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23级创新班39 冰凌的世界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意在劝告人们远离危险之地。而孟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道在的地方,即使有千军万马,我也要前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不立危墙之下 愿赴长路而行
创新班39班 孟祥申
从古至今,无论是孔子喟祸起萧墙,隐喻危机之道;还是孟子愿赴千万众生坎坷,寻道义不止。其对于危机与困难的考量展现出明辨时势之智慧与坚守道义之崇高。人生路之漫长,审时者知忧患所在,求索者不惧险阻而行。
审时而行,可纵天长海影沈,长路稳而不乱。
主动远离危险之地,不是苟且怕事之胆怯,而是一种能够审时度势,防祸患于未然的智慧;是一种权衡利弊,保全自身的处世之道。就像那贵为公子的田文,于繁华中触得危急之兆,为自我找寻道路。于祸患未临之时,成就狡兔三窟之智慧;更像那随帝王而起的谋士,当功成名就,愿以留地了却身后之名,成就“谋圣”之名。反观那不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文种,身死剑下,空留一段君臣过往的历史残烟。审时而行,智者知祸患隐于忽微,远危墙而行,方转危为安,人生路可平稳。
求索不息,可任路远马亡时,远方自有所致。
敢于为心中之念,能赴山海之远,是一种为理想敢于献出自我的至死不渝与愿为志向而克服千难万险的崇高气节。是在革命暗夜,仍愿以鲜血呐喊血泪与刀光的白莽、柔石,知长夜浩荡,愿用生命触得一线天光;是愿为礼乐之理想奔走于黄沙之中的夫子师徒,知前方险山恶水,知不为世之所容,而能为道朝闻夕死,纵困厄于时,任春秋万代。他们为心中崇高之事物,勇立危墙之下,愿以前行之生命姿态照亮人生之途。
不处困厄之境,而为志向赴难。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真相时代”里,面对社会指鹿为马的乱象,能够看清言论背后的黑暗与危机,避而离之,而坚信正义所在,不陷于危难之中;而为自身之理想,国家之命运,纵困难重重,纵风雨飘摇,仍能为之献出岁月之年华。方为青年之任,如鲁迅所言,“愿渔樵耕读而赴盛世。倘若盛世有危,深渊在侧,吾辈愿万死以赴。”
我行于这时代,知危机藏于暗夜,知理想点亮白昼,我愿以冷静之双眸去看遍一世之赤热,愿以清醒之志向赴远方之路,哪怕黑夜如寂,白昼如焚。
以道义压舱 破安危迷惘
创新班39班白欣园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告诫人们远离危险之地;“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指明为了心中道义,应义无反顾,奋不顾身。远离危险,保全安危,抑或逆流而上,不惧风险。看似截然不同的两个选择,实则皆为道义而行,只要心怀道义,便可问鼎苍穹。
安,丰功伟业之基石也,积蓄薪火。
远离危险之地,保全自身,不是出于怯懦,而是为未来之崛起,作铺垫和准备。孔子若没有游走于“安”的间隙中,儒家思想怎会至今仍熠熠生辉;红军若没有实行战略转移,怎会留下革命的火种;鲁迅若没有逃避而“苟活”,怎会能为挑破漫漫长夜继续战斗。“谁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尼采如是言。由是观之,远离危险,并不意味着停止奋斗,就此沉默,而应当以更积极的姿态,投身于化解危机,与之抗衡的工作。
危,非停滞不前之借口也,激发斗志。
面对动荡之局势,危机四伏之环境,迷惘之前路,当有一往无前之勇气,为道义不惜代价而战。刘和珍不惧反动派政府之残暴,毅然请愿;谭嗣同未选择东渡避难,心怀爱国赤诚,以热血祭法;杜富国勇往直前,无怨无悔,用奋不顾身换取民众安定。他们将一腔赤诚,投注于心中所坚守的那份道义,而忘却其余一切,甚至生命。人类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安宁,离不开这些逆行者,譬如抗疫阻击战的成功,人们与毒品最后一道防线的高筑,国家领土的牢固驻守,皆是如此。
择安抑或择危,道义留存心间。
覃思今日,有人贪生怕死,过于看重个人利益,面对危及个人利益的情况,不惜损害集体甚至国家,而求得己“安”;有人过于鲁莽,风吹草动便可使其冲锋陷阵,而使矛盾激化,作出无谓的牺牲。择安择危二者并不矛盾,也并无褒贬高下之分。只要心存道义,根据实际,作出合适的抉择,在世间万象中不断填充丰满二者,使之成为一个完整个体,并与之平衡斡旋。
心怀道义,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成为时代的抟天玉柱,架海金梁。故曰:“以道义压舱,破安危迷惘”。
创新班39 郭琪:
创新班39 赵锦添
创新班39 陶瑞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