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森侄女杨汉秀:解放时朱德一直在寻找,26年后老农指认她的骸骨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22-10-06 16:11:06

1975年,一位花甲老农到重庆市公安局报案,称他在歌乐山金刚坡的一处破碉堡里发现了一具戴着手铐的骸骨。随后在老农的带领下,警察找到了那具骸骨,经过法医鉴定,骸骨为40岁左右的女性,死亡时间是在26年前。

老农在报案时,还提供了一条很有价值的信息。他声称早在20多年前,也就是1949年秋天的时候,他其实已经见过骸骨的尸身。

那天,老农像往常一样到歌乐山一带去种地,他在经过废弃的碉堡时,突然对碉堡内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尽管四下无人,但他还是壮着胆子进了碉堡,借着昏暗的光线,他看见墙角下有一具女尸,经过仔细辨认,他才看清女尸的手腕上还戴着手铐。

看明白后,老农吓得掉头就走。要知道,当时虽然新中国已经成立,但重庆还在国民党的控制范围内。垂死挣扎的国民党,正疯狂地屠杀共产党员和思想进步的老百姓。害怕惹祸上身的老农,就一直闭口不提看到的那具女尸。

直到1975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老农接触到一位下乡调查的干部。他这才得知,上级正在摸排烈士情况,而歌乐山一带又是白公馆和渣滓洞监狱所在地,也是共产党员被屠杀的地方。

干部的话,触动了老农的回忆。他下意识地认为,当年看到的女尸应该是被杀害的烈士。于是,他又到破碉堡里走了一回,看到当年的女尸早已化为一具骸骨。事不宜迟,他便把看到的情况上报给了重庆市公安局。

重庆市公安局为了查清楚骸骨的真实身份,立刻联系了烈士陵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最终,经过工作人员和正在接受改造的特务配合,核实那正是烈士杨汉秀的骸骨。那么,杨汉秀是什么人,为何会牺牲在歌乐山呢?

1913年,杨汉秀出生于四川广安。她的父亲杨懋修是个大地主,不仅有良田千亩,家财万贯,广安城里几条街的商铺也都是他们家的。此外,杨懋修还是四川军阀杨森的胞弟,在军中担任师长职务,可谓有权有势,谁见了他都得礼让三分。

杨懋修虽说娶了几房姨太太,但子嗣不丰,只有大太太生下一女,就是杨汉秀,所以杨汉秀自幼得宠,众人皆称她为“杨家大小姐”。

杨汉秀虽然生活富足,却是个极善良又极有主见的人。

杨家是旧式大家族,女子虽锦衣玉食,仍不能如族中子弟一般到学堂读书。不过那时候,社会上已兴起新学运动。受到影响的杨汉秀颇费了一番抗争,才得偿所愿,去教会学校读书。

学校不仅是受教育的地方,也让杨汉秀接触到了许多新事物。比如革命斗士秋瑾,就让她十分崇拜。她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像秋瑾一样为劳苦大众献身革命。

然而,就在杨汉秀11岁时,杨懋修在宜昌大战中负伤身亡。他临终前,把杨汉秀托付给了杨森。

1926年,杨森驻兵万县。杨汉秀也由重庆文德女子中学,转到万县女中读书。当时,朱德正在杨森部队里担任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所以杨汉秀和朱德交集颇多。

朱德当时有一个女儿,可惜和妻子留在了苏联。因此,爱女心切的朱德特别喜欢杨汉秀,经常给杨汉秀讲一些革命道理,杨汉秀也很敬重和喜爱朱德。

同年9月,英帝主义在万县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万县惨案”。当时被英舰炮弹炸毁和烧毁的商铺有千余家,死伤人数更是多达5千多人。作为“万县惨案”的亲历者,杨汉秀在朱德发领导下,参与了反帝示威游行。

