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朝乾隆时期,有个叫兆惠的将军,很受乾隆帝的器重。兆惠一开始是个负责押运粮草的官员,他性子直,啥都敢说。有一回,他瞅见有些将领偷偷把军饷给吞了,还减少士兵的口粮,好把钱往自己兜里装。兆惠瞧见这事儿,心里那叫一个气。他觉着,这些贪心的将领太不是东西了,士兵们拼死拼活地练兵打仗,本来就不容易,口粮还被克扣,这简直没天理了!
【乾隆重用兆惠平定叛乱 赏识直言敢谏户部郎中】
兆惠琢磨着得把这事儿禀报给皇帝,把那些个不法行为都给抖搂出来。他把所有贪污的事儿都给捋得清清楚楚,呈给皇上,还恳请皇上严惩这些贪官,把被吞掉的军饷给要回来,也好让那些辛苦的士兵们心里舒坦些。乾隆接到这奏报后,对兆惠的做法那是相当满意,一个劲儿地夸兆惠有骨气,敢告发同事的错处,真是清官的好榜样。乾隆还觉着,要是朝廷里能多些像兆惠这样,一心只想着国家和老百姓利益的官儿,那这国家肯定能越来越红火。
乾隆遂决定对兆惠予以重用,将其擢升为户部侍郎,并安排他到军机处任职。这足以说明乾隆对兆惠的为官作风颇为赏识,尤其看重他善于进谏、一心只为国家利益的品质。兆惠进入军机处后,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效力,专心处理军务方面的事情,从而深得乾隆的信赖。
有一回,乾隆打定主意要出兵准噶尔,打算剿灭那长期侵扰边疆的叛军。然而,派出去的大军竟中了敌军设好的埋伏,被重重包围。后续的援军接连上阵,却依旧没法冲破包围,大军在激烈的战斗中伤亡惨重。乾隆在京城得知这一惨痛消息后,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多次调兵遣将,可依旧未能成功突围,眼下的局势已然到了万分危急的关键时刻。
这时候,乾隆下了个挺难的决定,让一直在后边负责粮草事务的兆惠,在这危急关头受命,亲自带领军队去解困。大臣们全都立马表示反对,觉得兆惠就是个管后勤的官儿,对军事一窍不通,也从来没带过兵打过仗,这么做简直就是自不量力,白费力气。可乾隆却坚信兆惠肯定能行,兆惠对于皇帝的命令也没有半点推脱,只是默默点了下头,随后就立刻整顿军队向西进发了。
大伙都觉着一个后勤官员能打出啥好仗来,可兆惠却不一般。他很快把战场形势琢磨透了,悄悄绕到敌军后头,摆好了反击的架势。敌军压根没料到这一出,兆惠瞅准时机就发起进攻,把敌军主帅给活捉了,这下子包围圈也给破了。兆惠只用了一个时辰,就干成了其他猛将做不到的事儿,这可让大伙都对他另眼相看了。
【兆惠收复准噶尔建功 乾隆亲自为其牵马表彰】
兆惠于准噶尔之战中功劳赫赫,乾隆为此甚是欢喜。乾隆遂任命兆惠为统帅,命其率领大军将准噶尔势力一举歼灭,把所有失地尽数收复。兆惠对皇帝的托付毫不迟疑,迅速组建起一支精锐之师,这支队伍训练有素,气势磅礴。在他的引领下,大军如雷霆般直逼准噶尔的核心地带。敌军接二连三地战败,士气萎靡。兆惠将军率先冲锋,和敌人死战到底,最终大败敌军,成功攻占了准噶尔都城。
准噶尔的霸主沦为俘虏,向兆惠投了降。兆惠将军并未趾高气扬,而是宽厚地对待了投降的士兵,把他们妥善安置,让准噶尔的各个部落得以重返家乡,过上安稳的日子。他凭借仁政与武功两手齐抓,总算平定了持续数十年之久的准噶尔之乱,替清朝夺回了数万里的失地。
兆惠立下的赫赫战功,令朝野上下皆为之震撼,众人纷纷谈论起这位能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猛将。乾隆则是满心欢喜,当即率领着文武百官前往城外二十里处,迎接兆惠率领的凯旋之师。待到兆惠身着胡服,骑马现身之时,在场之人无不欢欣鼓舞。乾隆更是干脆下了马,站在那儿等着兆惠走到近前,亲自为他牵着缰绳,引马前行。
众臣瞅见皇帝居然亲自给一个武官牵马,都大为吃惊。依着规矩来讲,皇帝只有在迎接皇子或者立有卓著功勋的王爷时,才会去牵马呢。通常情况下,大臣就算官职再高,顶破天也只能得到皇帝步行迎接的待遇。乾隆这般打破常规的做法,足以表明他对兆惠的赞扬和奖赏是多么真心实意啊。
