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陈赓探望老同学宋希濂,一番话令宋落泪:你给我指了活路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10-05 10:02:47

陈赓大将毕业于黄埔一期,并且,在黄埔一期诸多俊秀之才中,他与蒋先云、贺忠寒并称为“黄埔三杰”,称得上是黄埔一期最出类拔萃者。

不仅如此,陈赓还名冠“黄埔三杰”之首,当时就有句话叫做,“蒋先云的笔,贺忠寒的嘴,都比不上陈赓的腿”。

这话从何说起呢?得说到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期间。

一、

第一次东征结束后,东征部队原本计划班师回广州,结果刚出发没多久,盘踞在粤闽边境的军阀陈炯明卷土重来,并占据了东江地区,还与熊克武部、邓本殷部遥相呼应,准备夺取广州。

为平定陈炯明,国民革命军便开始了第二次东征。

当时国民革命军兵力约为三万有余,分为三个师,其中第三师由蒋介石亲自指挥,而担任蒋介石警卫连长的,正是陈赓。

而在第三师出发不久,便在华阳遭遇了陈炯明主力。

双方一番激战后,第三师节节败退,得知这一消息,蒋介石顿感脸上无光,为扭转局势,他亲自跑到前线督战。

可结果是,第三师不仅没有反败为胜,反而丢盔弃甲、彻底溃散。

这就让蒋介石既气愤又没面子,一番思想斗争后,身为东征军总指挥的他,决定要“杀身成仁”,当场掏出手枪就要自尽。

关键时刻,陈赓进行了劝阻,他宽慰蒋介石说,“三师毕竟不是源自黄埔,军官也不是您的学生,所以,战斗力自然会差一些。”

毫不夸张的说,陈赓这番话说的相当有水平。

他一上来没有去谈此战为何会失利,更没有谈责任在谁,而只是说了说三师的构成,潜在的意思就是说,第三师的失败不是你的过错,要是用你带出来的黄埔兵打,战果就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正是这番话,说到了老蒋的心窝里。

毕竟老蒋也确实舍不得死,而陈赓这番话则给了他一个名正言顺的“台阶”,于是,老蒋自然而然的就打消了自尽的想法。

紧接着,老蒋听从了陈赓的劝导,准备撤往安全地区,但或许是受到了惊吓,又或许过于紧张,老蒋居然腿哆嗦的没办法走路了。

关键时刻,陈赓不顾敌军越来越近,毫不犹豫的背上老蒋开始突围。

要知道,当时敌人就在背后不远,并且包围圈也越来越小,若是自己一个人突围还有可能成功,可要是背着一个人,那危险系数就会成倍增加。

这一点,老蒋非常清楚,但陈赓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依旧背着他足足跑了好几里地,一直把老蒋送到安全区域后才放了下来。

之后,陈赓又组织部队对追来的敌人进行阻击,暂时稳住局势后,他又冒着危险翻山越岭向友军送信,通知援军前来接应老蒋。

最终,老蒋全身而退,而这就意味着,是陈赓救了他一命。

正是这件事,令老蒋极为感动,事后他对众人不无感慨的说,“什么是黄埔精神?陈赓就是黄埔精神!”。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陈赓名气大振,并且也成了老蒋身边的“大红人”。

职位上,陈赓被晋升为老蒋的侍从参谋,名气方面,陈赓在诸多黄埔同学里,成了人人羡慕的对象。

大家都说,陈赓这是要飞黄腾达了。

而按照当时的情况去看,陈赓也确实有飞黄腾达的资本,黄埔一期毕业,并且本身就是同学之间的风云人物,再加上有“舍命救老蒋”这一大功劳的加持,那必然是会继续受到重用,因此,未来飞黄腾达、荣华富贵是指日可待。

所以,在当时黄埔一期的同学眼里,陈赓是最应该飞黄腾达的一个。

只不过,在毕业的七年后,也就是1931年,最应该飞黄腾达的陈赓,却成了一帮同学中,最为“落魄”的 一个。

落魄到什么程度呢?一句话总结就是,破帽遮颜过闹市。

二、

1931年6月时,陈赓正处在革命事业以及个人前途的至暗时刻。

就在两个月前,特科因出现叛徒,导致遭受重创,由于在上海已经无法开展工作,陈赓就按照组织上的指示前往天津。

为了不引起注意,陈赓乔装打扮成一个小商人模样,一路上压帽垂首,终于安全抵达浦口火车站。

但上了火车后,他却被人认了出来。

当时陈赓在登车之前,就已经发现这列火车挂了一节“花车”,常年与国民党打交道的他一眼就认出这是国军高级将领乘坐的专列。

既然有国军高级将领,那大概率会有熟人,为了避免麻烦,陈赓故意挑了距离较远的一节普通车厢,找了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了下来。

