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货币(1)

渤晨谈商业 2024-03-21 19:28:50

一、秦汉货币钱在起始之初,有一种说法是脱胎于对农具、器玉等的纪念或是铸造。由于铜的出产不断增加,这种小型农具、器玉造型的铜制品便于携带,从而在交换过程中实现了支付功能。对这种流通,古人又称之为流布。在古代我们是以实物为基准的互换经济,而这些上古“钱币”古人将其归类为货、宝货。是用来实物换货或者货换实物的。通常惯用的货是:金、钱、布、帛。而这些小型农具在脱变成钱的过程中,逐渐就演化成周、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国家的货币——铲币(又称布币,多见于周、晋、赵魏韩等国)、刀币(燕、齐)。还有一些或可能脱胎于器玉之类形态的,逐渐演化成了圜钱(秦、魏)。[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汉书.食货志》

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这些“货”也逐渐脱离了过去的象征及意义。由于它们或用于民间贸易结算,或用于税收国家结算,或用于君臣功勋布赐。所以成功的引起当权者们注意,开始在铸造时在上面绣文,甚至标注重量。大概在秦孝惠文王二年的时候,秦国进行了一次全新铸币。这种铸币基于秦国圜钱的基础上,实行外圆内方的形态,以十二铢或半两的实际重量铸造,表面文“半两”字样。这就是最早的孔方兄——秦半两钱。

如今考古发掘的先秦时期秦半两,多大小轻重不一,钱径一般3.2-3.4厘米,钱文突起而狭长,略具弧形。无内外郭,背平素,上有“半两”二字。在当时秦半两是一种足值货币,案秦汉时期一两约合现在16.14g,那么半两=12铢约等于8.07g(则0.6725g/铢)。你带一枚秦国硬币几乎相当于拿着一个接近我国第三套人民币中一元钱的重量(铜镍合金9.06g,现在的是第五套人民币,一元钱为钢芯镀镍材质,6.1g。),甚至和现在一些市面上的金银纪念币重相当。而有些秦半两甚至一枚可达10g~20g,所以可以说是很重。在古代像这类大重量或者代表大价值的钱,往往被称之为大钱。它的实际作用很少用于民间贸易往来,因为不好交易。你想想,一枚硬币已经8~20g不均了,你出门挂一缗(一串串一千)钱,堪比身上挂个小哑铃。再比方说你去菜市场买米,人家一结算售价三个钱,你上来就啪啪啪排出三个钱,一个8g,一个10g,一个20g,商人肯定更希望你三个都付20g的半两钱,而你的角度一个20g的半两钱就相当于是两个钱了,你该收回一个10g钱,让老板还得找零半个半两才对值。因为在秦汉时期,是不存在现代的货币本位挂钩制度的,不像有金本位,银本位的参照。所以你的货币重了,往往代表你的货币币值虚低,你的货币轻了,就表示的你的货币虚高。人在追求利益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获得更多的有价物。所以这类秦半两往往更多的流通渠道是用作于国家结算,也就是赏赐给功勋士大夫为主,或者国家税收征缴、刑法罚款,或者与他国国家贸易往来等。(秦半两钱范:)

到了秦始皇一统宇内,除了车同轨,马同缰外。面对各国纷杂错乱的钱币,秦始皇当然也是大喊一声:乱滴很,统一哈!于是在李斯等人的帮助下,秦始皇以黄金方寸一斤为一溢,称为上币;铜钱以孔方仿周制,重半两,李斯亲篆“半两”二字,称为下币。上币用于封赏功勋将士,而下币则逐渐开始下放至民间交易,让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横向流通,进而取代原来其他国家的刀币、布币。至于其余的珠、玉、龟、贝、银、锡全算为器饰宝藏(贵金属奢侈品),不作为货币行使。但前面有提到,秦半两往往轻重不一,携带使用不便,民家贸易。往往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会默认的保护自己的利益,选择留下足值的货币,去支付轻的不足值的货币。于是整个市场上货币开始向轻的方向偏斜。再加上秦国自身随着秦始皇逝去,国家常年徭役,人口涣散,经济萧条,秦半两的质地也是逐渐下滑。当六国复立,楚汉争霸,秦半两质地减重越发严重、制作更加粗犷,有的半两钱径在3厘米以下,多在2.7—2.8厘米左右。到了汉朝统一的时候,刘邦考虑到官方秦半两钱轻重不一,参差不齐。更多的是钱重难用,不利于民间贸易。再加上战争刚结束,国家百废待新,也无力铸造新钱,不如利用民间私人铸币厂来减重推广货币。于是他大手一挥,让民间自行铸造一种所谓的荚钱——汉半两。[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臧,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黄金一斤。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赢以稽市,物痛腾跃,米至石万钱,马至匹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租以困辱之。]——《汉书.食货志》

