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大一新生上了一堂收纳课

妍酱聊装修 2024-05-19 08:22:28

去年9月,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学院的王书记邀我给大一和研一新生上一堂收纳课。刚接到这个任务时,我的心情复杂,震惊、感动、忐忑交杂在一起。

震惊的是现在的大学对学生的关心都到如此细微之处了?

感动的是王书记竟然会想到收纳这么“新”的需求,尤其沟通后发现王书记不仅在意孩子们眼下的集体住宿体验,还考虑到他们毕业后如何独立,想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粒生活的种子。

忐忑在于年轻的大学生们会对收纳感兴趣吗?尤其在一个工科类大学,男生占了多数。

抱着以第一视角了解年轻人的好奇心态,我走进了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学院,收获远比预想得丰富。

01 大学生,学习收纳是刚需

我上大学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所以一切的经验都没有借鉴价值。

A.住宿环境的客观限制

二十多年前,上大学前的住宿条件不会有太大差距:农村孩子家里宽敞点,装修简陋或没有装修;城里孩子住得拘谨点,略有简单装修。总而言之,大学宿舍不会跟自己家里形成太大落差。

现在的孩子完全不同,经过房地产高速发展,学校里的住宿条件已经远不能跟家里的环境相比较。如果分到的宿舍还是十几年前的旧装修,对孩子们来说,生活经验也是失灵的,要从零学习如何使用空间,如何利用功能不算合理的家具,甚至如何叠衣服,以及如何妥善处理跟室友之间的边界。

图:宿舍里放不下的物品会自动流入公共活动空间

B.物品数量倍数级增长

不像如今大部分高校宿舍一床一桌的格局,我上大学那会每人只分到一张床+一小格柜子,但好在东西少,基本上一个行李箱就足以装下一学期的衣物和用具,个人物品的数量和收纳空间还是匹配的。

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网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拥有更丰富的物品,已经超出宿舍收纳空间能够承受的量。如何妥善安置自己的家当,既费脑子也耗时间,对于学业繁忙的学子们来说,其实是有一些难度的。

图:男同学们会自行采购一些收纳工具缓解收纳压力

02 大三男生宿舍的现场教学

为了接近真实需求,在给大一新生上课前一天,我特意参观了男女生的宿舍,并请王书记随机安排一个男生宿舍进行一次现场收纳实践,让我可以面对面调研男孩子们对收纳的实际学习能力。

A.收纳教学前

现场收纳教学落在一个大三男生宿舍进行。

一眼看上去略显凌乱,但已经好于印象里的男生宿舍。从细节看出,这位自告奋勇接受现场收纳指导的男生,是有一定生活能力的。

上床下桌是比较常见的大学宿舍配置。物品的摆放方式透露主人有一些收纳意识,会把同类物品相对集中,还会把现成的包装盒改成收纳工具使用。

桌子底下藏了不少宝贝,方便面、零食、脏衣服、洗澡篮等,可以想象,坐在桌前可没伸脚的空间。

抽屉里五花八门,好在它的主人记忆力绝佳,里面装了什么能说个七七八八,到底是年轻人脑子好用。

打开衣柜挺意外,收纳方式很“老派”,叠得规规矩矩。我好奇为什么衣杆上只有一件衣服,男同学说如果全挂,衣柜就不够用了。

储物柜下面的柜体深度70厘米,底层尤其难用,藏着里面的东西已经记忆模糊。

我在参观的同时对物主进行了即兴采访,得到一些答案:

柜子上的挂钩是上届毕业生留下的;收纳习惯和方法是在家里跟着妈妈自学;收纳衣服的方式,完全由妈妈那儿复制粘贴,家里也是这么叠叠放。

男同学之所以愿意成为“典型案例”,原是自己确实存在收纳困惑:空间不太够用,桌子太容易乱,收拾起来花时间,不收拾又影响寝室卫生检查。

同时还有年轻人自带的“不服“与”不羁”,抱着疑惑又满怀希望:收纳课能有用吗?就这么大的地方,还能整出什么花来?