次年春天,朱德离开四川,奔赴武昌。杨汉秀的家庭老师朱挹清也是一名地下党员,她发现杨汉秀虽然是千金大小姐,但思想进步,是一个值得培养的爱国青年。所以经常向杨汉秀宣传革命思想。杨汉秀中学毕业后,她又介绍杨汉秀到成都《星芒报》做校对工作,让她开阔视野,接触到更多有志青年。

杨汉秀也的确是个有胆识的姑娘,她在工作后结识了清贫的小学教员、共产党员赵致和。由于两人有共同志向,因此建立了感情。

其实,杨汉秀在小的时候,家中为她订过一门亲事。为了能嫁给赵致和,杨汉秀与家人极力抗争,这才迫使家人解除了婚约,让她嫁给赵致和。婚后,生活虽然清贫,但两人感情融洽,杨汉秀先后于1934年和1937年,为赵致和生下了一儿一女。

女儿生下不久,杨汉秀和赵致和计划到国外留学。但“卢沟桥事变”让国内形势一下子紧张起来。又遇上赵致和生病去世,所以杨汉秀只能带着一双儿女回到娘家。

本来,杨汉秀的母亲打算再给杨汉秀择一门婚事。但杨汉秀整日思念亡夫,哪里听得进母亲的话。眼看着杨汉秀精神萎靡,她的家庭教师朱挹清再次向她指了一条明路——到延安去。

延安可是革命青年心目中的革命圣地,大批有志青年都以能去延安为荣,杨汉秀当然也心驰神往。所以,她听从了朱挹清的建议,收拾行囊,告别了儿女,踏上了去延安的征程。

杨汉秀一路颠簸,行进极不顺利。她抵达西安后,正赶上军阀胡宗南对延安实行封锁。这样一来,杨汉秀想到延安的计划就泡汤了。无奈之下,她只得留在当地,暂时做一名小学教员为生。

就在杨汉秀一筹莫展的时候,她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朱德的消息。她得知朱德已经是八路军总司令,而八路军总司令部就在太行山一带。这消息如同一盏明灯,又给了杨汉秀新的希望,她决定先去投奔朱德。

当时,有个叫干玉梅的党员干部,也是四川人,和杨汉秀颇有些交往。于是,她与杨汉秀结伴前往八路军总部。就在进入太行山前,她们被国民党驻兵拦住了。

干玉梅是国民党通缉的共产党员,万一被国民党驻兵识破了,那可是丢性命的事。杨汉秀情急之下,对国民党驻兵亮明她是杨森侄女的身份。没想到这一招挺好使,国民党驻兵为了不生是非,把她和卡玉梅转到了洛阳劳改营。最终经过核实后,两人得以释放。

尽管有惊无险,但找朱德的计划却搁浅了,杨汉秀和干玉梅只得又回到西安。

又经过多方打听,两人终于找到八路军在西安的办事处。好巧不巧,正好朱德也回到了西安,两人这才见了面。

朱德望着已经长大成人的杨汉秀,十分高兴。特别是看到她下定决心追随革命时,更是对她欣赏不已。于是杨汉秀在朱德的安排下,先在八路军总部工作了一段时间。1939年的时候,她随朱德一起去了延安。

起初,杨汉秀在延安女子大学第7班学习,后来又转入鲁迅艺术学院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当然,初到延安的时候,由于杨汉秀是杨森的侄女,所以很多人对她非常提防,认为她是混进革命队伍的间谍。

杨汉秀理解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所以她在工作和学习中十分努力和尽责。渐渐地,大家转变了对她的态度,对她的夸赞也越来越多。

1942年,在朱德和王维舟的推荐下,杨汉秀得以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45年,随着日本投降,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但国民党争权夺利,四处制造摩擦,想要引发内战。为了能和平建国,我党抽调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干部,到各地去进行统战工作。

