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率淮军和常胜军和李秀成争夺苏州,用十个月将其攻克

史海撷英 2024-10-02 11:55:20

苏州是太平天国苏福省的首府,也是太平天国整个东南战场的指挥中心,又是南下浙江、东进上海的基地,并以其强大的财力、物力,支援了太平天国后期的革命斗争。

皖北沦丧后,苏州更成为天京赖以依托的后方和物资供应基地。因此,对苏州的争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当时,太平军在东战场的部队不下六十万人。其中驻在苏州的太平军,约四万人左右,苏州外围的太仓、昆山、吴江、常熟、江阴、无锡等地方太平军约有六万余人。李秀成所亲自统率的机动部队约二万人。

但是,由于实行“分地制”,各地守将都株守畛域,各自为政,李秀成虽为最高军事统帅,却难以统一调度和指挥,这种分散主义对保卫苏州潜伏着隐患。

是时,湘军曾国荃部已屯兵天京城下,首都也日渐危急,需要苏南增援,李秀成被迫东西奔命,这不能不影响苏州战场的战略指挥和战局变化。

从清军战略指挥考察:曾国藩攻克安庆后,即分兵三路,对太平天国实施战略围攻;先遣左宗棠图浙,继遣曾国荃攻天京;随后复派李鸿章赴沪,图克苏、常。

曾国藩

在曾国藩的战略决策体系里,战略重点是天京会战,苏南、浙江是牵制战场,意在牵制李秀成兄弟的后方力量,减少围攻天京的阻力。

但李鸿章、左宗棠在外国侵略者支持下,怀着开辟自己地盘的私欲,乘天京会战吸引了李秀成兄弟主力之机,积极主动地发起攻势,使苏浙战场的战局发生重大转折,渐由次要的牵制战场上升为两个主要战场,严重加速了太平天国的覆亡。

淮军正是在曾国藩总体战略进攻中,以偏师出现在苏南战场的。

苏州保卫战,从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863年1月17日)常熟守将叛降投敌开始,至12月4日苏州城陷落,历时十个月零十七天。按其不同时期的不同作战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外围战(1863年1月17日——7月29日)

中外反动联军攻陷了松江府所辖诸县后,制定了“先剪其枝叶,后图根本”的战略计划,试图对苏州外围诸县先行蚕食,而后从三面进逼苏州城。

太平军针锋相对,不断反攻,层层阻击,竭力予敌以阻滞和杀伤。

太平军淞沪苏常作战示意图

战役首先从常熟打响。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863年1月17日),常熟守将钱桂仁突然叛降,使苏州北部裂开一大缺口。

李秀成在苏州闻变,即派会王蔡元隆往守太仓,并防守将钱寿仁叛降,同时阻扼从上海来援之敌。另外,派慕王潭绍光攻下福山港,从而关闭了从常熟入江通往上海的门户,使后来增援的敌人受阻于福山口外。

李秀成自己率部从苏州往攻常熟,先后攻破了北门、西门营垒,常熟城指日可下。但这时天京军情紧急,李秀成被迫撤军赴援天京,致使围城太平军锐减,而此时李鸿章突破福山口,常熟敌人骤增,围城太平军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逆转的局势下只得于4月5日全面撤围。

常熟沦入敌手,苏州的北部门户洞开,李鸿章遂东指太仓。

在常熟攻防战激烈进行期间,李鸿章即遣一部淮军进窥太仓,以打通救援常熟的陆上通道。

同治元年腊月二十六日(1863年2月14日),“常胜军”统领英人奥伦率军二千五百人,“携带重炮、野战炮二十二门”会同李鹤章部淮军约七千人进攻太仓。敌人依仗重型大炮的强大火力,轰塌城墙,抢架浮桥,突入城内,遭到会王蔡元隆部三千守军的英勇抗击,把冲上城墙缺口的敌人重新逐出。

李以文

李秀成亲率援军从常熟及时赶到,敌人溃不成军,太平军缴获了两尊新式大炮,毙伤敌人二千余人。“常胜军”统领奥伦随之去职,由戈登接统。戈登鉴于奥伦的惨败,改用“在远距离消灭太平军”的新战术,即“尽力加强炮队”。

4月26日,李鹤章中蔡元隆诈降之计,遭到惨败,戈登遂集中全部大炮,连续猛轰达四个半小时,轰裂城垣十余丈,太平军遭到很大伤亡。5月2日,会王蔡元隆撤出太仓,但没有向就近的昆山守军靠拢,而是长途跋涉,南下嘉兴府。

太仓既失,西面的昆山就成为双方争夺的重点。李鸿章乘李秀成赴京发动“进北攻南”战役的可乘之机,在攻占太仓后的第二天,即对昆山发动试探性进攻,并吸取太仓经验教训,步步为营,进扎城下。

