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解读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为何以大青蛇开篇,讲到大青蛇故事之后就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把这两大情节一并对看,就是黄巢《题菊花》诗中的两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也就是说,大蛇将化为“青帝”,引得桃花开。
那么,《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这条引领全篇的大青蛇最终是否化为青龙,这条大青蛇又影射的是书中哪个人物呢?

书中写道,十常侍害了蔡邕,执掌朝纲,“自此天下桃李,皆出于十常侍门下”。前一篇文章中,解读了桃李,因为“桃”而预伏了桃园三结义。
到了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岁在甲子,巨鹿不第秀才长角去山中采药,遇到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把张角叫到洞中,授天书三卷,名《太平要术》咒符。张角得了《太平要术》,拜求老人姓名。那老人道:“吾乃南华老仙。”说罢,化阵清风而去。
这段情节并不见诸历史记载,记录于《后汉书·皇甫嵩传》中的张角事迹中也查不到这段神话。显然,这又是作者虚构的。罗贯中为何要虚构这样一段“历史”呢?
张角得了此书,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也是虚构)”。中平元年,张角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遂与兄弟张宝、张梁率三十六方教众聚义造反。
后面这段情节,却是史书上能够查得到的。虚实相间,是隐藏真相的最佳手段。那么,罗贯中在这段或真或假的故事中,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呢?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借正史隐写明朝历史的一部演义小说,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被赋予新的隐喻寓意。上一篇文章讲过蔡邕,这里便说说张角。

张,是以南方朱雀七宿中的张宿隐写大明都城金陵(建业)。角,本作“”,刀下之肉,肉做与肉有关的偏旁后来都写成“月”,月,在四大名著中都是大明的意象。所以,张角遇到的神仙是“南华老仙”。
张角是“不第秀才”,也无历史记载,这一笔虚构是为后文暗引黄巢《题菊花》伏线。历史真实中,张角并没有去山中采药而遇,此处的“藥”,暗喻永乐,也就是大明太宗文皇帝。“藥”之草字头,写的是大明朱姓来历。四大名著是可以贯通解读的,“草”即曹雪芹“曹”的谐音,大明朱姓出自吴回祝融后裔曹姓邾国,“花”即曹化,寓意大明朱姓由曹姓化出。所以,四大名著中都有“曹雪芹”,只是《石头记》归总了一个符码而已。
老神仙是“南华老人”,华即“花”,南花指的就是在南方建都的大明老人,这个老人说的就是朱元璋。《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朱元璋是“濠之钟离东乡”人,“既而徙居钟离之西乡,后迁太平乡之孤庄村”。
碧眼老人传三卷天书,天书名《太平要术》。史上根本就没有《太平要术》,而是《太平经》,罗贯中以“要术”改写,其实就是“妖术”。这一笔,也是《水浒传》“洪太尉误走妖魔”的原始范本。太平,不仅指的是朱元璋老家,还指朱标的出生地太平府(今当涂)。朱标是太子,其子朱允炆在朱标去世后被立为皇太孙,加上朱元璋,就是“三卷天书”。原本,朱家皇统是这样传承的,但因燕人谋反而篡夺了皇统,所以,南华老人授予张角“妖术”。

术,是“叔”的谐音,后文书中的皇叔,也是大明之叔朱棣的隐喻,“玄德”二字也被借喻,还是隐藏的大明皇帝。这是后话,后面的文章再来解读。
张角挑起黄巾之乱,讹传“黄天当立”。《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说,朱元璋出生前夜,其母陈氏太后梦见在舍南麦城遇到一个“黄冠”,得黄冠所赐“冷香丸”而于天历元年戊辰九月十八日子丑生下了朱元璋。四大名著中都有“天香”,隐写的就是这段历史。
因此,“黄巾”就是黄冠,《明实录》中指的是黄帝。朱元璋自称是帝颛顼之后,黄帝就是颛顼帝的爷爷。黄帝赐冷香丸,寓意朱元璋的皇位是黄帝“禅让”的。接下来的故事,“黄”就要隐喻黄巢了。
张角、黄巾是这样的寓意,那么,给张角传授“太平妖术”的碧眼老人又是谁呢?

