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问蒙古少女:什么东西最大?少女回答4个字,成了老朱儿媳

北斋史说 2025-02-19 14:47:37

皇帝问道:“朕且问你,这天下之中,究竟什么东西才是最大的呢?”

话说当时,面对素有“活阎王”之称的朱元璋所提出的那个问题,有一位蒙古少女王氏。只见她没有丝毫犹豫,当下就干脆利落地说出了四个字。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恰恰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竟然让她一下子就成为了朱元璋的儿媳呢。

大家可能会好奇,朱元璋为什么会提出那样的问题呢?而那位蒙古少女,她究竟给出了怎样的回答,竟然能够从被人称作“活阎王”的朱元璋手中保住性命呢?这其中的缘由着实让人疑惑。

冉冉升起的将星

话说,有这么一个问题,就是什么东西最大呢?您知道吗,历史上同样身为太祖的赵匡胤也曾问过这个问题哟。

北宋刚刚建立之时,有一位极为出名的宰相,他便是赵普啦。这赵普可真的是相当厉害,在当时那可是有着不小的名气呢。

赵普这一生,书读得其实并不算多呢。可你还别小瞧他,人家就凭着仅仅半本《论语》,就能够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在治国理政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着实令人惊叹呢。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后来便出现了一句极为著名的话语,那便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这句话所指向的人物呢,正是赵普。

在历史上,当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赵匡胤发动了陈桥驿兵变,并且通过这次兵变成功夺取了政权,当上了皇帝。而在这整个过程当中,有一个人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这个人就是赵普啦,他可是这场兵变的策划者之一呢。

北宋建立起来之后,有那么一天,赵匡胤冷不丁地就向赵普发问了:“你琢磨琢磨,这普天之下,啥东西是最大的?”

在当时的情境下,赵普听闻相关内容之后,没有丝毫的迟疑,非常干脆利落地回应道:“道理。”

当赵普说出那番话之后,在场的所有人在那一刻都不禁为他深深捏了一把冷汗。要知道,这可是当着皇帝的面呢,按照常理来说,难道不应该讲皇帝是最为尊贵、权力最大的吗?可赵普却说出了那样的话,怎能不让众人为此而揪心担忧呢。

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赵普要是谈论有关皇帝的一些话,那风险可大了去了。说不定他的官职一下子就没了,这还算轻的呢,严重起来,甚至有可能被株连九族呢。为啥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谈论皇帝相关的话语得格外小心,要是说错了或者不该说却说了,那可就是欺君之罪,而欺君之罪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所以赵普面临的这种情况是相当危险的。

有一种情况是这样的,就是只有那些心里惧怕皇帝的人,才会一个劲儿地只说皇帝的好话,把皇帝捧得高高的。他们这样做呢,往往是想着能讨得皇帝的欢心。不过呢,要是碰上的是一位贤明的君主,那这套做法可就行不通喽,根本就起不到什么作用啦。

赵匡胤乃是一代明君,对于赵普所说的那两个字,他是极为赞同的。

赵普所讲的这番话,那可真是特别符合他一贯的行事作风呢。平日里呢,他开展各项工作,靠的就是“道理”这两个字,就是凭借着把道理弄明白、讲清楚,从而将工作都妥妥地做好啦。

朱元璋这样去问蒙古少女王氏,其实完全是照搬了赵匡胤曾经的问法。也就是说,朱元璋在询问王氏的时候,所采用的方式是借鉴了赵匡胤之前用过的那种询问的套路呢,其询问的形式、大概的思路等方面都是和赵匡胤的问法如出一辙的哦。

那么,这里所说的这个蒙古少女究竟是谁呢?