首次攻城为守将凛王刘肇均部所挫。太平军为争主动,由苏州守将幕王谭绍光率领来王陆顺德、湘王黄子澄等部从苏州直指太仓,并拟进攻嘉定,以断敌归路。

5月24至26日,昆山城外,太仓沙溪、季家浜、双凤一线,展开全面激战,太仓叛将钱寿仁在双凤被太平军击穿左腿。李鸿章飞调在松江的戈登率“常胜军”近四千人赶赴昆山。慕王谭绍光闻讯,即刻返旆,扎营二十余座于昆山北门外,互为犄角,阻敌攻城。29日,大战在北门爆发。

敌人分三路围攻,未得手。

戈登献计:昆山城坚濠阔,未可强攻。昆山西为阳澄湖,北为巴城湖,南为青阳,这些水面由淮军、“常胜军”的水师和火轮炮艇控扼。由昆山至苏州的陆路交通线必经正义镇。戈登主张攻取该镇,切断昆山守军退路,断绝太平军接济。李鸿章采纳了这一毒计,由程学启部会同戈登攻占了正义镇。慕王谭绍光知归路已断,两度出城力战,均受挫。昆山守军知昆山城难以再守,欲西退苏州,但为敌人所阻,损失沉重。据李鸿章奏报,太平军被俘七千余,战死三万人,慕王率少数将士由阳澄湖退回苏州,6月1日,昆山遂告失陷。

昆山陷后,苏州东、北二面,屏障尽失。

6月,李鸿章制定了攻陷苏州的战略计划,将所部一分为三:以程学启部水陆师为中路,由昆山进逼苏州;以李朝斌水师为南路,从泖澱湖进克吴江,从而切断苏州与浙江太平军的联系,同时又可拆除苏州南面屏藩,最后配合中路围困苏州;以李鹤章、刘铭传、黄翼升部水陆师为北路,从常熟楔入苏州府城和无锡县之间,以求切断苏州通往天京通道,彻底孤立和包围苏州,配合中路对苏州实施三面合围。

李鸿章令“常胜军”移驻昆山,专备各路援应。为防杭州、嘉兴、湖州一带太平军绕攻浦东、淞沪一线淮军后方,李鸿章令潘鼎新部扼金山卫,刘秉璋部扼洙泾,杨鼎勋扼张堰。

7月26日,因李朝斌水师部署尚未就绪,中路程学启部会同“常胜军”从昆山出发,经淀山湖水路,潜抵九里湖,偷袭吴江。

翌日黎明,敌人吸取昆山之战的经验,继续采用包抄战术,主力突袭吴江与苏州之间重要关卡——夹浦关所在地花泾港。

吴江太平军闻警,分二路出扑:一路直攻九里湖清兵大营,一路增援夹浦关。苏州太平军也从葑门、觅渡桥驰援。夹浦关太平军自晨至午,坚守四个多小时,终因火力、兵力悬殊,被迫突围,夹浦关遂告失守。

28日晨,敌人分三路出动,攻下同里,并“踏平吴江北门外贼卡四道”,吴江外围尽失。翌日晨,敌人悉数压城,吴江守将率部开城降敌。苏州、嘉兴太平军先后三次反攻吴江,曾一度夺回同里镇但终究没能夺回吴江城, 8月下旬,李朝斌部水师到达太湖,参加南路战事。

22日,淮军水师攻下太湖中的洞庭东山,切断了苏、浙太湖水道。至此,苏州东、南、北三面全部暴露于敌人面前,外围战以李鸿章着着得手而告终。

第二阶段:西线大会战(1863年6月18日——11月23日)

8月27日,程学启部进扎苏州城东的外跨塘,所部水师开进葑门外的金鸡、独池(墅)湖,南路李朝斌部亦北上配合。淮军开始对苏州城发起攻击。但这时的主战场却不在苏州城下,而在无锡、江阴、苏州之间的三角地带。

还在6月,盘踞在常熟、大河、王庄一线的北路淮军,在李鹤章率领下,楔入苏、锡、澄地区,从此以后,太平军与敌入在这一三角地带展开了激烈争夺,战事持续了五个多月。

西线战事首先在北涸、江阴一线拉开帷幕。7月7日,双方在北溷展开激战。

同日,李秀成从天京抵苏州,随即与众将商定:准备分兵四路出击上海、昆山、常熟、昭文等地,拟从内线转到外线,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争取主动。可惜因天京告急,李秀成被迫西返,这一战略计划未能付诸实施。

