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并不满意李亨,在位时多次对其打击,唐朝深受其性格软弱之害

史海撷英 2024-10-12 14:54:08

唐玄宗最早立的太子是李瑛。但是后来由于他宠幸武惠妃,而武惠妃想要唐玄宗立自己的儿子李瑁为太子,于是就诬陷李瑛,说李瑛想造反。结果唐玄宗就把李瑛抓起来,把李瑛给杀掉了。

这个事件至少说明两个意思:一方面,唐玄宗这个人对皇位极为看重,哪怕是他自己的亲儿子,如果他听说这个亲儿子对他的皇位可能构成威胁,他都绝对不会饶过这个亲儿子。另一方面,唐玄宗这个人耳根子软,很容易听信别人的话。别人只要告诉唐玄宗,这个太子有什么问题,唐玄宗就会怀疑,然后就会给予打击。

事实上,虽然后来唐玄宗选李亨当太子,但是他对李亨的打击从来没有放松过。而且他耳根子软的这个毛病也一直存在。在安史之乱之前,唐玄宗就已经连续两次打击过李亨。李亨为了讨唐玄宗的喜欢,还不得不被迫离婚。

就算没有安史之乱,李亨能不能够逃过唐玄宗的打击呢?其实是很难说的。虽然李亨逃过了唐玄宗连续两次打击和考验,可是他能不能够逃过第三次、第四次呢?很可能李亨的太子之位就没有,他自然就不可能当皇帝了。

除了唐玄宗的原因以外,李亨自身也有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促成李亨很可能当不上皇帝。

李亨最大的问题,就是性格软弱,没有多大的主见。

李嗣升

马嵬之变之后,李亨为什么单独出行北上灵武?

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因为李亨想离开唐玄宗单干。但其实这是对李亨的一种误解。李亨当时并不是想离开唐玄宗单干,而是想逃命。为什么说他很想逃命呢?

整个马嵬事变,首先是陈玄礼去和李亨的贴身宦官李辅国,以及他的妻子张良娣联系,希望李亨能出来主持政局,把杨国忠给杀掉。但是李亨并没有同意,李亨很害怕,所以拒绝了:“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

不过这样一来,陈玄礼、李辅国等人就麻烦了。一旦事情泄露,他们就会惹祸上身。所以他们才在背后煽动士兵发动兵变,从而把杨国忠给杀掉,接着又强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曰:‘汝曹何敢害宰相!’众又杀之。韦见素闻乱而出,为乱兵所,脑血流地。众曰:‘勿伤韦相公。’救之,得免。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屡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申,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玄礼等皆呼万岁,再拜而出,于是始整部伍为行计。”

李嗣升

这就是马嵬事变。这场事变不是李亨组织的,但是肯定与李亨有关系。所以李亨心里才非常害怕,才会慌慌张张逃跑。而且从他跑去甘肃灵武这么遥远的地方,也可以看出,李亨除了怕被叛军抓获以外,还害怕唐玄宗处罚他。

到了甘肃灵武以后,李亨也没有想过要称帝。依然是李辅国和张良娣等人在后面推着他走。最终,他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决定称帝。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急转直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后宫干政等等。最终,唐朝也因为这些问题,被自己搞垮了。

唐朝晚期出现的这么多问题,应该说,李亨是要负责任的。

李亨确实带领大家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李亨明显对朝廷缺乏控制力。

一方面,宦官李辅国、鱼朝恩等,在帮助李亨当皇帝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劳。所以安史之乱之后,他们就开始把持朝政。朝廷被他们搞得乌烟瘴气。除此外,后宫也开始插手政治。张良娣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横加干涉,使得李亨在太子问题上也没有做好。

李俶

接替李亨的唐代宗李豫虽然是一个不错的皇帝,而且手段明显比李亨高超许多,政治头脑也更好。但是李亨在当皇帝期间,给他挖下了一个很大的坑。因此他要填这个坑,非常不容易。所以就算他自己有一定的能力,被人称为“小唐太宗”,但是依然没有把唐朝的风气转变过来。唐朝此后就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倾轧中,最终走向了灭亡。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马嵬事变,依照唐玄宗的性格,以及李亨自身的性格,李亨想要当上皇帝,确实也是困难重重。

0 阅读:130
评论列表
  • 2024-10-12 15:42

    李三哪里是不满意李亨,他是看哪个太子都不放心。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