一路上他都没有与人交谈,上车就把帽子盖在脸上,并闭上眼睛假寐,本以为这样就没事了,结果火车还没走多远,就有人拍他的肩膀。

陈赓心里一惊,但并没睁眼,只听来人在他耳边低声的说,“陈先生,我们军长请您到他那里坐坐”。

看陈赓没反应,来人提高声调又说了一遍,这个时候,陈赓再装作假寐就不行了。

不得已之下,他只能睁开眼,一脸迷茫的对着来人说,“你认错人了吧,我不姓陈我姓王,是做生意的,不认识军队上的人”。

见陈赓不承认,来人也没多计较,微笑一下后就转身离开。

原本陈赓觉得没事了,可谁知道不一会,盖在脸上的帽子被直接掀开,一个爽朗的声音说,“哈哈,我就说我没看错,陈老兄,快起来,到我的车厢坐坐去”。

来人是谁呢?正是时任国军32军军长的钱大钧。

钱大钧与陈赓极为熟悉,当初黄埔初建时,钱大钧就以日本士官学校毕业、保定军校教官的双重身份,出任军校兵器学教官。

并且,第二次东征期间,钱大钧还是陈赓的上司之一。

所以,钱大钧才会一眼认出来陈赓,眼见钱大钧亲自来了,陈赓也知道装下去是不可能的,所以就只能与钱大钧一起去了另一节车厢。

而等到了之后,一直挽着陈赓胳膊的钱大钧向车厢内的众人开玩笑说,“你们看,我“捉来”一个活的共产党”。

而在座的众人,闻言也是哈哈大笑,赶紧邀请陈赓落座。

果然,在坐定之后,陈赓环视一圈,这里有不少自己的熟人,还有几个是自己在黄埔时的同学,而大家个个将校军官制服笔挺,相当的气派。

坐定之后,众人开始闲聊,期间,钱大钧不无感慨的说,第二次东征时,陈赓不仅救了蒋介石,还救了他。

咋回事呢?当时钱大均担任教导三团团长,主要负责保卫总指挥部,但前文我们也讲到了老蒋当时身陷困境,而负责保卫的教导三团却不在身边。

一直到陈赓把老蒋送到安全区域,钱大钧才带着教导三团赶到。

所以在事后,老蒋极为恼火,还是陈赓不停的为教导三团说好话,讲钱大钧在战场上如何突围才找到这里,是一个极为忠诚之人,这才让老蒋放过了钱大钧。

所以,钱大钧对此事印象极深,也对陈赓颇为感恩。

而聊来聊去,话题就不可避免的聊到当时各自的现状上,在座的除了陈赓之外,基本上都在国军中担任要职,要知道这些人曾经的声望以及资历,可要比陈赓差远了。

但如今个个军官制服笔挺,看上去无比光鲜,俨然是人生赢家了。

而反观陈赓,一身破烂衣服,看上去极为落魄,并且事实上当时陈赓的境况也确实不乐观,甚至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

所以,众人就规劝陈赓,以他的“黄埔三杰”的资历和名望,还有救过老蒋的功劳做铺垫,只要愿意“改邪归正”,那“票子”、“位子”还会少吗?

说到最后,有人就直言,希望陈赓不要“不识时务”。

但最终,陈赓还是选择了“不识时务”,毅然决然的离开了那节车厢,继续踏上了自己未知且充满危险的旅程。

三、

火车上的同学会面,同窗的风光与陈赓的落魄形成了鲜明对比,但陈赓并未因而改变自己的信仰。

如果说这次会面只是“面子”上的较量,那么,陈赓与黄埔同学的第二次会面,那就是“生死”之间的博弈了。

1931年9月,陈赓抵达鄂豫皖苏区,并在当年11月,出任红四方面军12师师长。

但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陈赓不慎腿部受伤,由于伤情严重,陈赓不得不在1932年年底离队返回上海接受治疗。

到了1933年的3月,陈赓伤情基本痊愈,此时中央也决定给他安排新的工作,但就在陈赓准备出发之前,却出了意外。

当时在准备离开上海的前一天晚上,陈赓去找了钱壮飞的家属,准备问问她们有啥话需要带给正在苏区工作的钱壮飞。

结果,由于叛徒的出卖,陈赓遭到暴露,并在当晚被捕。

被捕之后,陈赓很快被押至南京,而蒋介石十分希望陈赓这个人才能为自己所用,所以就计划劝降陈赓。

而蒋介石派来劝降的人选,基本上都是出身黄埔的军官。

这些人一个个大谈在国军的丰厚待遇,把前途描绘的无比光明,同时还问陈赓,“红军那么艰苦的生活,你是怎么受得了的?”