9月13日,江阴失守。随后,北路敌军兵锋南指,插入苏、锡之间的百渎港、大运河一线。李秀成闻悉,恳请天王准其离京赴苏。天王限四十日返京。

9月23日,李秀成自天京经溧阳偕李世贤同行。28日,抵达苏州,在军事会议上作出决定:留谭绍光坚守苏州,同时发兵一支攻打吴江,以吸引中路敌人南下,阻其西援北路敌人;由李秀成亲率主力与北路敌人展开决战,以期聚歼李鹤章、郭松林所部精锐,然后向常熟、江阴、昆山、上海等地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以挽危局。

这一计划是具有较高的战略眼光,若能实现,苏州战场将大为改观。

李以文‍

10月9日,百渎港大战爆发。这是西线会战的核心战斗。李秀成亲临百渎前线,设指挥部于马(茅)塘桥,与侍王李世贤合军,在东亭、场前、梅村、塘头,东西数十里的战线上与敌人全面激战,反复冲杀,战况空前激烈。

10月11日,李秀成调整部署,变全线出击为重点攻击,选择敌人力量薄弱和孤军突出的大桥角前沿据点作为进攻目标。大桥角,地处大运河右侧,与苏、锡之间的咽喉之地望亭镇隔河相望。

李秀成督率太平军“水陆十余万”,连同快速火轮艇“高桥号”,猛攻大桥角,双方鏖战三昼夜。李鸿章意识到:李秀成“必欲攻破大桥角营盘,直入常熟、太仓,扰我后路,掣我兵势,极狡毒”,太平军一旦获胜,将“分路内犯”,从而造成“我措手不及而彼得全局俱活”的战略局面。

李鸿章为此忧心忡忡,寝食不安。但是李鹤章部拼死抵抗,加上火力凶猛,水师又占很大优势,太平军虽奋勇冲杀,但未能取胜,两军仍相持在百渎港一线。

10月中旬,在苏州太平军声援下,嘉兴荣王廖发寿、会王蔡元隆、贵王陈得胜等率部猛攻吴江,戈登与程学启前往驰援。

在敌人洋枪大炮优势火力轰击下,太平军很快败下阵来,仅支撑了十几天就撤回八坼、平望。10月底,程学启、李朝斌、戈登部攻陷苏州城南的五龙桥。

11月中旬,程学启、戈登部绕道攻陷到苏州城西的虎丘、浒墅关。李秀成自无锡反攻浒墅关,失利而退。

北路、中路敌人遥相呼应,声势更壮。

11月8日至11日,李秀成集结十余万兵力在百渎港再次发动会战。

在这三天中,从无锡西南的惠山起,经西北的高桥、鸭城桥往东沿百渎港两岸的东亭、中安桥、坊前、梅村、鸿山、马(茅)塘权直至后宅,在延绵五、六十里的战线上,杀声震天,枪炮雷鸣。李秀成、李世贤冒着枪林弹雨,到第一线指挥作战。戈登“常胜军”也投入作战。双方全力以赴。

但是,在敌人远射程大炮和火轮艇上的新式榴霰炮弹的攻击下,装备落后的太平军伤亡很大,航王唐正财壮烈牺牲。

在会战的紧急关头,李秀成三次向近在咫尺的无锡潮王黄子隆、常州护王陈坤书发出求援信,但无锡、常州守将竟毫无动静。

11月23日,又一次激战后,西线大会战最后结束。太平军竭尽全力,奋勇作战,没能打败敌人,李秀成北出常熟、东进昆沪犁敌巢穴,以解苏州之围的战略意图就此落空。苏州城从此被敌人合围。

第三阶段:苏州城防战(1863年8月27日——12月4日)

8月27日,程学启部进扎城东娄门外的外跨塘,标志着苏州城攻守战的开始。

西线大会战结束以后,中路敌军在北路、南路等敌人配合下,悉力攻城,敌我争夺的主战场遂移到苏州城下,苏州城已成死困之局。

11月23日,李世贤回军溧阳,28日李秀成退回苏州。29日,李秀成以沉重的心情,召集苏州太平军诸将会议,“倡议放弃苏州”,“将全部太平军转移”。

苏州城已无法再守,这种保存革命力量,实行战略转移的计划是十分正确和及时的。但是,慕王谭绍光不赞成放弃苏州,“主张坚守,奋斗到底”。谭绍光誓与苏州城同存亡的精神是可嘉的,但却是保守的、有害的。

会上,其他诸王因有叛降之意,也不同意忠王的意见。12月1日凌晨,李秀成与谭绍光“恸哭而别”,率部万人沿光福寺、灵岩山一带小路离开了苏州,进驻锡东的马(茅)塘桥,为苏州守军作最后的接应。