有一位王氏美女,她,可是元朝特别有名的将领王保保的亲妹妹呢。朱元璋把她给抓起来了,这是为啥?其实就是想着通过抓住她,好让王保保能够归降自己这边。

朱元璋给予了王保保一个极为尊崇的称呼,称其为“天下奇男子”。

我们常常会对朱元璋一生的经历心生羡慕之情,毕竟他从一个出身低微的人,一步步登上皇位,建立了大明王朝,这其中的传奇色彩确实很吸引人呢。不过呢,就算有着这般波澜壮阔的人生,朱元璋他也还是有着属于自己的遗憾。

这里面存在两个情况,其一呢,是他未曾得到传国玉玺,就因为没得到这个传国玉玺,他心里便觉得自己的身份好像缺了那么一份正统性,来路显得不是那么名正言顺。其二呢,就是他没能将王保保这员极为勇猛的将领收归麾下。

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那传国玉玺到底能有啥用处呢?难道说,要是没有这传国玉玺,就没办法当皇帝了不成?这传国玉玺虽说在历史上好像挺重要的,但放到现在咱们的视角去看,真就会觉得挺纳闷儿的,咋就会和能不能当皇帝挂上钩了呢?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朱元璋那可是拥有众多猛将在麾下啊。可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却对王保保这员猛将有着极为强烈的渴望,一心就想把王保保招揽到自己这边来。那到底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明明他手底下已经有那么多能征善战的猛将了,可还是对王保保如此看重,这里面肯定是有诸多缘由的。

王保保此人,其一生可谓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传奇色彩。在他所经历的岁月里,诸多事迹都颇具传奇意味,种种经历交织起来,让他的人生宛如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一般呢。

王保保的父亲以及舅舅,在当时的元军里面可都算得上是极为优秀的将领。就说他的父亲吧,那真的是相当厉害,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猛将,而且还能文能武呢。在那个时期,他多次投身到镇压起义军的行动当中去,在相关战事方面可是有着不少经历。

颇为可惜的是,王保保的父亲在参与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不幸阵亡了,从年龄上来说,也能算是英年早逝的情况呢。

以前啊,王保保老是生病,身体不太好,就住在舅舅家里调养呢。后来呢,他的父亲在战场上打仗的时候不幸战死了,这下子,王保保的情况就有了变化,他直接就被舅舅收为养子啦,从此在舅舅这边开启了新的生活阶段。

在那之后,王保保的舅舅同样组织起了军队,其目的是对起义军进行镇压。

这份工作,仿佛都变成家传的了呢。就是说,一代一代传下来,好像在这个家里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大家自然而然就接着做这份工作啦,就好像有一种无形的纽带把这份工作和这个家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哦。

在那之后,王保保便开始跟着自己的舅舅一同学习打仗这件事儿了。平日里没什么特别事情的时候呢,他就会独自一人待在某个地方,静静地琢磨着到底该怎么去排兵布阵,仔细思考着其中的门道与策略呢。

就这样啊,有一颗将星开始缓缓升起,而且还特别明亮呢。可能当时谁都没料到,这个王保保呢,到最后居然成为了元朝支撑大局的最后顶梁柱啦。

王保保的舅舅有过两次击败红巾军的经历呢。而且,在这过程当中,他还成功招降了红巾军的两位将领哦。

原本大家都以为这两个人是真心诚意地前来归降的,可谁能想到呢,他们在投降之后,居然立刻就趁着这个机会,对王保保的舅舅下了毒手,直接将其给刺杀了。

就这样,元军又一次呈现出了群龙无首的状态。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军中没了能够统领全局、发号施令的核心人物,整个军队就像是一盘散沙,陷入到了这种缺乏有效指挥的尴尬且不利的境地之中啦。

最终,在众人一番推举之后,年纪尚轻的王保保被大家推选成为了新的领袖。

史学家们经过估算后认为,在当时那个时候,王保保的年龄应该还没达到20岁呢。可能就是由于他年纪比较轻的缘故吧,结果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有很多人都称呼他为“孺子”啦。

你看啊,当时王保保这个人呢,不光是在先人的手下得到了推举,就连元朝政府那边呢,也给他赐下了许多的官职呢。这种情况在那个时候其实还挺常见的啦,没什么特别稀奇的哦。

“迷人”的王保保

在元朝末年那个时期,情况十分严峻,可以说差不多都快要陷入无人可用的艰难境地啦。为啥会这样呢?原来,当时的汉族人绝大部分都纷纷投身到起义军当中去了,导致元朝在用人方面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呢。

大家知道吗,当时蒙古那边自己内部一直在搞内斗呢。就因为这样的情况,元朝刚开始去镇压那些起义军的时候,居然连足够充裕的兵源都没办法凑齐哦。比如说王保保的舅舅手底下那些兵吧,基本上都是当初他舅舅自己去招募来的,并不是从元朝原本充足且规整的兵源里调配过来的呢。