杨汉秀是杨森的侄女,而杨森又是四川大军阀,因此统战杨森是当务之急。

当时杨汉秀已经是一名能力出众的共产党员干部,所以我党就交给她一项特殊任务——回老家做统战工作。万一发生内战,就争取把杨森策反过来,联合发动反蒋武装斗争。

不过,杨汉秀才到重庆不久,就被特务跟踪了。为了不暴露身份,我党立刻把杨汉秀转移到渠县农村一带,让她在那里继续进行革命工作。杨汉秀很快就团结了一大批乡民,自费出资购买枪支弹药,把他们训练成了一支能征善战的游击队。

1947年3月,由于特务对杨汉秀起疑,杨汉秀被渠县伪警逮捕,并押送到成都,关进政治犯监狱。不过由于找不到证据,杨汉秀得以释放。

随后,杨汉秀回到家乡,把被族人霸占的家产夺了回来。将田地和家产卖掉后,她把钱财全部交给了党组织,用来购买武器。

1948年秋,由于叛徒告密,杨汉秀再次被逮捕入狱,关在渣滓洞监狱。

狱警考虑到杨汉秀是杨森的侄女,也没有对她进行严刑拷打,反而对她相当客气,饮食上也尽量满足她的需求。

这让被关押在监狱中的共产党员和有志青年对她极为不信任,认为她是敌人派来的探子。

杨汉秀倒是非常磊落,她表示,她和大家是一样的身份,并且还把狱警给她的食物等分享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不仅如此,杨汉秀还经常组织狱友们唱爱国歌曲,学习革命道理。甚至还多次联合狱友和狱警抗争,让狱警非常狼狈。

杨汉秀被关进监狱后,她的母亲央求族人和杨森,希望能放杨汉秀一条生路。但杨森迟迟不松口。1949年,杨汉秀生了一场大病后,杨森迫于族人的压力,才把杨汉秀从监狱里接出来,软禁在重庆医院的高级病房里。

此后,杨森和杨汉秀有过一次密谈。

当时,杨森表示,只要杨汉秀和共产党一刀两断,他就送杨汉秀出国留学。但杨汉秀拒绝了杨森的条件,反而劝说杨森一定要弃暗投明,切不可继续糊涂下去。

杨森不答应,但对杨汉秀还是相当照顾。

后来发生的“九二火灾”,再次让杨汉秀被关进监狱中。

“九二火灾”事件让整个市区化为灰烬,老百姓的财产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国民党不调查原因,借机把引发火灾的原因嫁祸给共产党,不仅枪毙了几名所谓的“纵火的共党分子”,还指使报刊媒体对共产党栽赃陷害。

在这种情况下,备受蒙蔽的老百姓惶惶不安,地下党的工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挠。

杨汉秀认清这是国民党的奸计,她勇敢地站出来,痛斥国民党血口喷人,并呼吁老百姓一定要看清国民党的阴谋嘴脸。自然,杨汉秀的行为触怒了国民党当局。杨森为了和杨汉秀划清界限,狂怒之下,命令特务把杨汉秀再次关进监狱。

本来,特务们想以“纵火犯”的罪名栽赃陷害杨汉秀。但不管他们怎么严刑拷打,杨汉秀都据理力争,坚决不让敌人的阴谋得逞。

最终,一无所获的特务头子在请示过杨森后,于9月23日把杨汉秀拖进一辆小汽车内,将她秘密勒死,然后抛尸于歌乐山金刚坡的破碉堡里。

重庆解放后,朱德等领导人曾多方打听杨汉秀的下落,但都没有结果。重庆在修建烈士陵园时,由于杨汉秀始终下落不明,她的名字也没有写在纪念碑上。

在核实了杨汉秀的骸骨后,重庆市人民政府和重庆市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为杨汉秀举行了“遗骨安葬仪式”,并把她的骸骨安葬于烈士纪念墓里。而杨汉秀的名字,也终于被镌刻在了烈士纪念碑上。

1 阅读:585

张生全精彩历史

简介:作家,历史学者。有《最后的士绅家族》《宋末大变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