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表叔昌平君:第二任丞相,为什么反秦成为末代楚王?

耕其田 2024-10-07 09:21:59

关于昌平君的史料实在太少,《战国策》、《汉书》零记录,《资治通鉴》仅有一条,还和《史记》一模一样。他的身世、故事一直是个谜团。

他的名字是什么?

李开元教授在《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中依据“十七年丞相启状戈”,推理出昌平君的名字是启。

但出土的《里耶秦简》否定了这一说法,它记载“廿五年……二月癸丑,丞相启移南郡假守主。”

昌平君死于廿四年,所以他不叫启,他叫什么,至今不知。

先看《史记·秦始皇本纪》仅有的三条记录。

第一条,“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

长信侯嫪毐(lào ǎi)作乱,他是秦太后赵姬的面首。秦王嬴政对相国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下了“攻毐令”。

《资治通鉴》和《史记》一样:“王使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战咸阳,斩首数百。”

从第一条看,昌平君是仅次于丞相吕不韦的人物,平定“嫪毐之乱”有功。

第二条,“二十一年……王翦谢病老归。新郑反。昌平君徙于郢。”

交代了三件事:二十一年,王翦病老归。新郑反。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

新郑,在今天河南的新郑市。

郢是地名,指的是郢陈,在秦楚交界地区。故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

从前是陈国的国都,楚灭陈后,曾迁都于此,于是被称为郢陈。后来又被秦军占领,改称为陈县。

从第二条看,新郑反。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新郑、郢陈相距约150公里,他可以平定反叛。但昌平君为什么从政治中心咸阳被迁徙到秦楚交界,发生了什么?

第三条,“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

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击楚。“荆”就是楚,嬴政的父亲字为子楚,为避讳,称楚为荆。俘虏了楚王,这个楚王是负刍。

项燕是项羽的祖父,楚军的大将,立昌平君为楚王。

淮南,当作淮北,淮河以北地区。昌平君在淮北反秦。

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楚,昌平君死。

从第三条看,楚王被俘,昌平君被楚军的大将拥立为楚王,进行反秦。那他一定也是楚国血统纯正或有影响力的重要人物。

再看《史记》三家注的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的两条记录。

“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为相,后徙于郢,项燕立为荆王,史失其名”。

昌平君的身份是楚国公子,立为丞相,他约在秦十一年,吕不韦饮鸩之后,接替丞相。

“楚悍有母弟犹,犹有庶兄负刍及昌平君”。

楚悍是楚幽王熊悍,他的母弟是哀王熊犹,庶兄是负刍和昌平君。

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的儿子。

因为秦楚联姻,昌平君的母亲是秦昭襄王的女儿,也即昌平君是秦昭襄王的外孙,秦始皇又是秦昭襄王的曾孙,所以,昌平君是秦始皇的表叔。

在负刍被俘,国破家灭之际,他是楚国惟一留存的正统血脉,虽无力回天,却也要凭一己之力,力扛家国。

参考“睡虎地秦墓竹简”,竹简中有一份《编年纪》,里面竟然有两条与昌平君迁徙相关的记载:

“廿年,韩王居□山。”

补充《秦始皇本纪》“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韩王为韩王安。“□山”是地名。

“廿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其处,有死[ ]属。”

历史学家杨宽推理为“有死[士]属。”

结合前面《秦始皇本纪》第二条,“二十一年……新郑反。昌平君徙于郢。”应是同一件事情,昌平君应居(郢陈)□山。

把《秦始皇本纪》的三条和《编年记》的两条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

第一条,“廿年,韩王居(郢陈)□山。”

第二条,“二十一年……新郑反。”

第三条,“廿一年,韩王死。”

第四条,“二十一年……昌平君徙于韩王安死处(郢陈)□山,有死[士]属。”

第五条,“二十一年……昌平君徙于郢。”

二条,二十年,发生了荆轲刺秦王,秦王对六国加强戒备,把韩王安迁徙到郢陈。新郑是韩国的旧都,二十一年,韩国遗民叛乱。

新郑反,直接或间接导致第三条,二十一年韩王死。

五条,郢陈亦是楚国旧都,时局动荡。昌平君有双重背景,既是丞相,又是楚国公子,有影响力,秦王把他迁徙到郢陈。

昌平君是和王翦谢病老归是在同一年。

“二十一年……王翦谢病老归。新郑反。昌平君徙于郢。”

王翦与李牧、廉颇、白起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儿子王贲、孙子王离,他一家三代为将。

我们现在知道,秦统一六国的三大战役是“伊阙之战、长平之战和灭楚之战”。

也就是在灭楚之战上,秦王和王翦有了分歧。

李信说攻取楚“不过用20万人”,王翦说“非60万人不可”。王翦的建言没有被采纳,于是谢病归老。

昌平君既是秦国丞相,楚国是他的祖国,和楚王负刍是兄弟,又是楚国公子,他在夹缝中,处境微妙。

他被迁徙出京,可以推理出他与秦王意见相左。

秦王要乾纲独断,也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感谢你的时间,请点亮右下角赞及在看。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