瞧啊,那曾经是如此庞大的一个封建王朝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了诸多岁月。然而到了后来,它却一步步走向衰落,直至沦落到了这般凄惨的境地。想想真的是让人觉得无比可悲呢,那么大的一个王朝,有着曾经的辉煌,可最终却落得这样的结局,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千,叹息不已。

要知道,王保保所率领的是一支临时招募而来的军队。可就是凭借着这样一支军队,王保保居然成功地击败了那两位做出杀舅行径的将领呢。而且,他还非常顺利地就把这两位将领给生擒活捉回来了。

最终,王保保做出了一个举动,他以那两人的生命为代价,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祭奠”,而这场祭奠所指向的对象,正是他的舅舅。就这样,那两人的性命成为了王保保用来告慰舅舅在天之灵的祭品。

事情是这样的,王保保趁着当时的局势,凭借自身的能力与所掌握的力量,顺势而为,对中原地区那各路兴起的起义军展开行动。在一系列的举措和征战过程中,他成功地将这些起义军一一平定下来。如此一来,便有效地消除了来自起义军方面对朝廷所构成的威胁,圆满地完成了保卫朝廷安全的任务。

在当时那个阶段,王保保已然在元朝的朝堂之上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人物啦。而且呢,除了他之外,还有孛罗帖木儿父子二人,这父子俩在元朝朝堂同样也是有着一定影响力的呢,他们和王保保一样,都是在那个时期朝堂相关事宜当中较为被人知晓的存在哦。

在元朝末年那个时候,朝廷所能依靠、能够倚仗的势力,基本上就只有两个人的了。按常理来说呢,面对起义军纷纷兴起的局面,他们应该南下前去平定才对。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这两人压根就没有做出南下平叛这样的举动,反而是自顾自地继续进行着内部的争斗,把精力都放在了彼此的争权夺利之上呢。

在那个时候,南方的局势可是热闹非凡呢。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这几位可都在那片土地上折腾得厉害,彼此之间的争斗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那场面,就像是三把大火在熊熊燃烧,谁也不让谁,都拼了命地想要在这乱世中占得一席之地。

假如在那个时候,王保保他们这一方,或者是另外一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势力选择向南进军的话,很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朱元璋会陷入一种极为被动的局面,前方和后方无法有效地进行配合与照应,在应对起来会显得极为吃力。而且,不光是朱元璋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就连陈友谅到最后估计也难以避免这样的状况,同样可能会因为敌方势力南下带来的压力,而使得自身陷入首尾难顾的艰难处境之中呢。

在这个时候,其实是歼灭朱元璋他们的绝佳战机。当时的局势等各方面情况综合起来看,就当下而言,无疑是对朱元璋等人展开歼灭行动的最好时机了呢。

结果呢,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父子二人闹起了矛盾,杠上了。这两人可都是身居要职呢,一个担任左丞相,另一个则是右丞相。而且呢,他们在立场上也不一样,其中一人坚定地支持皇帝,而另一人则是站在皇太子那一边。

要是彼此之间谁都瞧着谁不顺眼的话,到了最后,那就只能凭借自身的实力来解决问题、分出高下啦。

事情是这样的,王保保统领着军队与孛罗帖木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双方你来我往,战斗颇为胶着。不过在经过一系列的交锋之后,最终的结果是王保保获得了胜利,在这场争斗中脱颖而出。

在当时那个时期,皇帝一开始其实是站在孛罗帖木儿他们这边的,对他们给予了支持呢。然而呢,随着情况的发展,孛罗帖木儿在战场上的表现实在是不尽如人意,接连吃了败仗。这一来二去的,皇帝对他的看法就发生了改变,逐渐开始讨厌起他来了。后来,皇帝干脆采取了果断的行动,直接派人去把孛罗帖木儿给杀掉了。而孛罗帖木儿的那些同党呢,也没能逃脱厄运,他们被王保保给彻底消灭掉了,至此,这一股势力也就算是基本瓦解啦。

