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国家级妇科名中医贺丰杰,分享3个调理月经方法,了解一下

柚子来看趣事 2025-03-27 14:52:45

资料来源:

[1]张君蕾,刘文君,邢晓苑,等.贺丰杰对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的治疗思路与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24,51(11):22-25

[2]刘小利,贺丰杰.贺丰杰教授应用滋阴法治疗月经过少经验[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01):19-23

[3]王海静,贺丰杰,朱虹丽,等.贺丰杰教授顺期而治谈“调经重在滋阴”[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20):116-119+127.

1960年代,少年贺丰杰在陕西渭南的田间地头初识中医。彼时乡村缺医少药,他目睹邻家妇人因产后崩漏无钱医治而离世,暗自发愿:“若能为女子解病痛,此生足矣。”1970年,贺丰杰考入陕西中医学院(现陕西中医药大学),在图书馆泛黄的《傅青主女科》书页间写下批注:“女子以血为本,调经如治水,疏堵皆需巧思。”

在一次见习时,贺丰杰跟随老师用“四物汤”加减治愈闭经患者,患者康复后送来一篮鸡蛋,他婉拒道:“医者本分,何须言谢?”这幕场景,也成为了贺丰杰毕生践行的医德信条。

1982年,贺丰杰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却主动申请到基层医院锻炼。在咸阳乡镇卫生院任职时,他常背着药箱翻山越岭,用针灸为痛经少女止痛,以艾灸为产后体虚的农妇温补。在一次暴雨夜,贺丰杰徒步五公里救治一位崩漏昏迷的产妇,以“固冲汤”化险为夷,村民称他为“活菩萨”。这段经历也让贺丰杰深刻领悟到:“中医的根在民间,方剂要如黄土般质朴,疗效要似秦腔般铿锵!”

1990年代,贺丰杰发现月经病患者常伴随情绪郁结,在研究后,他提出了“妇科病治肾为本,肝脾为要”的理论。贺丰杰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肝主疏泄,脾统气血,三脏失衡则月事紊乱。他形象比喻道:“肾如水源,肝如沟渠,脾如堤坝,治月经不调需浚源、疏渠、固堤并举。”

在2005年,贺丰杰接诊了一位连续流产6次的32岁患者郭某。患者腰酸怕冷,乳房胀痛,舌淡齿痕,脉沉细弦。学生初判肾虚,拟用归肾丸。贺丰杰却从患者躲闪的眼神中发现端倪,经耐心询问,得知其长期家庭矛盾致肝气郁结。

于是,贺丰杰开始调整方案,以补肾固冲丸为基,加柴胡30克、白芍30克疏肝,党参15克健脾,三周后患者诸症皆消,次年顺利产子。此案例被写入《妇科疑难病诊疗精要》,成为“三脏同调”理论的实践典范。

同时,贺丰杰还结合西北干燥的气候,创新性提出了“全阴后阳”调经法。认为西北女子多阴液不足,即便经前期亦需“阴中求阳”。他曾治疗过一位22岁月经推后患者,前半周期用左归丸加黄精、紫河车滋阴,后半周期在右归丸中保留滋阴药,仅调理两周即恢复规律周期。贺丰杰常教导学生:“调经如烹小鲜,火候差之毫厘,疗效谬以千里。”

贺丰杰诊室常有哭声与笑声交织。这是因为他独创了“情志疏导四步法”:察言观色引倾诉、共情回应解心结、类比故事启心智、药方配合固疗效。2010年,一位经期延长患者郝某因家庭矛盾郁郁寡欢,贺丰杰通过半小时谈心让其痛哭宣泄,随后开出逍遥散合归肾丸,并嘱:“药能调气血,心结还需自解。”患者复诊时携丈夫致谢,称“贺老一席话,胜过十年药”。

而面对顽固性崩漏,贺丰杰融合中西医智慧,发明“祛膜止崩乳膏”。受现代宫腔镜技术启发,他将鸦胆子、斑蝥等活血化瘀药制成宫腔用药,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有一位病程10年的崩漏患者使用后,经量半月内减少70%。贺丰杰解释此方机理:“如春风化雪,既祛瘀血之冰,又护新生之苗。”该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相关论文被《中华中医药杂志》收录。

“中医不是古董,而是活水。”贺丰杰在陕西中医药大学开创“三维教学法”:经典背诵打根基、病案讨论练思维、跟师临证悟心法。他要求学生背诵《傅青主女科》时需“诵其文、解其意、践其行”,贺丰杰还曾让研究生用三天时间临摹200幅舌象图谱,笑言:“舌诊功夫在毫厘,差一线则谬千里。”