这种荚钱虽文号半两,但实际上只有三铢重。这对于盗铸货币的老板们而言,简直是利好消息。过去秦半两虽然轻重不一,但是实在分量在那,秦法严苛,冒着杀全家的罪,油水不太好赚。老刘这口子一开,原本半两钱少说也得十铢铜的成本,现在只要三铢甚至两铢就能搞定的,还是号称半两的价值,简直是赚翻了。所以一时之间,私铸成风,官方货币遭到疯狂盗铸,大量的劣质货币扑入市场,甚至一度荚钱不值3g重,更甚者往往在1g以下,钱直径不过一厘米,一捏即碎。劣钱一多,钱便就不值钱了,于是谷价、马价飙升。刘邦认为这都是商人们在背地里捣鼓的结果,气的老刘死命朝商人抽重税以作惩罚,同时也借机大量回笼他们囤积的货币。到了汉文帝时期,官方要求汉荚钱从三铢重量提升到了四铢重,成为了汉半两钱,但同时也考虑到国家铸币能力不足,于是汉孝文帝解开了盗铸禁令,允许地方郡国及民间私自铸造,将中央铸币权再次下放至地方。于是现在出土的汉四铢半两钱往往多带有地名,如临苗四铢,宜阳四铢、东阿四铢、容邑四铢、下蔡四铢等。这种货币字面平整,不带隐起,笔划方折,由于是地方铸造,所以也种类众多。常见的往往两字的中竖和上横不连,称有颈半两;也有的还带有外郭,或带有内郭;有的半两字形左右倒置;有的钱面背有各种划痕、星或凸起;有的穿孔呈菱形;有的因钱范出错而出现“半半”“两两”这种错版币。

面对汉文帝的这项举措,贾谊是极为不满,于是上书极力反对民间私铸。认为开放民间私铸钱币,会让大量农民也趋利而放弃耕种,去跟风铸币或者跑去打工。这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国家赋税平衡。建议孝文帝将铜收归国家,让采铜的人回归耕地。国家自己权衡市场,钱多价格低了,就减少钱的投放量。钱少价格高了,就放开投入市场,以此来保证物价平衡。但孝文帝不听,于是在民间如火如荼的大力发展铸币业时,看到高额利润的诸侯们,也开始跟风下场掺和。一经尝到甜头,便开始疯狂铸造钱币。像吴候刘濞就因为自己封地内产铜,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进而大量地铸造钱币。结果使诸侯囤积了超过皇室的财富,真正的富可敌国。这也为后面吴候刘濞发动七国之乱,埋下了导火索。[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贾谊谏曰:法使天下公得顾租铸铜锡为钱,敢杂以铅铁为它巧者,其罪黥。然铸钱之情,非殽杂为巧,则不可得赢;而殽之甚微,为利甚厚……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受。法钱不立,吏急而壹之虖,则大为烦苛,而力不能胜;纵而弗呵虖,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苟非其术,何乡而可哉!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善人怵而为奸邪,愿民陷而之刑戮:将甚不详,奈何而忽!国知患此,吏议必曰禁之。禁之不得其术,其伤必大。令禁铸钱,则钱必重。重则其利深,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奸数不胜而法禁数溃,铜使之然也。故铜布于天下,其为祸博矣。……上收铜勿令布,则民不铸钱,黥罪不积,一矣。伪钱不蕃,民不相疑,二矣。采铜铸作者反于耕田,三矣。铜毕归于上,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四矣。以作兵器,以假贵臣,多少有制,用别贵贱,五矣。以临万货,以调盈虚,以收奇羡,则官富实而末民困,六矣。制吾弃财,以与匈奴逐争其民,则敌必怀,七矣。故善为天下者,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今久退七福而行博祸,臣诚伤之。上不听。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卒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钱布天下。]——《汉书.食货志》(汉四铢、半两钱范:)