在将内乱成功解决之后,皇帝随即下达旨意,派遣王保保前往河南地区,其目的在于让王保保去平定在南方兴起的起义军。

在那个时候,朱元璋在南方的诸多战斗当中已然取得了胜利。而且呢,他还有徐达这位非常厉害的大将军在一旁呢。徐达时刻都保持着警惕,严密提防着元军的主力部队往南行进。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王保保想要南下进行作战,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呢。

有件事让皇帝大为光火,那就是王保保的举动。按常理,皇帝期望王保保出兵行事,可他呢,根本就没按照要求出军。非但如此,他居然还和四路军阀较上劲,相互打了起来。就这么一下子,原本就不算安稳的元朝内部,又陷入到了一片混乱的局面之中。

瞧啊,这敌人的内部又一次乱得如同煮开了的一锅粥一般,毫无秩序可言。就在这样的绝佳时机下,朱元璋果断地亲自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朝着北方进发啦,就此正式拉开了那一场旨在消灭元朝的关键之战的大幕。

王保保他们看到当时的那种情形,没办法,只能停下正在进行的内斗行为啦。然后呢,赶忙掉转方向,去全力抵御朱元璋率领的那支大军,以此来应对眼前的局势。

王保保这个人确实挺厉害的,在和朱元璋的部队交战过程中,那可是多次让朱元璋的部队吃了大败仗呢。不过呢,即便他有这样的能耐,最终却也没起到啥关键作用。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到最后,元大都还是没能保住,就那么给丢掉啦。

随后呢,朱元璋抓住时机,顺势就在此地成功建立起了大明王朝。从这时候开始,我国那源远流长的历史便就此翻开了崭新的篇章啦,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发展历程呢。

在历史上啊,有这么一个人,他居然能够多次打败朱元璋呢,这个人就是王保保啦。朱元璋那可是相当了不起的人物,可王保保却能多次在对阵中取胜,这就足以看出王保保的军事才能有多厉害啦。正因为如此呢,朱元璋心里对王保保这个军事人才那是极为羡慕。而且呢,朱元璋一直都在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就盼着能把王保保招降到自己这边来呢。

要知道,王保保这个人对元朝那可是极为忠诚的。哪怕后来形势变化,已经撤到了他自己曾经的老家那个地方,可他这份忠诚于元朝的心却始终都没有改变过呢。

忠孝最大

在那之后,北元与明朝之间的战事仍在持续进行着。而在这一系列的作战过程当中,王保保可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出了诸多的力气呢。他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在北元对抗明朝的诸多战役等军事行动里,积极参与其中,为北元方面贡献了不少的力量,成为了北元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对抗中较为重要的一股助力。

大家知道吗?每次明军和王保保交战,结果被王保保打败之后,朱元璋的反应可有点让人意外呢。他不但不生气,反而是挺开心的样子。这是为啥?其实原因很简单啦,就是因为通过这些战斗,朱元璋发现自己没有看错人。

瞧啊,老朱眼睁睁地看着那个自己极为欣赏的人在那儿大展身手,杀得对方是毫无还手之力,就这么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出色,把局面牢牢掌控在手中。你说老朱能不满意嘛,那心里,可是相当满意呢。

元朝灭亡之后,王保保的外祖父呢,就带着全家老小选择了投降这条路。在这一家老小当中,有王保保的妹妹哦。她呢,除了被称作王氏之外,还有个名字叫观音奴呢。而且据说,她还有个蒙古名字,是敏敏帖木儿哟。

朱元璋对待王保保外祖父一家的态度,那可是像供着一般,极为敬重,给予了特殊的待遇,就好像把他们高高地供奉起来那样去对待呢。

特别要提到的是观音奴,朱元璋心里头特别希望能把她许配给自己的儿子秦王呢。

在一定程度上,这颇有些类似一场政治联姻的意味。为啥这么说呢?原来,朱元璋心里有着自己的盘算,他想着通过一种方式给王保保传达一个明确的信号呢。这个信号就是:“你瞧瞧,我对你们家的人那可是相当不错,各种照顾有加。要是没什么别的事儿的话,你就赶紧到我这边来吧。一家人团团圆圆的,难道不比其他任何事情都要好得多吗?”就这样,在朱元璋的想法里,这件事就有了类似政治联姻的感觉啦。

