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
1.于洋,魏金枫,邓世杰,等.维生素种类及其降尿酸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24,21
2.张臣宇,赵梦男,胥昕怡,等.全国146家医院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临床药物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药业,2024,33(09):25-31.
3.苏伶伶,郑梅琴,许瑞,等.不同降尿酸方案治疗吡嗪酰胺所致高尿酸血症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34):101-104.
1920年寒冬,路志正出生于河北藁城一个贫寒农家。父亲略通医术,伯父路益修则是名震一方的中医大家。13岁那年,路志正因家境窘迫被迫辍学,却在伯父创办的河北中医专科学校找到了人生新方向。每天天未亮,他便捧着《黄帝内经》在油灯下苦读,手指冻得通红也不肯停歇。有一次,路志正目睹伯父用针灸救活一位因高热惊厥休克的孩童,银针起落的瞬间,他心中也燃起了一团火:“中医不仅能救命,还能点亮人间希望!”

1939年,路志正以优异成绩毕业,悬壶乡里。彼时战火纷飞,他背着药箱走遍冀中平原,用草药救治疟疾、伤寒患者。有一次,路志正用“白虎汤”治愈一位高热昏迷的游击队员,对方痊愈后感慨:“路大夫的草药,比子弹还管用!”这段经历让他感慨道:“中医的根在民间,药方要接地气,更要懂人心。”
新中国成立后,路志正被调入卫生部中医司,成为了中医政策制定的参与者。他白天处理公文,夜晚仍然坚持研读医案,甚至在出差途中为列车员把脉开方。1973年,53岁的路志正做出惊人之举——放弃仕途,回归广安门医院当一名普通医生。同事不解,他却笑道:“官衔会褪色,但患者的笑容永远鲜亮。”
在广安门医院中,路志正开创性地提出“调理脾胃治胸痹”理论。有一位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硝酸甘油无效,他开出“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重用黄芪、白术健脾胃。三周后,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锐减。有西医质疑:“治心脏病怎能从脾胃入手?”路志正却淡然回应道:“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源清则流自畅。”这一理论后来被纳入国家973计划,成为中医治疗代谢性疾病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路志正发现门诊痛风患者激增,西医多以秋水仙碱镇痛,却治标不治本。于是,路志正翻遍古籍,从元代朱丹溪的《格致余论》中找到灵感:“痛风者,血受热而沸腾,污浊凝涩。”但他也进一步提出,现代人饮食肥甘、脾胃受损才是病根,“湿浊内蕴,如油入面,缠绵难祛”。
2005年,有一位痛风石溃烂的渔民前来求诊,足趾流脓,西医建议截肢。路志正以内服“防己黄芪汤”健脾化湿,外敷独创的“马鞭草洗剂”清热解毒。他亲自为患者熏洗患处,药汁顺着溃烂处渗入,患者疼得冷汗直流。路志正握着他的手说:“忍过这阵痛,就能保住你的船桨!”三个月后,溃烂愈合,患者跪地泣谢:“您不仅救了脚,更救了我全家生计!”
从这不断地临床研究中,路志正总结出“内外合治四法”:健脾化湿治本、活血通络止痛、补肾强筋固本、药浴熏洗祛邪。其中,“马鞭草-威灵仙”外洗方通过扩张毛细血管,促进尿酸盐结晶排出,临床显效率高达78%。

面对高尿酸血症常与肥胖、糖尿病等并发的难题,路志正提出“代谢综合征脾胃论”。2009年,他接诊了一位47岁企业家,体重89公斤,集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于一身。路志正开出“五爪龙-土茯苓”方剂,辅以“痹消散”足浴。
患者却质疑道:“这几味平淡中药,能敌我一身顽疾?”路志正笑了笑说道:“治国如烹小鲜,治病亦需小火慢炖。”半年后,患者体重减至78公斤,血尿酸从610μmol/L降至460μmol/L,感叹不已:“路老的方子,比我的商业计划书还精准!”
后来,路志正主导的“化浊祛湿通心方”研究纳入国家973计划,证实中药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低尿酸合成酶活性,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华中医药杂志》。看完后,美国风湿病学会专家惊叹道:“中医不仅治关节,更重塑了整个代谢网络!”

