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农村形式主义,有哪些表现形式,应该归责于谁呢?见仁见智吧

清风挽明月 2024-09-08 18:44:45

关于农村形式主义实际说了很多,关于形式主义的危害也写了很多,媒体也有各种评论,效果嘛一言难尽。说不不够格的话,也许需要一场运动才能根治吧。多余话不想再说了,看看农村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吧,你经历过吗?

过度留痕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村干部下村、开会,凡是在工作时都有人拍照片,记笔记。以前的村干部可不这样,现在就是“放个屁”都要留下记录,不然谁知道你工作了,上面检查拿不出证据可不会认账。比如北方某省部分农村,要求每天填写井房管理日志,作为井房管理的重要凭据。但实际上井房由具体村民负责日常维护,并不填写管理日志,而是由村干部集中填写。这种为了应对上级检查而进行的过度记录,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没有真正反映实际的管理工作,属于典型的过度留痕形式主义。

文山会海

一些农村地区,村干部频繁参加各种会议,上级文件层层转发,但很多会议和文件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占据了大量时间。有的乡镇经常收到各种会议通知,有时一天内村干部需要参加多个会议,导致他们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去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影响了为村民办实事的效率。比如参加某些会议,你就可能看到会标换了几个,×××安全会议、×××培训会、×××生产会议,只要人头够,拍个照片补个会议记录就算开会了,因为上下都知道没必要开会,证明干事了,就得有记录。

面子工程

部分地区为了迎接检查,突击打造 “样板工程”。比如有的地方花费大量资金修建华而不实的景观设施,这些设施对于农村的实际生产生活帮助不大,却在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而真正需要投入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资源投入。比如某农村的房屋进行了大规模的 “刷白墙” 工程,试图营造出一种村庄整洁、美观的假象。

挂牌乱象

北方某省部分乡村,村委会的办事大厅和各个办公室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各种颜色、各种名目的牌子,如公共法律服务室、道德银行、综治中心、合作社等,有些同一工作的牌子还不止一个。甚至有的村把大量用不上的牌子堆放在仓房里,等检查时再拿出来挂上。这些牌子背后的很多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敷衍应对工作

一些农村地区设置的交通劝导员岗位,目的是保障农忙时节乡村道路交通安全,但交通劝导员没有执法权,根本管不了人,成了摆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每年村集体还要为此支出大量的人力成本。据说,有些地方交通劝导员每月有800元的补贴,评分较高的还有奖励,最高每月800元。

调研走形式

一些上级单位到农村进行调研、检查时走马观花,没有跟基层干部和群众深入交流、探讨问题,但却需要村镇干部陪同,给基层干部带来了额外的工作负担,同时也无法真正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比如政协到农村搞乡村振兴调研,将乡村干部、种植企业、和几个农民,坐一圈谈一谈、闹一闹,照片有了,记录有了,事情嘛,以后再说。

有篇文章《形式主义,请放过基层》,该文章以基层 “点赞中国城” 公益活动中出现的层层摊派点赞任务为例,说明形式主义折腾基层干部群众。这种重形式轻实效的做法,不仅加重基层工作负担,对实际工作推动毫无意义,而且搞出来的虚假数据和工作成果经不起检验。长此以往,形式主义会在党和人民之间筑起一道无形之墙,让党失去根基和力量。

长期在农村就会发现,这些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什么形式主义难以根除呢?因为形式主义的根源不在农村,不在基层,往基层发力不是本末倒置吗?大家说是不是这样的?

0 阅读:0

清风挽明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