李章铜

李鸿章从11月27日起,亲临苏州娄门督战。连续三天,常胜军以大炮轮番轰击,并组织集团冲锋、黑夜偷袭。敌人兵临城下,城外险要尽失,苏州守将大多意志动摇。

11月28日,纳王郜永宽、比王伍贵丈、康王汪安钧、宁王周文佳、天将范启发、张大洲、汪怀武、汪有为等八位高级将领经密议,派康王汪安钧为代表与敌将程学启相见于城北阳澄湖,商谈投降事宜。

对于叛将们的投清意图,李秀成已有所察觉,但他以为:“现今我主上蒙尘,其势不久,尔等是两湖之人,皆由尔便,尔我不相害。现今之势,我亦不能留尔”。

李秀成容忍其叛降变节行为,未采取断然措施以消除隐患,是有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的。从现实原因看,李秀成已为失败主义情绪所支配, “我见势如斯,不严其法,久知生死之期近矣”。从历史原因看,李秀成讲求义气,使他产生了“网开一面,各投生路”的怜悯之心。

12月4日,慕王谭绍光召集诸将至慕王府开会,康王汪安钧等即席刺杀谭绍光。随后,叛将们献门以降,苏州城就此陷落。

李秀成闻变,即移师丹阳。他后来不无追悔地说:“这班反臣不义”,“不意该等果是变心,将慕王杀死,投与李抚台”。

但叛将们并未有善终,城破之日,李鸿章挥舞屠刀,在苏州进行了疯狂的杀降活动。

苏州陷落后,天京失去了东南的重要屏障和饷源。洪仁玕曾说:“安庆之失,天京已危;及苏州一陷,得救之望绝少矣”。

苏州何以陷落?

在苏州保卫战中,尽管李秀成亲临前线,舍生忘我地率领太平军将士浴血奋战,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业绩,然而无法挽救危局。

戈登曾说: “尽管叛军有最得人心的将领亲到战场指挥”,使“常胜军”“遭受到很重的损失”,但仍无力解苏州之围。

那么苏州保卫战失败的原因何在呢?

首先是中外反动派的联合进攻。李鸿章得到了“常胜军”的配合,外国侵略者又用洋枪洋炮武装淮军,在武器装备上占了极大的优势。

李秀成在《自述》中说:“苏杭之误事,洋鬼作怪”,“皆洋鬼之害也”。洪仁玕也说:“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自妖军贿买洋人,以攻我军,我朝连续失城失地,屡战屡败。”

当时敌人使用的是后膛炮,且炮弹是有弹壳,射程极远,杀伤力极大,所用的枪是新式步枪——来福枪;而太平军所用的炮是前膛炮,炮弹是铁球,没有弹壳,射程不远,威力亦不大,所用的枪是鸟枪。另外,许多太平军战士只持有大刀、长矛。这种武器的差距和随之而来的战术上的差距,常常使太平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因为武器是决定战争的胜负的重要因素。敌人也承认:“用远射程大炮在距离遥远的地方消灭太平军”,“是一种极为安全的战术,因为太平军几乎是完全没有大炮的”。

其次,太平军诸王各自为政,株守辖区,分散主义倾向严重。分散主义削弱了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给敌人提供了各个击破的可乘之机,这是洪秀全滥封王爵,实行“分地制”所造成的恶果。

太仓守将会王蔡元隆撤出后,并没有向就近的昆山靠拢,而是南下自己所辖的嘉兴郡所属海宁县。因同治元年十一月(1863年1月),李秀成临时调会王从海宁往守太仓,城池失陷,他自然返回海宁。当时对蔡元隆有指挥权的只有李秀成。忠王正在皖北,而苏州守将谭绍光本该命令会王支援军情紧急的昆山,但却无权指挥会王。因为,他们属于同级的列爵诸王。

西线大会战中,李秀成曾三次向无锡守将潮王黄子隆、常州护王陈坤书发出告急求援信,他们竟置之不理,拒绝赴援,株守锡、常各自“分地”。尽管李秀成王爵官阶要比他们高一等,却无法统一调度和指挥。

由于各地太平军没能有效地配合作战,陷入了全面设防、消极防御的态势,从而被敌人各个击破。

再次,李秀成仆仆征途,东西奔命,兼顾不遑,影响了苏州战场的指挥和调度。

最后,苏州保卫战中屡出叛徒,对战局不能不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

苏州失守后,常州成为太平天国在苏南的最后一片疆土,局势异常严峻与险恶。东线由李鸿章督率淮军与常胜军乘胜直扑常州,西线镇江久陷敌手,天京岌岌可危,根本没有外援。

陈坤书指挥郡城与诸县将士不足十万,面临着最后的血战。常州保卫战从同治二年(1863年)12月中旬开始,到同治三年(1864年)5月中旬常州城失守,历时五个月而陷落,使天京失去了东南的最后一道屏障。

0 阅读:21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