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
[1]王勇.心手相连共抗艾滋[J].文艺研究,2025,(01):180.
[2]滕舒琪.加强防艾宣传合力共抗艾滋[N].玉溪日报,2024-12-02(003).
[3]尚志文.主动检测可防可治终结艾滋[N].沈阳日报,2024-11-30(004).
25岁的刘婷刚从大学毕业就在深圳找到了工作,对未来满怀信心的她立即就在公司旁租到了一套房子。因为刚毕业没什么存款,刘婷准备到网上找室友合租。消息发布不久,就有人找到了刘婷。

见面之前刘婷还很忐忑,性格内向的她担心和室友相处不来,好在找她合租的李双热情爽朗,两人很快就讲租金以及其他合租事务敲定下来。合租之后两人相处非常融洽,经常周末一起约着逛街看电影,还在出租房里一起做饭。
然而刘婷渐渐就发现了不对劲,李双一到晚上就出门,第二天凌晨才满身酒气地回家,刘婷问了几次,她也只是说出去玩,再没多说。忙于工作的刘婷便也不好多问,忙于工作的她渐渐将这件事抛在了脑后。
直到2018年7月16日,刘婷在早上醒来时,感到一股莫名的疲惫感涌上心头。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眼底的黑眼圈显得异常深重,整个人看起来苍白无力。她勉强起床,走向厨房准备做早饭,但每走一步,双腿的沉重感就愈发明显。她觉得自己好像背负着什么沉重的东西,步伐也变得迟缓。厨房里的灯光有些刺眼,头部的轻微胀痛让她皱起了眉头。尽管如此,她依然不以为意,以为是熬夜工作造成的疲劳。便没有在意。

几天后,刘婷发现自己在夜晚常常感到发热,尤其是在睡觉时,从背后开始涌上的热感让她整夜难以安睡。她发现自己不断出汗,甚至枕头也湿透了,身体就像是被一团炎热的气息包围。每次翻身都感觉不适,第二天,喉咙的干痒感愈发明显,吞咽时总是有些疼痛,最让她不安的是,脖部和腋下的淋巴结逐渐肿胀,按下去时隐隐作痛,原本以为是普通的感冒或是上呼吸道感染,但随着症状的持续,她的担忧也渐渐加重。
大约两周后,刘婷的症状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加严重。她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消瘦,体重秤上的数字一周比一周低,尽管她并没有刻意节食。每天按时吃饭,胃口也依旧,然而体重却持续下降。
直到8月17日,那天晚上,刘婷在洗澡时突然注意到,自己皮肤上出现了一些不明的红斑,特别是手臂和腿部,生出了紫色的疙瘩,犹如蓝莓一般,甚至有些破溃出血。她按压时感到微微的疼痛。她准备试着弯曲关节,再查看一下伤口,发现自己的膝盖和肩膀竟然有些僵硬,走路时总是感觉关节不灵活,仿佛生锈的齿轮无法耦合。已经不再是普通的生病那么简单。她迅速拨通了医生的电话,预约了医院检查。

到医院,医生查看了刘婷的患处之后,便开始询问刘婷有没有结婚,有没有男朋友,最近一次性生活在什么时候。刘婷脸顿时羞的通红,她心想,只是看个皮肤病,怎么还要问这么私密的问题。扭扭捏捏地说道:“没,没有…”医生也没再追问,只是开了“输血前四项”,让刘婷去化验科抽血。
刘婷看到检查项目上写着:“艾滋、梅毒、丙肝、乙肝”,当时就愣在了原地,他万万没想到医生竟然会开这些传染病的检查,她想着可能是医生误诊,便也没有多问,内心忐忑不安地去抽了血。
检查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4.1×10⁹/L,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至276 cells/μL,血红蛋白轻度下降为104 g/L。HIV初筛(ELISA)结果呈阳性,进一步确证试验(Western blot)亦为阳性。结合症状及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初期,伴念珠菌感染”。

