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玉佩为西周首创,是由多件玉饰串联而成的。西周到战国,组玉佩在贵族阶层非常流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战国之后,组玉佩制度在中原似乎消失了。文献记载当时的秦国不喜大佩,因为大佩不利于战斗。汉承秦制,组玉佩一直不被重视。直到东汉孝明帝时,国事太平才又开始重启大佩,不过形制与前不同。
目前考古也基本符合文献记载:西汉的几个大诸侯王墓葬几乎都没有出土形式完整、搭配周密的组玉佩。不过西安附近还有11座西汉帝王陵未发掘,里面是否有组玉佩还未可知。

图片来自网络
有意思的是,先于东汉孝明帝150年,地处岭南遥远一隅的南越国却保存和延续了“大佩”。南越文王赵眜墓出土了迄今为止西汉时期最完整的组玉佩,而且有11套。
这一套属于南越文王的右夫人,复原长约80厘米,包括9件玉饰、10颗金珠、1颗玻璃珠。玉饰皆受沁呈灰白或黄白色,上面皆有钻孔。珠子亦有纵孔,可系线穿佩。

最顶端的是一件连体双龙佩,长10.2厘米、高6厘米、厚0.4厘米,整体为椭圆形,中部透雕。
两龙相对而立,瞪眼翘耳,张口露齿,颈后部似有翅。各伸一爪,共托一花蒂形饰。龙身上卷连为一体,饰涡纹。

之下为两枚绞丝环,下一枚略大。

两环下是一枚三凤涡纹璧,宽7.8厘米、壁径5.7厘米、孔径3.1厘米,饰三圈涡纹。廓外透雕三只大小不一、姿态各异的凤鸟。
三凤涡纹璧下有一枚金珠。

下为透雕龙纹珩,长8.5厘米、高2.2厘米、厚0.4厘米,透雕四龙。外侧两龙,龙首朝外,卷身如S形。中间两龙,相互缠绕。
之下分为两行,先是各两颗金珠。

然后各一枚透雕玉珩,长约7厘米,据说为龙纹,但不太看得出来。
下各有三颗珠子,五颗为金珠,最后一颗为玻璃珠。
现在我们觉得玻璃不是啥宝贝,但在西汉玻璃也是宝贝,不比金差。这里大概是金珠不够了,用了一颗玻璃珠替代。

最后是两枚涡纹玉珩。
博物馆标识错把“玉珩”标为了“玉璜”。玉珩和玉璜都是圆弧状,但佩戴时玉珩上凸,玉璜下凹。因此玉珩正中顶部有佩挂用的小圆孔,而玉璜顶部没有圆孔。

这件文物时间是西汉,出土于广东省广州市南越王墓,藏于南越文王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