虽然贾谊劝谏无效,但文帝推行的政策,使的四铢汉半两在短时间快速通流国内,迅速取代了原有粗劣的荚钱。同样孝景帝又通过输粟买官的方式,快速的为边镇填充粮食。于是到了汉孝武帝时期,仓库里已经是满钱满粮,是时候能与北方悍敌匈奴一战了。但是众所周知,战争打的不光是将领谋略,打的更多的是兵马,是钱粮,是经济。经年累月的南征北伐,让文景二帝积攒的府库日渐空虚。又加上重重天灾,赈灾都已经不够用了。面对国库的紧张情况,汉武帝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的同时,也开始推行了他的一系列货币改革。第一次货币改革汉武帝采用了古法,在大臣们的建议下,诸侯进贡采用了尺方(一平方尺)的白鹿皮作为皮币进贡,这一尺方鹿皮标注的价值是四十万汉半两。这种皮币被一些人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纸币形式,具备部分纸币形式的要素,同时有具备价值尺度。但也有人对其否定,因为这种皮币仅仅是作为贡品象征,仅是布币征瑞,而不具备实际流通性,故而算不得货币。除了皮币,汉武帝还另外还推出了黄金上币,白金(银)中币,赤金(铜)下币。其中白银又分一个八两重的圆银币,上面纹龙,价值三千汉半两;一个小一点的方形银币,上面纹马,价值五百汉半两;一个再小一点的椭圆银币,上面纹龟(憨八龟520),价值三百汉半两。而铜币则从四铢钱改为三铢钱,不久又因为三铢汉半两钱太贱了,让郡国加重为五铢汉半两钱。关于黄金上币,因为黄金产量稀有,故而它的使用多半还是体现在诸侯王朝贡,皇帝封赏,帝王将相陪葬等。这种币多见于收藏、墓葬或是下赐,很少用于民间实际流通,所以其本质上还是属于贵金属而非货币。而我们常见的汉麟趾金(马蹄金)、金饼、甚至黄金五铢均属于这类上币。而银币则不一样,它既有价值标尺,以铜币为基准,又能实际在民间流通交易的。汉武帝在尝试推行银元货币的初衷是好的,然后现实却并不领情。(西汉马蹄金)

面对这一系列货币政策的出台,民间的反应是: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术了!山寨它!此时民间私铸货币行业依然发达,就连新出的白银货币都能盗版给你看。对于这类事情,汉武帝是很愤怒的。我出款货币是要让你们拉动内需消费的,不是给你们盗版山寨的。太可恶了,于是下令盗铸者死。可是一开始杀了些人完全不管用,到后面杀都杀不过来。就连一些小吏都投身于其中,光赦免的都占数十万了。此外因为币制的贸然变更,也让商人开始了新一轮的疯狂逐利,同时也带动了市场的其他的盲目追求者。虽然汉武帝有随后出台调整政策,希望通过税收调整来稳定货币体系,但是富豪们纷纷开始隐匿财产,玩起“合理避税”。[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于是公卿言:“郡国颇被灾害,贫民无产业者,募徙广饶之地。陛下损膳省用,出禁钱以振元元,宽贷,而民不齐出南亩,商贾滋众。贫者畜积无有,皆仰县官。异时算轺车、贾人之缗钱皆有差小,请算如故。诸贾人末作贳贷卖买,居邑贮积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算一。诸作有租及铸,率缗钱四千算一。非吏比者、三老、北边骑士,轺车一算;商贾人轺车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是时,豪富皆争匿财,唯卜式数求入财以助县官。天子乃超拜式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以风百姓。初,式不愿为官,上强拜之,稍迁至齐相。语自在其《传》。……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而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余万人。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氐无虑皆铸金钱矣。犯法者众,吏不能尽诛,于是遣博士褚大、徐偃等分行郡国,举并兼之徒守、相为利者。而御史大夫张汤方贵用事,减宣、杜周等为中丞,义纵、尹齐、王温舒等用惨急苛刻为九卿,直指夏兰之属始出。而大农颜异诛矣。]——《汉书.食货志》(西汉三铢钱钱范:)