2015年,贺丰杰主导成立了西北妇科疑难病诊疗中心,建立“月经病数据库”,收录5000余例病案。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陕西地区月经不调患者中肝郁脾虚型占比达43%,据此制定地域性诊疗指南。贺丰杰带领团队研发的“调经五联疗法”(中药内服、穴位贴敷、药膳调理、情志疏导、周期监测),使复发率降低38%。

在诊室里,贺丰杰常穿一件洗得发白的唐装,诊桌上永远摆着患者送的布老虎——那是治愈的不孕症患者亲手缝制。他坚持“五元处方”原则:能用便宜药绝不用贵药,曾用三剂共计18元的“四物汤”治愈学生月经量少,贺丰杰笑称:“药如刀兵,贵在精准,不在昂贵。”

如今,尽管已经年近七旬,贺丰杰仍坚持每周出诊,带学生下乡义诊,指导妇科课题研究。无论在诊室还是讲台,他始终精神饱满、思路清晰,许多年轻医生都打趣道:“贺老师比我们还拼。”而也有不少患者和同行不禁好奇:调理月经,到底有没有什么真正有效、又容易坚持的方法?面对这些外界的提问,贺丰杰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医学心得。

在一次西北妇科疾病防治大会上,贺丰杰站在讲台前,微笑着说道:“调经,不是靠一副药那么简单。很多人觉得只要吃中药、按周期调理、少吃生冷就是万无一失,其实不然。这些都没错,但真正管用的,往往是那些最不起眼的生活细节。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三个好习惯,不用花钱,但特别见效,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我保管你从此远离月经紊乱...”

调理月经,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吃药、喝汤、调理体质。但真正要让月经规律、舒适、无异常,光靠药物是不够的。生活中的细节往往才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因素。尤其有三件事,虽然看起来简单,却对月经的影响极大。如果长期忽视,可能会导致月经提前、延后、痛经、量异常,甚至引发更深层的妇科问题。

第一,情绪要稳定。

情绪波动是影响月经最常见、却最容易被忽视的因素之一。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与情绪密切相关。肝气郁结,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影响冲任二脉的通畅,出现月经失调、痛经、乳房胀痛等问题。

尤其是在月经来潮前后的几天内,女性的情绪更加敏感、波动大。如果此时经常发火、压抑、生闷气,很容易造成肝气郁滞,加重月经不适。有研究发现,情绪不稳定的女性,其月经不调发生率明显高于情绪平和者。

保持情绪稳定的方法包括:适当运动、规律作息、倾诉释放压力、避免情绪过激的影视内容等。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多培养一些让自己放松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画画、散步等,减少焦虑和紧张。

第二,睡眠要规律。

良好的睡眠是气血生化的基础。晚上是人体气血恢复、五脏调养的关键时段,尤其是子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肝血归藏、气血调和。如果经常熬夜、作息紊乱,就会直接影响到气血的生成与运行,导致月经推迟、量少、色淡、头晕心悸等表现。

很多女性在月经期间会出现失眠、烦躁、易醒等症状,其实这和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更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如果在经期还频繁熬夜,等于在“雪上加霜”,不仅加重月经不适,还可能引发内分泌失调。建议女性在月经前后保持规律作息,尽量在晚上10点前准备入睡,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时间,避免咖啡因摄入。

第三,补不等于调,避免盲目进补。

很多女性一旦发现自己月经量少、脸色苍白、体虚乏力,就会第一时间想到“补”,比如吃阿胶、喝红枣水、炖乌鸡汤等。但进补并非万能,有些体质的人补得不对,反而可能加重月经失调。比如:经血黏稠、颜色暗红、有血块,这类多数属于气滞或血瘀体质,不适合大量滋补。再比如湿热体质,补得越多,湿气越重,反而可能导致带下增多、痤疮、经期延长等问题。

中医讲“虚不受补”,意思是身体不一定全是虚,有时是“虚中有实”、“虚实夹杂”,如果搞不清楚就一味进补,可能事与愿违。正确的做法是,出现月经问题时,先了解自身体质,有条件的可以请专业医师辨证调理,再根据体质选择适合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即使是平时的食补,也应讲究节制和平衡,不宜“补得太猛”。

(注:《纪实:国家级妇科名中医贺丰杰,分享3个调理月经方法,了解一下》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0 阅读:8
柚子来看趣事

柚子来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