兆惠并未因自己的赫赫战功而变得骄傲自满,依旧保持着谦逊温和的态度,站在那儿迎接皇帝。当乾隆牵着兆惠的马,缓缓走过城门时,众人对兆惠愈发敬重。他不仅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而且为人低调谦逊,毫无骄奢之气。就这样,兆惠成了乾隆极为看重的大臣中的一员。
【兆惠平定大小和卓之乱 乾隆封一等公爵位】
准噶尔被平定之后,西北回部竟然又出现了和卓叛乱。这帮叛军实力很强,致使清军在一段时间内频频吃败仗。乾隆又一次下旨让兆惠去平定这场叛乱。兆惠毫不迟疑地接下命令,没多久就招募并训练出了一支全新的队伍,这支队伍是由各个民族的精锐力量构成的。这支部队里的每个人都是不怕死的好汉,都决心为国家献出生命。
兆惠仅率三千这般的精锐之师,恰似猛虎冲入羊群,以风驰电掣之速径直冲向和卓叛军的大本营。和卓叛军接二连三地中了兆惠的计谋,又在野外作战时惨遭大败,只得困守据点勉力支撑。兆惠将军足智多谋,指挥士兵挖掘地道对叛军要塞发起攻击,成功将其拿下。仅用三个月的时间,便把叛乱彻底平定,和卓的残余势力无处可逃,只好向清军投降。
兆惠的赫赫战功再度令全国上下为之震撼,百姓们盛赞兆惠堪称第二个霍去病。乾隆对兆惠亦是另眼相待,感慨自己何其幸运,能得此良臣。乾隆心满意足,颁下诏书,将兆惠封为一等公爵,且命他统领大军,去收复西北那些沦陷的地方。在兆惠的引领下,清军所向披靡,把那已然不成气候的叛军残部打得大败,成功收复了将近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这般巨大的战功,旁人难以企及。兆惠堪称是清朝有史以来,收复领土最多的将领。他的功绩,不光在当时对清朝极为重要,也给日后中国的版图带来了深刻久远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要是没有兆惠的付出,中国的版图或许就会是另一番模样了。兆惠的功绩会永远铭刻在历史长河中,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乾隆深悼兆惠逝世 亲临葬礼留荷包求亲】
然而,长时间的征战使得兆惠身体劳损,疾病缠身。在他 59 岁那年,于南巡治理河工之际,旧病再度发作,他只得停止巡视,启程回京。只可惜,兆惠将军早已被疾病拖垮了身体,即便及时赶回京城,也未能挽回局面,没过多久,他便在京城与世长辞,享年 59 岁。当这一不幸的消息传到乾隆那里时,乾隆悲痛万分。
乾隆匆忙赶到兆惠府上吊唁,悲痛欲绝,泪如雨下。他痛失了一位自己最为信赖的重臣,也痛失了一位贴心挚友。兆惠在世时,对他教诲指引颇多,他们二人情谊笃厚。现今兆惠不幸辞世,乾隆的哀伤悲痛可想而知。
乾隆铁了心要给兆惠办一场规格最高的葬礼,以此来表达对他的哀荣。然而,兆惠仅有一个八岁的遗腹子扎兰泰,家里的条件也不怎么好,实在没办法承担那种特别高规格的丧事费用。乾隆为了让兆惠走得安心,就派人去帮着操办了一场既简单又庄重的葬礼,而且整个过程都是他自己亲自盯着,以此来表明他对兆惠的悲痛与思念。
兆惠在世时对国家一片赤诚,乾隆见不得他的儿子过得太过艰难,因而特地拨出五千两白银,当作扎兰泰的生活费用。对于家境贫寒、近乎一无所有的兆惠家属而言,这笔钱就如同从天上掉下来的宝贝一般,让他们燃起了希望之火。
葬礼正在举行,乾隆瞧见了兆惠那才八岁的儿子,心里不由得涌起一股怜悯之意。兆惠这样一个功劳极大的父亲骤然去世,只留下个还没成年的孩子,着实让人感叹不已。要是这样的孩子得不到援手,那他往后的日子怕是会过得艰难啊。
乾隆打定主意,要尽全力帮这孩子一把,好让他渡过难关。接着,他当场把挂在腰间的荷包解下,打开仔细查看有没有落下什么,随后便庄重地将其放置在兆惠的灵桌上。众人看到皇帝这番举动,立马就领会了他的意图——这是在求亲呢。
这下子,兆惠家属那原本的悲痛情绪一下子就被喜悦给占满了。他们心里明白,皇帝这是打算把自家女儿许配给扎兰泰呢,好让这孩子能嫁到皇室里,享那优渥的日子。在他们看来,皇帝的这份恩情呐,就好比是历经艰难险阻后瞧见的那束希望之光,这也意味着扎兰泰以及他们整个家族都能迎来命运的大转变啦!
