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谭元春《再游乌龙潭记》

探索者Ylr 2023-10-25 11:01:07

再游乌龙潭记

作者:【明】谭元春

潭宜澄,林映潭者宜静,筏宜稳,亭阁宜朗,七夕宜星河,七夕之宾客宜幽适无累。然造物者岂以予为此拘拘者乎!

茅子越中人[1],家童善篙楫。至中流,风妒之,不得至荷荡,旋近钓矶系筏。垂垂下雨,霏霏湿幔[2],犹无上岸意。已而雨注下,客七人,姬六人,各持盖[3]立幔中,湿透衣表。风雨一时至,潭不能主[4]。姬惶恐求上,罗袜无所惜。客乃移席新轩,坐未定,雨飞自林端,盘旋不去,声落水上,不尽入潭,而如与潭击。雷忽震,姬人皆掩耳欲匿至深处。电与雷相后先,电尤奇幻,光煜煜入水中,深入丈尺,而吸其波光以上于雨,作金银珠贝影,良久乃已。潭龙窟宅之内,危疑未释。

是时风物倏忽,耳不及于谈笑,视不及于阴森,咫尺相乱;而客之有致者反以为极畅,乃张灯行酒,稍敌风雨雷电之气。忽一姬昏黑来赴,始知苍茫历乱,已尽为潭所有,亦或即为潭所生;而问之女郎来路,曰“不尽然”,不亦异乎?

招客者为洞庭吴子凝甫,而冒子伯麟、许子无念、宋子献孺、洪子仲伟,及予与止生为六客,合凝甫而七。

注释:

[1]茅子:茅元仪,字止生,归安(今浙江湖州市)人,茅坤的孙子。越中人:明代绍兴府,古称越州。而归安属湖州府。此处“越中”当是指浙江而言。春秋时浙江一带属越国。 [2]垂垂下雨,霏霏湿幔:垂垂,形容下垂,下降。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康与之重九词”:“重阳日,四面雨垂垂。”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诗:“秋来只怕雨垂垂。”霏霏,形容雨雪之密。《诗·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盖:古代指车盖,掩覆在车上的帷幔,与伞相类。亦指伞,今尚有称伞为雨盖者。 [4]潭不能主:“主”,于文义不通,疑是“往”字之误省边旁。

赏析:

故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城内,可游览的名胜景观不少,而谭元春却独钟爱乌龙潭。究其原因,一是乌龙潭位于城内,不像游燕子矶、莫愁湖那样须费跋涉攀援之苦;二是乌龙潭幽僻而人迹罕至,又不像秦淮河附近那样烦嚣杂乱(见谭元春《初游乌龙潭记》)。因此,近而幽静的乌龙潭,对一心追求“荒寒独处,稀闻渺见”(《渚宫草序》)的谭元春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万历四十七年(1619)秋,谭氏居南京期间,曾与友人三游乌龙潭,并写下了《初游乌龙潭记》《再游乌龙潭记》《三游乌龙潭记》三篇文章。三篇游记前后相贯,都以“筏游”为中心:《初游》记述对乌龙潭的简略印象,末尾叙见邻家之舟往来秋波上,而触发了以筏游潭的兴致;《再游》记乘筏出游,途中遇雷雨而领略到乌龙潭附近的壮美奇观;《三游》记在晴和的天气中乘筏游潭,潭上一天之中日景、晚霞、月色的诸多变化。三篇之中,又以这篇《再游》最为奇警动人。

本文先以一段议论发端,这段议论紧扣“游潭”与“七夕”而发,可称之为全文的引子。作者先连用六个“宜”字,引出世人对游潭和度七夕的通行规范和一般要求。讲究不同环境、时令中人们生活方式的“相称”“相宜”,似乎滥觞于题名李义山的《杂纂》,而到明中叶后的一班文人雅士,则表现出事事时时留意、大力总结推广的热情(可参看袁宏道《瓶史》《觞政》,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等)。在初创者那里,这种规范渗透着个人的性情趣味,尚令人感到新鲜有趣;但相沿成习,追随者日众,通行的规范又使人感到腻味和拘束。看重个人性灵而不屑于被格套所拘的谭元春,当然对日益僵死的一般规范很不满意,因而在“六宜”之后,他便以一“然”字陡转,表示自己不肯屈从、拘泥于世俗规范的傲然态度,向读者暗示他的七夕游定然是一种非常之举,窥见到的定然是一种非常之美。

以下自“茅子越中人”至“不亦异乎”,是本篇游记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以他特有的幽丽奇峭之笔,描绘出大雷雨中乌龙潭上的壮美奇观。若与前人的山水游记相比,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一是将对外界景物的描写与对游览者的动作、心情的记叙结合起来,两者穿插映带,相互渗透。如文中写风雨初作时,先以一句“霏霏湿幔”写细雨霏霏景象,又以一句众人“犹无上岸意”写众人的游兴正浓;写到继而风雨大作,“雨注下”,“潭不能主”,又加一句“姬惶恐求上,罗袜无所惜”,写出此时游者的恐慌心情。写到雷声之烈,又借“姬人皆掩耳欲匿至深处”的畏惧动作映衬之。在写出闪电造成的奇幻景象后,又写出作者此时内心对正处于“潭龙窟宅之内”的猜疑、恐怖。外面风雨雷电齐作,“风物倏忽”,而轩内“客之有致者反以为极畅,乃张灯行酒”。在文中,写景与写人始终没有分离脱节。如果,文中对外界景物的描写是状其“奇”的话,那么,对人的行动、心情的记述则增其“险”,而且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是在对景物的具体描写上,作者善于从视觉、听觉、触觉、幻觉等多种感受的角度写出急骤变化的各种景象,如写大雨如注,“湿透衣表”,是从触觉写;写雷声,从听觉角度写;写闪电,从视觉角度写;写雨点飞来,“声落水上”,则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最为奇特的是,本文中出现了不少含有幻觉的描写,如写雨的“飞自林端,盘旋不去”,“不尽入潭,而如与潭击”,写闪电的“光煜煜入水中,深入丈尺,而吸其波光以上于雨”。文中描述的这类景象显然不只是客观的物理现象,而是作者的意中之象,含有作者处在猜疑、惊奇、恐惧中的幻觉成分。幻觉的加入使文中的景象格外幽奇,再配之以“潭龙窟宅之内,危疑未释”和“苍茫历乱,已尽为潭所有,亦或即为潭所生”的内心独白,越发使这次乌龙潭之游显得幽幻险怪。而作者在震惊之余,对乌龙潭上的飘风急雨、惊雷疾电独能尽情欣赏,获得巨大的审美享受。看来,他是故意要显扬自己游乌龙潭的“不澄、不静、不稳、不朗、不幽适”,来对抗世俗的审美规范的。

0 阅读:12

探索者Ylr

简介:一位有30多年教育工作经历的高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