2025年,105岁的路志正仍坚持每周出诊。有一次,一位痛风患者复诊时送上名贵补品,他婉拒道:“养生不在贵,而在适。你看我这把老骨头,每日不过三片醋泡姜。”说罢从抽屉里取出密封罐——那是他坚持了六十年的习惯,生姜切片用陈醋浸泡,早餐佐粥食用。学生问路志正缘由,他眨眨眼说道:“姜能温脾胃,醋可柔药性,这叫刚柔相济!”
现如今的路志正,不只是中医学界公认的泰斗,更是无数中医人心中的一面旗帜。他用一生告诉后辈:中医不是挂在墙上的锦旗,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生活里的一盏灯,一剂药,一句细语的关怀。路志正行医八十余年,把银针扎进百姓的疼痛里,也把方寸医案写进时代的病灶中。
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路志正最常接触的病之一就是痛风。他见过太多人从疼得翻滚到无法下床,也见过太多病人,把一场痛风,当成“多吃几颗止痛药”的小事来对待。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记者带着些调侃问他:“路老,听说您连105岁的脚还走得快过年轻人,有没有什么秘诀?痛风这种老毛病,您到底是怎么治得服服帖帖的?”

路志正笑了笑,语气不急不缓地说道:“很多人以为痛风只是关节的事,其实,它是身体对你长年累月放纵饮食、作息紊乱的一种反抗。治它,不能只盯着疼的地方,更要调理身体的底层——脾胃、湿气、气血。我治痛风,从不一味用泻药止痛,而是教病人从生活细节里‘慢慢把病赶走’。要我来说,只要在生活中常做这三件小事,我保管你的尿酸值从此平平稳稳,痛风远离你...”
很多人谈“高尿酸血症”色变,一旦体检报告上出现红字,便一头扎进“低嘌呤饮食”和“痛风食物黑名单”的世界。然而,在中医看来,尿酸的升高,不仅仅是吃了什么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身体本身的“代谢系统”出了问题。而这个系统的关键,就在于——脾胃、气血、湿浊的平衡。
第一,三餐要吃热饭,胃暖则湿不生。
很多人图省事,早餐一杯冷牛奶,中午一份凉拌菜,晚上再来点水果沙拉,久而久之,胃口越来越差,饭后胀气、便溏频现。这在中医看来,是脾胃阳气受损的表现。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主要负责把食物转化成气血津液,是身体能量的来源。而脾胃最怕的就是“寒”。一旦受寒,就像炉火被浇了冷水,运化失常,湿气、痰浊就容易在体内积聚,导致代谢缓慢,尿酸自然排不出去。

吃热饭,喝热粥,看似简单,实则是在护住脾阳,帮身体“点炉子、烧锅炉”,让气血运行顺畅,代谢过程稳定。而且热食更利于消化,避免宿食积滞,引发代谢废物在体内沉积。特别是对那些本身脾胃虚寒、常年腹泻、消化不良的人群,吃热饭不仅能减少尿酸,还能提升整体体质。
第二,晚上泡脚十分钟,活血化浊。
“人老脚先老,寒从脚下起”,这句老话并非迷信。脚,是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最慢的地方,也是湿气、寒气最容易聚集之处。中医讲“肾出于涌泉”,而涌泉穴就在脚底,泡脚不仅是保暖,更是通经络、助代谢的一种方法。
痛风其实就是“湿热夹杂、浊毒壅滞”,导致的气血运行不畅,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泡脚时水温刺激足部毛细血管扩张,有助于血液循环加快,促进体内湿浊之气随汗液、尿液排出。而如果在泡脚水中加入一些具有祛湿、通络功效的中药,如艾叶、花椒、威灵仙等,其辅助作用更佳。现代研究也证实,泡脚能激活自主神经系统,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有助于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而良好的睡眠本身也会促进肾脏功能,有利于尿酸的代谢与排泄。

第三,早上喝杯温茶,唤醒脾阳。
“阳气者,生命之根。” 中医认为,一天之中,清晨是阳气刚刚升起的时候。这个时候,若能借一杯温热之饮,引阳气上行,就如晨光破晓,带动身体从休息状态进入运转模式。温茶不等于烫茶,更不建议空腹喝浓茶。所谓“温茶”,指的是温度适中、性味平和的茶水,比如淡淡的陈皮水、茯苓水、山楂水,或者是少量温热的绿茶。它们既可以生津利湿、促进排尿,又不会刺激肠胃,尤其适合晨起后脾胃尚未完全苏醒的时段饮用。
此外,早晨喝温茶还有助于稀释体内血液,避免清晨血液黏稠度升高,有利于代谢产物的稀释与排出。尿酸作为一种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其排泄量与血液循环状态密切相关,温茶的“润化”作用正是一个温和的助力。
(注:《回顾: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分享三个降尿酸小妙招,建议学习一下》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