【兆惠之子扎兰泰娶九格格为妻】
您猜怎么着?过了七年,乾隆还真就履行了当初的承诺,亲自给扎兰泰挑了个新娘子,那可是他格外宠爱的女儿九格格。乾隆先是把九格格封为和硕公主,紧接着就将她许配给了扎兰泰。就这么着,两人喜结连理,扎兰泰顺理成章地当上了驸马爷。
这会儿扎兰泰已然十五岁了,还承袭了父亲的爵位,身份地位都上来了,跟公主那是相当般配。他原本是孤儿寡母的,可转眼间就成了皇亲国戚,前途一片光明,也算是达成了父亲的遗愿。扎兰泰如愿娶到了心爱的公主做妻子,两人感情特别好,在当时被传为美谈。
当年兆惠猝然离世,扎兰泰一家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近乎绝望。现今皇帝践行承诺,让扎兰泰入宫,这可真是力挽狂澜啊!大家都讲,这是兆惠将军的功绩转化为家族荣耀的回馈,扎兰泰一家能够咸鱼翻身,靠的全是父亲生前拯救国家的赫赫战功。
【乾隆永远缅怀兆惠功绩 将画像悬功臣阁】
兆惠的离世,令乾隆悲痛万分。乾隆不光没了一位得力大臣,还痛失了一位知心挚友。为了纪念兆惠的毕生功绩,乾隆颁旨,在功臣阁里给兆惠绘制一幅巨大的画像并予以悬挂,画像把兆惠的威猛之姿刻画得栩栩如生。
乾隆常常亲自到此祭奠,追念兆惠往昔的功勋。他会长时间凝视着画像,回想起曾经与兆惠一同征战的日子。乾隆表示,兆惠的功绩将永远铭刻在史册之中,自己会用一辈子来怀念这位对自己有赏识之恩的人。
兆惠啊,那可是一辈子都把国家大事放在心头,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国家。他在战场上那是战功赫赫,而在为官方面呢,他凭着谦逊真诚的态度,得到了皇帝和老百姓的敬重。他的这一生,着实值得后辈们去学习和怀念。
【功成不要忘记初心】
兆惠与乾隆的事迹,鼓舞着后辈们得始终怀揣着那乐于奉献的纯粹之心。功成之后不可自傲,获得胜利也不能丢掉最初的本心。只要心底留存着那份单纯与良善,便能走得更为长远,看得更为明晰。
在当下这个社会,咱们每个人都得把兆惠的故事记在心里。甭管获得了多大的成果,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本心,不能变得骄纵奢侈、放纵享乐。唯有心怀感恩、始终保持谦逊,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兆惠将军起初只是个小官僚,凭借着自身的谦逊与真诚,获得了皇帝的赏识。此后,他在战场上多次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依旧极为低调,丝毫没有骄傲自满。这般品质实属难得,着实值得我们去效仿学习。
与此同时,乾隆皇帝对兆惠予以了十足的信任与肯定,并未因兆惠功绩卓著而心生忌惮,反倒对他愈发倚重。身为君王,乾隆用人时毫不猜疑,唯才是举,这恰恰彰显出了他的品格。
【结语】
一个朝代的兴衰,关键在于君王能否察觉到并任用真正的贤才。兆惠与乾隆的事迹,让我们深受启迪。每个人都得努力上进,把自己的才能挖掘出来;而作为统治者,更是要广泛招揽人才,接纳各种不同的意见。
如此一来,国家方可繁荣昌盛、富强兴旺,人们也才能够享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兆惠的离世,乾隆的哀悼,那一幕幕仿若就在眼前,这告诫着我们必须守护好国家的大政方针,心中装着天下百姓,如此方能不辜负这悠悠时光、茫茫人世,从而恩泽天下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