南花老人是“碧眼童颜”,就是书中的“碧眼儿”,孙权的绰号。历史真实中,孙权无此绰号,《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孙权是碧眼。碧,是璧的谐音,璧为原形玉璧,隐喻“元璋”。朱元璋曾称吴王,死后葬在了钟山独龙阜,其案山就是孙权陵墓之梅花山。朱元璋以东吴大帝看门,孙权属狗,就是《西游记》中写的“倒门猃”。
儿,繁体字是“兒”。朱明朱姓出自邾国曹姓,春秋时,邾分三国,大明朱家也出现过三足鼎立的局面,《水浒传》中林冲在梁山搞三足鼎立,说的就是这段历史。邾国三分,其中有小邾国。小邾国灭亡后,宗室改姓“兒”,后来“添作立人”,改为倪姓。《石头记》中的倪二,就是讲的这段邾国历史。
东吴孙权建都建业,也就是后来的南京。以此吴王喻彼吴王,这就是“碧眼儿”,不仅隐写了朱元璋,还隐喻后来的大明皇帝。孙权,又是孙子掌权的寓意,因为“孙立”,大明便爆发了叔侄之战。这件事,待讲到孙权时再说。
碧眼老人“手执藜杖”,是“燃藜图”之寓意。《石头记》中,秦可卿上房(皇帝所居)挂着的“燃藜图”无人能知其寓意。这段故事说的是刘安夜读,杖黎老人燃藜点拨,并给金卯之子赠送《洪范》。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朱元璋以《洪范》为治国之典,并亲自做注。洪武二十年春,“《御注书洪范》成。上尝命儒臣书《洪范》,揭于御座之右,朝夕观览,因自为注,至是成。”上,是皇帝,所以,秦可卿“上房”中就挂着“燃藜图”。这一笔,竟然出自《三国志通俗演义》。
金卯之子本是去了“刀”的劉,也就是刘玄德的“劉”。而“金卯”,却又是说的大明。《朱氏世德碑》中,朱元璋亲口说道:“本宗朱氏,出自金陵句容朱家巷,……元初籍淘金户”。又因朱元璋出自高阳氏姬姓,所以,自称金鸡。卯肖兔,隐喻大明。
前一篇文章解读了“蜺坠鸡化”,其中的“鸡化”指代大明朱姓本出高阳氏姬姓,朱姓也是由姬姓所化。
四大名著巨写“柳”,刘也谐音“柳”,古文卯即柳,柳即木卯,指的是朱家木字辈皇帝。《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三则“安喜张飞鞭督邮”,作者特别解读了“柳”:“柳,鱼浪切,系马桩也。飞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鞭打到二百,打折柳枝十数条。”
四大名著中的“柳”,唯独这一处写的最特别,系马桩则指的是马皇后。《水浒传》中,王教头私走延安府,到史进家投宿,庄客把马拴在了打麦场(舍南麦场)柳树上。桃花山强人周通、李忠也把马系在了桃花村的柳树上。
张角遇燃藜老人,与《石头记》中的“燃藜图”贯通,而“天香”、“柳”等符码则贯穿四大名著。四大名著一以贯之,都是隐写的大明朱家诸侯(朱猴)大火并。所以,书中大火连篇。

张角起兵,一支部队打到了“幽燕界分”,校尉邹靖来见幽州太守刘焉,刘焉便出榜招募义兵。于是,引出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历史真实中,张角并没有打到幽燕,刘焉也没有做过幽州太守。这一虚笔,就是写的大明幽燕起兵,燕王朱棣“奉天靖难”。所以,是“邹靖”始作俑者,引出了桃园兄弟。刘备本从邹靖征伐黄巾,但邹靖与刘焉是否有交集,历史上无记载。此“邹靖”隐喻的是大明靖难之役。
邹,是一个含有异称异文寓意的字,也称邾国,简称“邾”。邾国又叫邾子国即邾娄国,也就是《西游记》中的朱紫国,《水浒传》以“朱贵”谐音。《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太祖)出自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姓”。朱姓先祖是吴回祝融,吴回的曹姓后代就封在了邾。
红楼即朱楼,也就是朱楼国。娄加木字辈,寓意朱明木字辈皇帝。

书中说,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楼桑村一个英雄。此人“人平生不甚乐读书,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少言语,礼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游天下豪杰,素有大志。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
这个人就是桃园三兄弟中的大哥,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表字玄德。
刘备是《三国志》中记载的人物,原本是虚构不得的。但是,刘备出场时,《三国志通俗演义》还是把这个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演义”了一番。查阅《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陈寿是这样写刘备的:“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在历史史料的基础上,罗贯中加了“面如冠玉,唇若涂朱”,这就赋予新的寓意了。冠玉,本指帽子上的玉石,也就是帽正。冠玉有很多种颜色,比如白玉、青玉、红玉等等,若以“冠玉”形容人的面容,是极不准确的。这里的冠玉,隐藏了“关羽”。帽,谐音卯。

冠,从“元”,玉隐朱元璋(白玉)。若以白玉形容人的面容,那就恰当了。所以,刘备“唇若涂朱”。罗贯中加的这两句,说的就是朱元璋。
刘玄德是涿郡楼桑村人,此“楼”也就被借喻为朱楼之“楼”。桑,从叒、木,叒为若木。《山海经·大荒经》:“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赤为朱,赤华即朱花,借喻为朱姓由曹姓化出。
桑为扶桑,日出所也。朱元璋《金鸡报晓》诗后面两句:“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这就照应了“蜺坠鸡化”,讲的就是大明与邾国倪姓、姬氏先祖的关系。邨,豚(屯)邑,四大名著中的“邨”都是豚邑,指的是朱明都城。
前面的文章讲到,《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也有天香,曹操大宴铜雀台时有此。刘备之子阿斗出世时,书中写道:“临分娩之时,天香满屋,经月不散。”阿斗祖贯楼桑村,因此,楼桑村之“楼”就是天香楼。
罗贯中以历史真实与虚构,隐写大明历史,即便是明朝“重语禁”,也难以破解如此高明的“诗禅”之谜。

这样解读是否牵强呢?所谓孤证不立,后面的文章中将以桃园三结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继续印证《三国志通俗演义》隐写的就是朱明历史。
因为刘备的出场,就演绎了一段虚构的故事——桃园三结义。既然刘备以大明太祖的面貌出场,那么,桃园三结义又是写的那段大明历史,桃园三兄弟又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