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早期鼒簋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第一眼看到此器,惊讶于它的四足。不是惊讶于它有四足,而是惊讶于它的四足那么长。
铜簋的圈足之下再加三足或四足,在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的铜簋中常见。所以圈足之下再加四足,并不奇怪。

但一般三足/四足簋的足都比较矮,只有3、4厘米左右。而这件铜簋的四足目测有7、8厘米左右。说起来差距不大,但观感却相差很多。

先来看看四足,前后左右各一,造型为“兽首衔象鼻”。兽首圆眼卷角,张口呲牙。象鼻下垂,鼻尖上卷以作支撑。
一开始我想是不是就是象首造型啊。但仔细看来,象鼻是从兽首的口里伸出来的,实在不是“象首”。
也有人认为此造型为“兽首吐长舌”。不过个人更倾向于“象鼻”,而非“长舌”。

图片来自网络
此器高17厘米、口径18.5厘米,侈口束颈,鼓腹圈足,两耳四足。
颈部饰一圈目云纹。腹部饰百乳雷纹。圈足亦饰目云纹,不过此处的云纹为三角斜云纹。

簋耳为半环状,上饰兽首,下垂勾珥。
除了精美外,还有铭文。是的, 作为西周铜簋,没有铭文是不好意思出门的。

簋内底铸有铭文2行10字:鼒zī从王戍荆,孚(俘),用作饙簋。
鼒,人名、作器者,所以此簋叫鼒簋。铭文记述了鼒跟随周王征伐荆楚,有所俘获,铸造了此件铜簋。
荆,即荆楚,但是不是后来的楚国争议很大。史料记载,第四代周王周昭王曾三次派兵征伐荆楚,甚至第三次率兵亲征,然而都遭到了楚人强有力的阻击,周昭王本人也在亲征中身亡。此簋即为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物证之一。
由此也将此器确定为了昭王时期器。昭王是西周早期最后一位王。一般认为三足/四足簋出现在西周中期。此器可以说处于早期向中期过渡的时间段,因而前面看法也不为错。

孚,即俘虏的俘字,今天的字形也没有太大变化,以手抓小孩之形,表示俘获。后来分化为了“孚”、“俘”两字。

另有“戍”字,人多释为“伐”。但甲金文的“伐”字,戈必穿人而过,是杀伐的象形。所以铭文中的必然是“戍”字,不过我也同意这里意思是“征伐”。一种可能是手误,一种可能是“戍”本来有征伐之意。

图片来自网络
这件文物时间是西周昭王时期(公元前995年~前977年), 征集(出土信息不明),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摄于三星堆博物馆临展《吉金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