医生将检查结果推到刘婷面前,语重心长地说道:“检查结果明确显示你可能感染了艾滋病,你必须如实回答我们的问题,这样才能明确感染时间,采取有效的阻断措施。”面对医生的质疑,内心本就不安的刘婷此时更加窘迫,她知道艾滋病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就是高危性行为感染。她带着哭腔说道:“如果我真的胡乱与他人发生关系是我活该,但是我连男朋友都没谈过,怎么会有性生活呢!”医生看出刘婷并不是说谎,便耐心地问道:“那你最近是否接触过可能感染的人,血液传播也是非常重要的传播途径。”
刘婷此时大脑一片空白,冷静下来想了片刻,还是摇摇头道:“我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从公司到家里,基本不怎么和别人接触…”,刚说到这里,刘婷突然想到自己的舍友经常早出晚归,是不是由她传染给自己的呢。刘婷将自己的想法告知医生,又将它们之间的相处细节悉数告知了医生。
刘婷转念一想,说道:“可是我们现在基本都是各自生活,最多见面打个招呼,连饭都不在一起吃了,怎么就会感染呢?”诊室再次陷入沉默。医生又将她们之间的相处过程在脑中过了一遍,就在电光火石间,医生发现了一个非常微小的细节,医生将她的发现告诉了刘婷,发现和她发病的时间正好吻合。知道真相的医生叹了口气说道:“虽然性行为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但是这个行为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却比直接与艾滋病患者进行性接触传播得要快啊!”

刘婷从未想过,自己会在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意举动中感染艾滋病。那天晚上,她的室友李双在厨房切菜时不小心割破了手指,伤口较深,鲜血直流。她当时正站在一旁,没有多想,立刻上前用纸巾替她按压止血,还帮她用清水冲洗、消毒,全程未戴手套,也没有做好任何防护措施。她只想着“赶紧帮她止住血”,并未意识到这个过程中存在任何危险。然而,这个善意的举动,正是她忽略了三个关键风险细节,最终导致感染。
第一,忽视了手部皮肤微损与开放伤口接触的传播风险。刘婷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指节处其实早已有轻微破皮,是前几天搬重物时被划破的。她在为李双处理伤口时,直接用裸手按压、清理,造成自己破损的皮肤直接暴露在对方新鲜血液中。HIV的传播虽然不是“轻易可传”,但在高病毒载量的血液与破损皮肤直接接触的场景下,感染风险显著增加。这正是刘婷所忽略的第一个“漏洞”。
第二,未进行任何自我保护和隔离措施,错误低估传播条件。在紧急状况下,刘婷没有佩戴手套、无使用任何屏障防护,仅用一块纸巾与清水处理伤口。她认为只是“碰一下血”,并不会造成什么问题。事实上,许多艾滋病感染病例中,医护人员也因为裸手处理伤口而暴露风险。她错误地以为,HIV只有在输血或性传播中才会传染,对“破损皮肤接触血液”的传播机制认知严重不足。这种“低风险事件”的错误认知,成为她第二个被忽视的传染窗口。

第三,忽略了对方感染状态的不确定性,过度依赖对他人健康的信任。李双从未主动提及过自身感染史,刘婷也从未怀疑过她的健康状况。事实上,李双曾因多年前一次输血感染HIV,虽处于稳定治疗期,但仍具一定传染性。她以为自己“看起来健康”,而刘婷也未对其健康状况进行任何询问或防范。这种对他人健康状况的盲目信任,让刘婷放弃了应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不确定的医疗行为中,没有防护的“好心”,可能会换来终身的代价。
总结而言,刘婷的感染并非偶然,而是多个认知盲区叠加造成的悲剧。在非专业场景中处理伤口,看似再普通不过,却隐藏着血液传播疾病的真实风险。她忽略了伤口之间的开放性、没有防护的近距离接触、以及对感染者状况的不了解,从而在“善意”与“风险”之间失去了保护自己的边界。HIV并不会因为你是“出于好心”就放过你,科学防护意识的缺失,才是真正打开病毒大门的钥匙。
(《18年,女子感染艾滋的亲身经历,为众人敲响了警钟》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第三
艾滋病必须标记公开,不然永远消灭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