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清朝一共有12个铁帽子王,前8个那可都是在清朝建立和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靠真本事挣来的封号,和清朝中期到末期那4个恩封的铁帽子王比起来,含金量那是杠杠的。可这8个功封的铁帽子王里,偏偏有两个是郡王。按说清朝初年封王主要看功劳,要是一个宗室连亲王都封不上,咋就大到能当铁帽子王呢?这事儿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先说说这克勤郡王岳讬。岳讬他爹可是大名鼎鼎的礼亲王代善,代善还曾被清太祖努尔哈赤立为储君,有“清朝第一亲王”的名号。可岳讬这孩子命苦,母亲生下他和弟弟硕讬后就早早没了。他爹代善娶了续弦后,就对原配留下的这俩儿子不管不顾,甚至还觉得他们会分走留给续弦儿子的家产,对他们特别不好。努尔哈赤看不下去,就把年幼的岳讬接到宫里抚养。
岳讬长大后,和代善的关系越来越差,还是努尔哈赤帮他和代善分了家,让他成了镶红旗旗主。而且啊,代善和岳讬这恶劣关系,直接导致代善丢了储君之位。岳讬进宫时,宫里大福晋是皇太极的母亲孟古,岳讬被交给孟古抚养,自然就和只比自己大7岁的皇太极成了铁哥们儿。
努尔哈赤废了代善的储君之位后,没再立新储君,而是让四大贝勒共同议政。努尔哈赤去世后,按照后金传统,新汗王要由四大贝勒选出来。这时候的岳讬已经跟着努尔哈赤立过战功,又是镶红旗旗主,虽然辈分低,但说话很有分量。他和异母弟弟萨哈廉跑去告诉代善,他们支持皇太极,还劝代善也站过去。代善一看,儿子都不挺自己,没办法,只能以爱新觉罗长房的身份支持皇太极。就因为这拥立之功,皇太极继位后,岳讬可受重用了。
皇太极到处征战,岳讬都冲在前面,特别能打。天聪三年,皇太极想入关打明朝,代善和莽古尔泰觉得敌众我寡,胜算不大,劝皇太极退兵。皇太极虽然是汗王,但还得和四大贝勒一起处理朝政,代善和莽古尔泰反对,他很郁闷。关键时刻,岳讬带着众小贝勒支持皇太极,逼得代善和莽古尔泰收回反对意见。
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还确立了新的爵位制度。之前后金最高爵位是贝勒,现在改成了亲王、郡王这些等级。皇太极把功劳大又是八旗旗主的6个兄弟和侄子封为亲王,岳讬一开始也被封成亲王。可后来代善年纪大了,心态变了,和岳讬的关系也好了起来。这让皇太极警惕起来,毕竟代善身份不一般,岳讬又是镶红旗旗主。于是,皇太极找借口削了岳讬的亲王之位。
之后的日子里,岳讬各种被挑错,打胜仗也被罚,射箭没射好就被免职、闭门思过。崇德三年,岳讬被降为贝勒后又被重用。崇德四年,岳讬再次攻打明朝,大获全胜,可他却在军中染上天花去世了。皇太极特别伤心,追封他为多罗克勤郡王,也就是说岳讬生前一天郡王都没当过。
再说说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前面提到岳讬和萨哈廉劝代善支持皇太极,萨哈廉就是勒克德浑的父亲。萨哈廉是个厉害角色,精通汉语,有谋略又能打仗,是皇太极的铁杆支持者。皇太极称帝封亲王时,本来萨哈廉功劳也够,可皇太极忌惮代善一家,已经封了代善和岳讬为亲王,就没给萨哈廉爵位。萨哈廉没多久就因病去世,年仅33岁,皇太极后来追封他为和硕颖亲王。
萨哈廉去世后,长子阿达礼降级继承爵位被封为郡王,次子勒克德浑才8岁。勒克德浑15岁时,皇太极去世,没定继承人,豪格和多尔衮争得不可开交,最后拥立福临为帝。这时候阿达礼想效仿父亲拥立之功,煽动多尔衮夺位,结果被多尔衮处死,勒克德浑也被连累,被开除宗籍,成了庶人。不过半年后,多尔衮为了提高自己在宗室的影响力,又恢复了勒克德浑的宗籍,还封他为贝勒。
清朝入关后,16岁的勒克德浑有了上战场的机会。多铎活捉弘光皇帝班师后,勒克德浑去驻守江宁,击败南明多次反击,平定江浙和湖广,因功晋升为多罗顺承郡王。之后他又多次出征,战功赫赫。但因为是多尔衮提拔的,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皇帝对他的战功没什么表示,好多战功不如他的宗室都成了亲王,他却一直是郡王,顺治九年,24岁的勒克德浑因病去世。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确立八大功封铁帽子王名单,岳讬和勒克德浑在其中。在这之前,清朝爵位继承方式很乱,乾隆年间才确定除铁帽子王外,宗室都降等袭爵。岳讬和勒克德浑这一脉比较幸运,进入铁帽子王名单前没降等袭爵,一直是郡王。其实乾隆要是想提他们为亲王,也是能做到的,像多铎后人就被乾隆提升为亲王。
那乾隆为啥不这么做呢?一方面,岳讬和勒克德浑的功劳和几个铁帽子亲王比,确实有差距。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这些亲王对清朝影响深远,他们要么战功赫赫,要么对朝堂稳定有大功。岳讬和勒克德浑虽然战功也不少,但缺少独当一面、影响清朝走势的大战,勒克德浑能成铁帽子王,还有他父亲拥立之功的加成。
另一方面,乾隆是为了降低礼亲王一脉的影响力。清朝宗室王爷和其他朝代不一样,他们在朝堂影响力大。铁帽子王世世代代都是亲王、郡王,容易位高权重。岳讬是礼亲王代善的儿子,勒克德浑是代善的孙子,礼亲王本身就是铁帽子王。要是乾隆把这俩郡王提为亲王,礼亲王一脉就一门三个铁帽子亲王了,影响力太大。所以乾隆就维持现状,毕竟皇帝定铁帽子王,要考虑的事儿可比单纯的功绩复杂多了。
大家说。乾隆这做法到底对不对呢?这俩郡王没能成亲王,是不是真就合理呢?大家快来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