如此浩大的人力逐利,是汉武帝及西汉政府未能预料到的。而这样下去也不是回事,于是汉武帝及其臣属在紧锣密鼓的商议之后,又推行了第二套货币改革:加“防伪系统”——赤仄。也就是在郡国五铢的周边外郭增用赤铜,成币外围呈显红色,专门派指导老师亲赴郡国铸币厂进行指导工作。既然你们爱盗币,那我给你上“防伪”给你们增加成本总可以吧?我官方收税只认这赤仄,没有不收这样总可以吧?想法是好的,但这样结果人民却是不买账的,加赤仄是吧?来,看大众秀花式玩法,于是民巧法用之。加上银元在市场上也在持续贬值,人民不堪使用。于是又废之,这便宣告第一轮和第二轮货币政策均以失败告终。再总结了经验教训,和深入探讨了解情况之后,汉武帝并未气馁。于是在元鼎四年经过大力统一铸造,于元鼎五年,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汉武帝开始了第三轮货币政策改革,这一次汉武帝大力推进,于是我们耳熟闻详的汉五铢钱正式登台亮相。汉武帝先是严禁市面上所有秦汉半两钱、郡国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荚钱、赤仄钱、银钱等流通,将其废除。改以上林苑三属官——上林均输、锺官、辨铜令专职铸币,汉朝第一版正式官方五铢钱——上林三官五珠面试。汉武帝要求人民将市面上严禁掉的非上林三官钱,都在自身所处郡国处,与新币等价足值兑换,然后由郡国将回收的旧币练铜,再输送至上林三官处铸造新钱。这种上林三官钱有着统一的铸造标准,钱范做工精致,大小规矩,内部齐整。由这种钱范铸造出来三官钱钱型整齐,直径25-25.5毫米,穿直径约0.97厘米,郭厚0.15-0.2厘米,宽0.1-0.14厘米,比之前郡国五铢的郭要略宽,且深峻平整,连接钱肉的一面垂直。面背比较平整,有内外郭,宽窄均匀,仅个别内郭的四角微凸。币上的钱文严谨规矩,与过往的秦汉半两钱上文字的粗糙不均而言,三官五铢上的“五铢”二字修长秀丽,风格较为一致,“五”字交笔缓曲,上下与两横笔交接处略向内收。“铢”字“金”头有三角形、箭镞形两种,四点方形较短。“朱”字头方折,下垂笔基本为圆折,头和尾与“金”字旁平齐,笔画粗细一致。而重量方面,三官五铢以3.5-4g者为多,初期少数的超过4g,误差相对较小,属于的足值货币。铸工之精细,无与伦比。同时三官五铢还改良配比,借鉴于前期赤仄钱的优点,三官五铢也加入了赤铜,整体呈红色,铸造好后再统一对币边打磨,使其光滑鲜艳整齐,另还标有穿上横和下半星等多种铸造炉的记号标识。对铜的投放量也较之前的郡国五铢要略有降低,加大了铅的含量,大约按照铜八铅二或铜七铅三的比例铸造,使得铜币的物理性能较之前的更好。这种精美的货币一经发出,广受人民喜爱,好评不断。而其复杂的做工工艺,以及严格的铅铜配比,使得铸造成本及工时大幅提升。这令市面上的私人铸厂纷纷倒闭关门,仅仅只有一些做工技术牛批的大厂还在持续跟进仿铸。这是秦汉以来,首次以中央政府作为铸币方,独立的,高度统一的,规范的,严格的高质量铸币,便在未来的数十年里屹立不倒。在汉宣帝时,汉五铢的品质达到最高,该钱铜质、形制、书体、铸造均已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其直径在2.5到2.6毫米左右,郭厚1.5厘米,穿宽10厘米,重3.5g左右,面郭约厚1.5-2厘米。其形制整齐,肉面光洁,钱内外郭略高于钱肉,薄厚一致。随着昭帝、宣帝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的经济快速恢复。加之连通西域,利尽南海,发达的对外贸易让货币流通更为广泛,五铢钱的需求量愈发增加。至汉宣帝时,已然年年铸币,投放入市场。稳定的社会也带来了高额稳定的税收,货币回流也非常的迅速。这也使得自春秋战国以来,市面上混沌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得以宣告结束。

[其後二岁,赤侧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史记.平淮书》[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云。]——《汉书.食货志》

0 阅读:0

渤晨谈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