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国际空间站,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科幻大片里那些闪闪发光的高科技场景,仿佛那里是宇宙中的豪华酒店。
但事实可能会令你大跌眼镜。
2017年,一位美国宇航员直言不讳地表示,“国际空间站又脏又臭,简直像个垃圾场。”
这话乍一听有些刺耳,但真实的空间站环境或许比你想象的还要糟糕。
国际空间站建于1998年,是由美国和俄罗斯牵头,14个国家合作完成的科研平台。
在那个时代,它代表了人类科技与合作的巅峰。但辉煌背后,危机早已悄然酝酿。国际空间站的设计寿命为15年,到2018年就该“退休”了。
如今它已经服役了26年,超期运作11年。
它像一个疲惫不堪的老人,设备老化,隐患频出,漏气、故障、污染样样不缺,但各国又无力快速建造替代方案,只能让它勉强继续服役。
首先是环境问题,异味已经成为国际空间站的“标志性特色”。
进入空间站的第一感受,不是科技感的震撼,而是一股刺鼻的混合气味扑面而来。这股气味的来源复杂至极:汗水、体臭、垃圾、杀虫剂,甚至是排泄物的残留气息。
宇航员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味道无法消散,因为在失重的太空环境里,空气无法像地球上那样自然流通。
再加上国际空间站的空气净化系统早已不堪重负,异味过滤效果有限,只能保证宇航员不被有害气体毒害,但难闻的气味仍然在狭小的舱内弥漫,挥之不去。
宇航员的排泄物也是一大难题。
在太空中,传统的冲水马桶显然无法使用,国际空间站采用的是抽气式马桶,将排泄物收集在密封袋中。
这种系统运行多年,时常会出现故障。有时马桶抽力不足,气味泄露到空气中,严重时甚至发生粪便“满舱漂浮”的场面,这种场景简直可以用“灾难”来形容。
而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任何一点异味都会迅速扩散,弥漫整个舱内,令宇航员苦不堪言。
空间站的环境脏乱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微重力环境下,尘埃不会自然落地,而是四处漂浮。宇航员身上脱落的皮屑、头发,以及设备运行产生的灰尘,都悬浮在空气中,看似无害,但这些漂浮物很容易进入空气循环系统,甚至堵塞精密设备。
此外,宇航员的健身活动也为“脏乱”增添了一笔:他们每天需要锻炼身体以抵抗失重环境对肌肉和骨骼的影响,但汗水会被衣服吸附,时间一长,这些衣物散发出浓烈的异味。
在空间狭小、物资有限的条件下,无法频繁清洗衣物,宇航员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穿下去。
时间的积累也使国际空间站的设备进入了“故障高发期”。
近些年,国际空间站上事故频频发生,尤其是“漏气”问题最为严重。
早在2019年,国际空间站每天的空气泄漏量就已经超过1公斤以上。2024年,俄罗斯舱段又发生了新的漏气事件。
国际空间站结构庞大,找到漏气点极为困难,每次维修都像是大海捞针。一旦漏气量超出生命支持系统的负荷,宇航员就必须弃站逃生,将整个空间站抛弃在外太空。
除此之外,还有冷却液泄漏、冒烟、设备断电等各种故障接踵而至。宇航员的日常工作,不是专心科研,而是变成了“太空维修工”,忙着修补各种问题。
与国际空间站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天宫空间站。
美国在《沃尔夫条约》的限制下,曾断言中国无法在航天领域有所作为,结果中国在2021年成功建成了天宫空间站,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与国际空间站不同,天宫空间站设计更现代化、更人性化。它拥有先进的空气净化系统,可以有效过滤异味,确保舱内空气清新;它的空间布局更合理,干净整洁,没有凌乱的设备和线路。
此外,天宫空间站在建造时采用了先进材料和抗菌涂层,减少了微生物滋生的可能,使环境更健康、更宜居。
如今的国际空间站,像一位负重前行的老人,不得不面对随时崩塌的风险,而天宫空间站则像一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代表着未来航天科技的希望。
这也让人们看到:只有掌握核心科技,才能拥有太空的主动权。
国际空间站的退役时间已经推迟到2031年,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它能否支撑到那个时候仍是未知数。而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则处于最佳状态,已向全球开放合作,为人类太空探索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
国际空间站的现状让人唏嘘,但它曾经的辉煌不可否认。它是人类在太空建立的第一个“家”,承载了无数科学家的智慧和努力。
只是,时代在进步,旧有的技术终将被更先进的方案取代。未来属于谁?答案或许已经呼之欲出。
反正这个国际空间站也用不了多久了!而且我们中国人去不了,管它那么多干嘛?[抠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