从这样的情况来分析的话,朱元璋的一系列举动仿佛是在对王保保进行一种诱导,目的就是想让王保保能够归降于他。

我们真的得对王保保对元朝的那份忠诚表示佩服。要知道,即便他的亲人是在另一边的阵营,可他呢,始终都没有让自己的内心有过一丝一毫的动摇,坚定地守着对元朝的那份忠诚,这份坚守着实令人钦佩呢。

观音奴心里明白,朱元璋这是在拿自己当棋子,想要利用自己达到某些目的。所以呢,她就想出了一个法子,借着要给外公守孝这件事儿为由头,对外宣称在守孝期间,按照规矩和习俗,实在是不方便举行结婚这样的大事儿呢。

在当时的明朝,有不少大臣都觉得在那个时候不应该强行安排结婚事宜。为啥这么说呢?主要是因为当事人刚离世没多久呢,这种情况下强行让其结婚,确实不太合适。

然而,朱元璋可不想就这么一直拖延下去。要知道,他每日里都满心期盼着王保保能够尽早归降过来呢。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琢磨了一番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去问观音奴一个问题。

接下来所有的事情究竟要怎样继续开展,那就完全取决于观音奴给出怎样的答复了。

朱元璋向观音奴询问道:“你认为这天下之中,什么东西是最大的?”

观音奴在听闻相关话语之后,没有丝毫的犹豫,当即斩钉截铁地讲道:“忠孝乃是最为重要的!”彼时,朱元璋听到观音奴如此这般的回答,不禁开怀大笑起来,从其表现便能明显看出,朱元璋对于观音奴给出的这个回答,那可是极为满意的呢。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在不少人的认知当中,可能都会觉得在所有的善举里面,“孝”是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仿佛它的地位是居于首位的,很多人都持有这样一种看法,那就是“孝”的分量在诸多的善当中是最大的。

观音奴给出的回答表明,她是把“忠”摆在了最为首要的位置。这意思就是说呢,对于国家保持忠诚,在她看来那可是重中之重,是最为关键且重要的一点哦。

要知道,朱元璋心里可是十分明白的,观音奴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忠诚,压根就不是冲着他朱元璋来的,而是完完全全向着元朝的呢。

在那样一个契机之下,观音奴抓住机会,充分地表达出了自己对国家怀着的那份忠诚的决心。她满心以为事情会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呢,可谁能想到,朱元璋根本就没有依从她的想法去行事哦。相反的,朱元璋采取了强硬的手段,硬是安排她和秦王结成了亲呢。

就算是处于那样的情况之下,王保保也始终都没有向明朝投降。最终呢,他是在北元离世的,如此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也就这样画上了句号啦。

大家知道吗?在当时的情况下啊,要是没有王保保这个人的存在,说不定当初明军发起的三路北伐就能够大获全胜啦。要是那样的话,很可能北元就会被彻彻底底地给消灭掉呢。也就是说,王保保在当时的局势里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他在,才使得明军三路北伐没能取得全面胜利,北元也才没有被一下子就彻底消灭。

观音奴被册立为秦王的第一任正妃,然而在婚后,她和秦王的生活过得一点儿也不幸福。这其中的缘由呢,主要还是存在着文化方面的差异啦。

在那个时候,秦王可是个十分倔强、逆反的人呢。朱元璋都已经特意交代他了,让他尽量要好好对待观音奴,可秦王呢,压根就不听从这吩咐。他就那样我行我素的,还是把观音奴一直囚禁在宫中。结果呢,到最后观音奴竟然被人给毒死了,实在是让人惋惜不已。

人们常说“自古无情最是帝王家”,意思是在帝王之家,往往充斥着各种权谋算计、冷酷无情的事儿。然而,这次轮到朱元璋的时候,情况却有所不同啦。朱元璋在这件事情上,竟然展现出了极为难得的宽容态度呢,和人们印象中帝王家那种无情的做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就算王保保始终未曾归降于朱元璋,朱元璋也并未气急败坏地把观音奴等人给杀掉。

大家都知道,人或许都是有善良一面的。就拿朱元璋来说吧,在他所善待的人当中,最值得一提的恐怕就是王保保这样的人物啦。王保保那可算得上是世间极为罕见的忠臣良将呢,朱元璋对他,还真是有着不一样的对待呢。

0 阅读:3
北斋史说

北斋史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