏着波涛汹涌的答案。

刘姥姥游潇湘馆

原著第四十回,贾母招待刘姥姥进大观园游玩,第一站是林黛玉的潇湘馆,临走前,贾母发现潇湘馆的窗纱颜色有些陈旧,便让王夫人及时更换,由此找出了尘封多年的上等霞影纱。

凤姐儿一面说,早命人取了一匹来了。贾母说:“可不是这个!先时原不过是糊窗屉,后来我们拿这个作被作帐子,试试也竟好。明儿就找出几匹来,拿银红的替他糊窗子。”凤姐答应着。众人都看了,称赞不已。——第四十回

霞影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用以揭示贾家的衰败。

贾母当年嫁进荣国府时,霞影纱这种布料被用来糊窗户,从用途来看,霞影纱的地位似乎不是很高,在贾母那个时代,它只能充当遮风的窗纱,可曹雪芹紧接着就展开反转,揭开霞影纱的真面目。

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

契机是王熙凤,她之前从未见过霞影纱,如今听贾母一说,立刻拉着自己衣服的布料,与霞影纱展开对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原著是如此描述的:

凤姐忙把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大红绵纱袄子襟儿拉了出来,向贾母薛姨妈道:“看我的这袄儿。”贾母薛姨妈都说:“这也是上好的了,这是如今的上用内造的,竟比不上这个。”凤姐儿道:“这个薄片子,还说是上用内造呢,竟连官用的也比不上了。”——第四十回

王熙凤身上的纱袄用的是上用内造的布料,可贾母、薛姨妈打眼一瞧,就知道质量远不如霞影纱,王熙凤不由发出感叹说:如今的上用内造,竟连当年的官用也比不上了。

除夕祭拜宁荣二公

今非昔比的情况不止出现在布料上,《红楼梦》后文也有相同的情况,原著第七十七回,王熙凤生病,需用人参为引,王夫人各处寻找,终于从贾母那里找到一根上好的人参,可因年代太陈,早已没有了药效,王夫人只能自行花钱,委托薛宝钗从府外进行采购。

无论是当年的霞影纱,还是人参,它们的品相都是上好的,如今哪怕花钱都难能寻到,通过这种物品的今非昔比,来映衬如今的荣国府远远比不上当年的鼎盛时期。

贾母作为当年鼎盛时期的“遗产”,她的许多生活习惯还继续秉承当年的荣光,如今上用内造都比不上的霞影纱,被她拿来当窗纱使,又令人找出一些青纱,做成夹背心给丫鬟们穿。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看见如此奢侈的生活,曹雪芹给我等读者安排了一个“嘴替”式人物,便是刘姥姥,当看见如此珍贵的纱料竟拿来糊窗子,刘姥姥说出了读者们的心声:我们想它作衣裳也不能,拿着糊窗子,岂不可惜?

我们很难责怪贾母,她从荣府鼎盛时期生活而来,保留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习惯,这是无可厚非的,而通过这种今非昔比的衰败,曹雪芹揭露了荣辱无常的道理。

许多红楼爱好者喜欢探讨贾家的救亡之道,若是元妃不死,贾家没有失去政治靠山,便能继续兴盛,又或者注重子孙教育,将贾珍、贾琏、贾宝玉都培养成胸怀大志的栋梁之才,是否贾家就不会衰败,曹雪芹给出的答案是不。

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

原著第五回,宁荣二公恳请警幻仙子点化贾宝玉时,曾说过: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

再有第五回,秦可卿临终向王熙凤托梦,凤姐询问可有永保无虞之法,可卿听完冷笑一声说: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

秦可卿知道,根本没有所谓的长盛不衰,有兴盛就会有衰落,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叮嘱王熙凤,在如今还算兴盛之时,提前为以后的衰落做好准备。

因讹成实元妃薨逝

以此观诸多红楼爱好者提出的解决之法,元妃不死,贾家就不会衰落吗?又或者说,元妃迟早会薨,她薨了之后,贾家又能去依靠哪个政治靠山呢?真的会有无限的政治靠山在等着贾家吗?

若是注重子孙教育,将贾珍、贾琏、贾宝玉培养成栋梁之才,可下一代人还会是栋梁之才吗?又或者说,贾家能保证每一代贾家人都是标准的栋梁之才吗?连皇家教育都会有纰漏,酝酿出昏君,各个朝代也有三百年大限,贾家真的能次次逃过衰败的命运吗?

恐怕不能,兴盛之所以为兴盛,就是因为有衰败作对比,太阳东升西落,而不会永远高高挂在头顶之上,荣辱如影随形,到了唯剩一场空,纵居红楼,不过一场梦,曹雪芹传达的或许不是消极的虚无主义,而是“宠辱两相忘,所遇随心安”的豁达心境,以此与诸君共勉。

本文乃“不红居士”独家首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0 阅读:36
居士不红爱红楼

居士不红爱红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