但对此,陈赓不为所动,眼见劝降无果,蒋介石就决定亲自出马,但在自己出马前,蒋介石派来了一个重磅人物。

谁呢?此人正是出身黄埔一期的邓文仪。

邓文仪不仅毕业于黄埔一期,同时与陈赓一样,都当过老蒋的侍从参谋,所以他和陈赓既有同窗之情,又有同僚之谊。

而在去见陈赓时,邓文仪不仅带了不少价值不菲的礼物,还带来了一份蒋介石签署的命令副本,他告诉陈赓,只需要写一个悔过书,那么不仅可以恢复自由身,同时什么高官厚禄统统不在话下。

若是还“执迷不悟”,那性命堪忧。

坦白来讲,邓文仪这番谈话,对绝大部分人都充满了诱惑力,甚至对陈赓来说也不是没有一点,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只要答应就能保住性命还能高官厚禄,而不答应就极有可能会牺牲,这换谁都不可能丝毫不心动的。

那么,当时作为“阶下囚”的陈赓是如何抉择的呢?很简单,一口回绝。

他依然坚持了自己的信仰,哪怕是后来蒋介石亲自出面劝说,他仍不为所动,为此,恼羞成怒的蒋介石还对陈赓用了电刑,也正是因为遭受过电刑,才导致陈赓后来在五十多岁的年纪英年早逝。

好在不久后,在宋庆龄先生等人的掩护下,陈赓从南京逃了出来,继续踏上了革命道路。

四、

两次同学会面,陈赓都处在极为“落魄”的境地,但到了第三次同学会面时,双方的身份却发生了巨大变化。

1950年春,被关押在重庆白公馆的宋希濂,接到了一个特殊消息,说陈赓要来看望他们。

宋希濂和陈赓均为黄埔一期同学,就在不久前,也就是1949年的12月,他在大渡河一带被解放军俘虏,并被转移关押在重庆。

被俘之后,宋希濂一度心灰意冷,他知道自己作为国军高级将领,并且还是被俘的国军将领,必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要么是被枪毙,要么是被关一辈子,反正算是完了。

为此,宋希濂情绪极为低落,不仅是他,与他同样关押的曾扩情等人也是如此。

而当听说陈赓要来之后,几人既喜出望外又心怀不安,喜的是能看到身居要职的老同学,不安则是双方虽曾为同窗,如今却胜负已分,所以实在是尴尬。

带着这份复杂的心情,宋希濂等人见到了陈赓。

与宋希濂想象中不一样的是,陈赓并没有那种成王败寇的高高在上,而是如往常一样,极为热情的与众人一一握手问好。

看到宋希濂时,陈赓还十分关切的问他身体怎么样,得知身体不错,陈赓十分高兴。

之后,陈赓与大家亲切交谈了许久,他告诉这些曾经的同学,“不要有什么思想负担,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读书”,还告诉大家,“只要改悔认错,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宽大”。

这番话,让宋希濂等人心里有了底儿,而在临别之际,陈赓还不忘叮嘱负责看守的同志,对宋希濂等人,“生活上要多照顾照顾”。

陈赓的来访,让宋希濂等人感慨颇多,他就流着泪对曾扩情说,“没想到,陈赓又给我们指了一条活路,而且他没有训话式的倨傲,输给这样的对手,我心服口服”。

更让宋希濂感慨的是,当初正是在陈赓的介绍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在我党面临危急时,陈赓和他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一个是继续坚持信仰,哪怕艰难险阻也没有退缩,而另一个,则是十分“明智”的退了党。

正是这个选择,让宋希濂后悔终生,因为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结果已经告诉宋希濂,当初他看似“明智”,实则愚蠢,而看似“不识时务”的陈赓,才是一众黄埔一期同窗里,最正确的那一个。

0 阅读:30

史晓生追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