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陈桥兵变早有预谋,并非被迫黄袍加身

隐真历史 2024-12-05 21:32:59

赵匡胤陈桥兵变早有预谋,并非被迫黄袍加身。

赵匡胤在周世宗柴荣时就已担任殿前都点检,掌握了后周的禁军大权,这为他发动兵变提供了重要的军事基础,也使他有能力策划并实施兵变。 周恭帝柴宗训继位后,主少国疑,当时朝中内外有推举拥戴赵匡胤称帝的言论,这种舆论氛围的形成或许并非偶然,极有可能是赵匡胤及其支持者有意为之,为其称帝制造声势。 赵匡胤受命北伐时,将家属预先安置在寺庙,这种举动与正常的出征安排不符,更像是对即将发生的重大变故有所准备,也进一步印证了他对兵变的预谋。

兵变过程中,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以及谋士赵普等亲信积极参与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在将士中鼓动策划,推动了兵变的发生,表明赵匡胤对此次事件早有谋划,与亲信们提前进行了布局。 当将士们要拥立赵匡胤为帝时,黄袍竟能立刻出现,在当时私自制作藏匿黄袍是死罪,由此可见,黄袍应是事先就准备好的,这无疑是赵匡胤预谋兵变的重要证据。

所谓的契丹联合北汉入侵的边境警报,在赵匡胤兵变后便无下文,且《辽史》中也并无相应记载,这是为发动兵变而编造的借口。

赵匡胤陈桥兵变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自身实力与威望。赵匡胤长期担任后周殿前都点检,掌握禁军,在军队中拥有深厚根基,有军事才能,跟随周世宗征战屡立战功,在将士中威望极高,能够一呼百应。 以赵匡胤为核心形成了强大的势力集团,其弟赵匡义、谋士赵普以及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都是其坚定支持者。 二是政治环境与机遇。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皇位传承的宽泛性和灵活性增加,臣子不再忠于一家一姓,这种社会共识为陈桥兵变的发生提供了环境。 周世宗柴荣驾崩后,年仅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继位,主少国疑,符太后临朝听政,政治上缺乏主见和有力的领导核心,难以应对复杂局势,让赵匡胤有可乘之机。 三是精心策划与准备。 赵匡胤对兵变早有预谋,受命北伐时预先安置家属,还编造契丹联合北汉入侵的边境警报,为出兵制造借口,且事先准备好黄袍等。 赵匡胤治兵从严,要求兵变入城时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赢得了民心,也得到了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减少了内部阻力。 四是兵变方式与策略。赵匡胤兵不血刃发动兵变,没有战争和杀戮,厚待前朝诸臣与周恭帝、符太后,避免了社会的动荡和混乱,这种温和的政变方式被各方接受。 赵匡胤在带着人马进入汴梁前,就已提前安排,铲除了城里的反抗势力,并派军驻扎在可能反抗的外藩节度使附近,防止其起兵,从而顺利登基。

0 阅读:20
隐真历史

隐真历史

从另外一种视角还原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