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菲律宾正深陷严重的粮食危机之中,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为这一状况提供了有力注脚。2024年,菲律宾粮食缺口高达200万吨,大米和玉米供应极度匮乏,这一数字直观地展现出危机的严峻程度。在这场危机中,菲律宾百姓承受着巨大压力,粮价飙升让他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原本价格相对稳定的大米,从2023年底至2024年初,短短几个月价格涨幅近35%。玉米价格也不例外,同期上涨近28%。对于人均GDP仅约3500美元的菲律宾民众而言,这样的价格上涨幅度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菲律宾超市(资料图)
菲律宾粮食危机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从地理环境看,菲律宾作为岛国,农业用地受限,仅占国土面积约19%。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现已突破1.1亿,庞大的人口数量对粮食需求形成巨大压力,使得菲律宾长期依赖进口维持粮食供应平衡,尤其是大米,每年需进口约300万吨方能满足国内需求,是世界主要大米进口国之一。
气候因素也对菲律宾农业造成严重冲击。菲律宾处于台风带上,每年都会遭受多次台风侵袭。2023年,超强台风“杜苏芮”(也称“海燕”)肆虐菲律宾中部地区,摧毁约25万公顷农田,给农业生产带来超过10亿美元的损失。随后,厄尔尼诺现象引发多地干旱,进一步致使粮食产量大幅削减。
在人为因素方面,马科斯政府上台后推行的农业政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尽管曾承诺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有效措施。菲律宾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效率仅为东南亚平均水平的70%左右,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而且,马科斯政府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导致两国关系紧张。要知道,中国此前曾是菲律宾重要的粮食援助国和贸易伙伴。2019年,中国不仅向菲律宾提供2万吨大米援助,还助力建立多个农业技术中心。但随着双边关系变化,这些援助与合作受到影响。
菲律宾民众(资料图)
在此危机时刻,菲律宾原本期待盟友美国伸出援手,可现实却令人失望。美国虽提出“援助”方案,却附带一系列苛刻条件。美国要求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进一步配合其战略部署,试图将菲律宾作为在南海牵制中国的棋子;同时,希望菲律宾开放农业市场,允许美国转基因农产品大规模进入,这极有可能对菲律宾本土农业造成严重冲击;并且,所谓的“粮食援助”并非无偿,而是要以菲律宾的矿产资源作为交换。美国的这些做法在菲律宾国内引发广泛争议,菲律宾农民联盟明确指出,这种援助实质是新的经济殖民手段,将严重削弱菲律宾的粮食主权。
面对粮食危机,马科斯政府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例如,宣布“新农业议程”计划,承诺未来五年投资约50亿美元用于发展农业,提升粮食自给率。然而,菲律宾本身负债累累,2023年政府债务占GDP比例超60%,如此高额的债务下,该计划的资金来源充满不确定性。政府还尝试通过价格管制稳定粮价,设定大米最高零售价,对违规者处以高额罚款。但这一举措在实施过程中适得其反,一些地区大米短缺状况加剧,许多小商贩因利润受限而停止售卖大米。此外,马科斯政府向印度、泰国和越南等国寻求增加粮食进口。但这些国家自身也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粮食出口能力下降,且进口粮食价格高昂,进一步加重了菲律宾的经济负担。
马科斯(资料图)
回顾历史,中菲农业合作曾成果丰硕。2018年,双方签署一系列农业合作协议,涵盖杂交水稻技术转让、农业机械化合作等项目。中国还帮助菲律宾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培训数千名菲律宾农民,提供抗旱、抗涝作物品种。这些合作项目若能持续推进,本可有效提升菲律宾农业生产能力。但随着马科斯政府调整对华政策,诸多合作项目被搁置或取消。
那么,菲律宾该如何摆脱当前困境?其实,有不少经验可供借鉴。印度尼西亚通过政府补贴和技术支持推动“粮食自给”计划,成功提高大米产量。柬埔寨的农业合作社模式也值得学习,该模式帮助小农户共享资源,提升生产效率。菲律宾还可加强与东盟其他国家的区域合作,建立粮食安全合作机制。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当下,粮食安全已成为地区共同面临的挑战,通过区域合作可整合资源、共享经验,共同应对危机。
粮食安全关乎国家主权和民众福祉,菲律宾不能完全依赖外部援助解决根本问题。马科斯政府若真心关注民众温饱,应重新审视外交政策和农业政策。在外交上,摒弃在南海问题上的不当举措,积极寻求与各国开展务实合作,尤其是与农业技术先进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在农业领域,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从根本上增强菲律宾的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