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11岁“小掌柜”:五国语言卖布料,少年风采展商韵

成长显微镜 2025-04-24 17:45:20

在浙江义乌的一家布料店里,11 岁的钟杰铭正用流利的英语与外商交谈。他熟练地介绍面料的用途、价格,甚至根据夏季需求给出采购建议,惹得外商连连赞叹 “Made in China 很 nice”,这段视频让网友惊呼 “别人家的孩子”。

这个五年级男孩用五国语言卖货的故事,背后是源于内心的热爱催生的卓越能力,展现着中国少年以兴趣为帆的独特风采。

作为广东潮汕移民义乌 14 年的 “商二代”,钟杰铭的成长浸润着市场的烟火气。

父母经营布料生意,他从小在 40 平米的店铺里玩耍,听着中外客商的讨价还价——当外商进店时,父母还未来得及接待,他早已主动上前用英语问候:“Where are you from?”“What can I do for you?”这份主动并非出于义务,而是对语言交流的热爱和好奇。从面料的悬挂位置到不同布料的适用场景,他对自家产品了如指掌,甚至能在妈妈外出时独自接待客户。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在语言学习上的自驱力。就读于义乌群星外国语学校的他,在必修课之外主动选择多语种课程。因此,除了英语,德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的日常对话他也能应对自如。

凭借对语言的热爱,他养成了自律的学习习惯,在年级数百名学生中稳居前20。妈妈笑称 “我们夫妻基本没有管过他,全靠他自己学”,周末的思维课和书法课之外,他总能自主规划时间——这份对语言的热忱,让学习成为了自发的探索。学校老师评价 “成绩优异,从不让人操心”,正是兴趣赋予了他持续进步的动力。

当钟杰铭用英语说出 “这些布料适合做衬衫、T 恤” 时,他不仅是在推销商品,更是在践行自己的兴趣、展现中国少年的自信与担当。交易结束后,外商会握着他的手承诺 “下次优先合作”,这份认可不仅是给少年的鼓励,更是对一个因热爱而不断精进的灵魂的肯定。

从店铺里的 “小翻译” 到网络上的 “小网红”,钟杰铭的故事或许无法复制,但其背后的成长逻辑值得思考:开放的商业环境是机遇的土壤,父母的拼搏精神是前行的参照,而孩子内心的热爱,才是让一切可能成为现实的核心动力。现在初中英语课枯燥,主要因为老师上课基本就是 “单词 + 语法 + 做题” 来回重复,学生只能被动听、机械记,很少有机会用英语交流或接触有趣的内容;教材和练习又紧盯考试,句子对话像 “背台词”,跟生活没啥关系,长期下来学生感觉学英语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自然提不起劲。

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兴趣永远是最好的引路人。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是:家长们忙于工作无暇引导,孩子们面对兴趣培养也常感迷茫。这时,一位懂得激发学习热情的老师,往往能成为激发孩子兴趣、点亮孩子未来的那束光。正如中国人民大学英语硕士潘潘老师总说的:"真正的教育要让兴趣与学习同频共振。"在她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当孩子们自信开口说英语时,语言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成了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奇妙钥匙——这或许正是教育最美好的模样。

人大英语硕士潘潘老师

潘仕佳老师深耕教育十三载,以创新与坚守点亮教育公平之路。2009 年西北支教后,她放弃外企高薪返乡,用先进教学法打造 “奇迹班级”,让普通班英语成绩名列前茅。2015 年投身线上教育,首创 “直播授课 + 云班主任” 模式,以个性化方案打破地域限制,将优质资源输送至全国 28 个省份,惠及数十万学子。

她耗时 13 年研发的《72 速记法》融入 AI 技术,推出蒙语谐音记单词、佤族语法山歌等方言版,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高效破解机械学习困境,甘肃山区学生借此考入重点高中并创作英语诗集,成为方法实效的缩影。此外,她设计 “乡村振兴英语课程” 助力山区学生用英语传播家乡文化,始终坚持亲回学生反馈、精修课件,以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让 “每个孩子改写命运” 的使命落地生根,用跨越山海的教育实践,书写了一位 “云端点灯人” 的初心与担当。

钟杰铭的故事,正是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鲜活诠释——在义乌的烟火气中,他用热爱点燃了语言的火花,让世界听见了中国少年充满热忱的声音。而潘老师的探索,则为更多孩子推开了兴趣学习的大门。在义乌的烟火气与课堂的创新力之间,不变的是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的坚守 —— 当少年用热爱编织语言的经纬,当教育以兴趣为梭穿针引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下,绣出属于中国少年的璀璨商韵与世界胸怀!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