B.收纳教学后

宿舍本属于方寸之地,收纳优化一定建立在方法简单、工具精简的基础上,不能给小小的空间再增加额外负担。

第一步是最重要的,根据每天上课学习、休闲场景进行梳理,将个人所属的专用空间进行明确的功能划分,也就是收纳中最关键的定位规划。

到底是理工科的学生,新知识的吸收一点即通。

桌面区域仅收纳日常最高频次使用的物品,每一层分类清晰,留出空白区域,将一直窝在地上的水壶安排了本该有的桌面位置。

抽屉内利用纸袋做分区管理,收纳文具、卡包、眼镜、药品、护肤品等零碎又需要快速拿到的物品。

大学宿舍的衣柜挂衣区虽然不大,却也能挂起18-20件衣服;利用门板内侧富裕空间,改造成“冰箱门式收纳”,将袜子和内裤专盒专管。

衣柜门打开,所有衣物很容易看到,容易拿到,洗完晾干方便放回。

收纳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使用方便,不需要去套标准模式,在实践中讲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多数男孩子生活中是比较粗粝的,收纳方式当然越简单越好。

我在现场教会他们用普通衣架挂裤子不滑落的小技巧,这样日常所需的T恤、外套、裤子就可以全部在挂衣区收纳。

挂衣区底部,用敞口收纳盒收纳打底衫、运动裤。

又大又深的储物柜,日常用起来都是糟点,最忌讳不加分类往里塞。对于这样的空间,需要简单好记,所以采用合并同类项法,将其定位成囤货储藏区。

零碎物品就用无盖收纳盒形成抽屉式收纳法,既要看得到,也要方便拿到。

重新收纳完毕,小伙子迫不及待坐下来体验"旧空间新环境",一副万万想不到,却又真真实现的不可思议的欢喜。

让我惊喜又意外的是,现场收纳教学不仅吸引了同寝室的同学,连隔壁寝室也惊动了。

男孩子们全程参与,并跟随我的讲解动手整理起自己的柜子。他们还很会抓住机会提问,大有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的探索精神。

03 大一新生,对收纳有话说

有了第一天的现场调研,我对给大一新生讲课有了更多信心。

第二天面向大一新生的收纳课上,随机调查了同学们对收纳的认知程度,没想到80%以上的孩子听说过收纳。男孩子们学习收纳的方式90%来源于妈妈,女孩子们的渠道会更多元,除了妈妈的影响,她们提到了小红书和抖音这些信息渠道。

整个讲座过程孩子们积极热情。在问答的环节中能明显发现:高中就住校的孩子在宿舍空间的使用上更有条理;没有住校经历但在家参与家务的孩子也有一套收纳的逻辑性。

有意思的是,孩子们都会提到妈妈购买的各种收纳工具,“收纳神器”对他们而言并不是陌生的词语,但至于怎么做好收纳就模棱两可了。

大家对"学了就能用起来"的收纳课非常投入,全程几乎没有人摆弄手机,积极参与到问答互动,他们告诉我拼多多是主要网购途径之一。

坐在后面的同学快乐分享了妈妈收纳的生活日常,我俩那刻属于段子手遇上段子手的碰撞。看孩子们的精神头足以说明大家对这个事情的兴趣度。

当同学们自主谈论起自己的家庭,以及在生活中与父母的互动时,我会觉察:养育一个孩子,学习成绩重要但不唯一,加上生活的这部分,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课堂之外我也是一名家长,会被算法推送五花八门的教育类小视频:言之凿凿的育儿观,建议提前规划孩子这规划孩子那……根本浏览不过来。看多了这类视频就发现它们内核是共通的:不能输在起跑线,只有学霸才能有活路。

每天被这样的信息轰炸,家长心里得有多稳的定海神针才能不焦虑,真实情况难道不是绝大多数孩子就是个普娃吗?而身为普娃,就没有存在于社会中的价值了?

网上有一组数据,追踪研究30万中小学生后,发现孩子普遍存在“四无”现象:

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意义感

孩子长大都会成为社会一员,曾经的分数根本不值一提,相比于培养一个学霸,我更在意自家孩子有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否有积极的心态应对不确定的社会环境。

其实教育部门是很重视孩子生活能力培养的,据我所知,义务教育阶段要求配置“生活技能”类课程,有的学校叫生活课,有的称之为劳技课。

生活课最多一周一节,对于实际生活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80%的学习机会还是在日常。

就如我在南京工业大学做过的调研一样,大多数孩子的生活技能是在耳濡目染中获得的,但在鸡娃的社会化氛围下,不少家庭视学习为第一要务,孩子在家双手不沾阳春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绝不是个别现象。

孩子总归会长大,总有一天要步入社会,父母不可能为他制造一个真空环境。让孩子从小参与家务劳动,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会让他在这个过程中锻炼逻辑能力、决断能力、空间能力、动手能力,更是在培养感知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

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精气神儿”的人,远比成为一个学霸要重要得多。

图:下课后拍到的南京工业大学一角,不愧为最美校园称号,我都怀念起大学生活了

0 阅读:5

妍酱聊装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