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天然气过冬问题讨论得很热闹,波罗的海的两条管道都不通气了,一下子让大家把目光投向了欧洲即将到来的冬天。欧洲人惨了,这下子冬天难过了。对于这个问题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老百姓冬天要挨冻了,会惨不忍睹;一种观点是根本没那么夸张,欧洲的冬天没那么冷,对老百姓影响没那么大。
说到欧洲的冬天,我们可能立马想到的是俄国的冬天。天寒地冻,拿破仑的法国和二战的德国都因此在俄国的冬天面前折戟沉沙。这要是冬天取暖出了问题,那老百姓还不倒大霉?但是俄国的冬天并不代表欧洲的冬天,人家西欧中欧的冬天没那么夸张。网上很多视频说那里的冬天类似我们江苏浙江一带的冬天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江南一带冬天并不供暖,老百姓也一年年地过来了。所以不供暖也不影响欧洲的老百姓。但这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本来舒舒服服的冬天变得没有那么舒服了,老百姓自然是有怨气的。为了不那么被反感,所以欧洲一定会尽可能保证居民用气的充分。只不过价格贵了一些。
欧洲是一个富裕地区,大部分老百姓多花点钱在天然气上还不至于伤筋动骨。我们要知道欧洲消费的天然气总量中占大头的还是工业和发电用气,老百姓取暖做饭洗澡用气的占比没那么大。所以有人说老百姓要挨冻了,是不对的。要多花钱了是真的,要挨冻并不是真的。天然气价格涨了,影响最大的是工业用气。整个工业的制造成本增加了,产品竞争力下降了。
这样会影响欧洲的进出口贸易,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一向是贸易顺差的德国出现了逆差。这是由欧洲的制造成本上升造成的,欧洲的企业遇到了大麻烦,这会间接影响欧洲的老百姓。所以说老百姓要挨冻是夸张的说法,欧洲制造迎来了冬天倒是现实。除非是欧洲的独有产品没有竞争对手,否则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欧洲缺少燃气影响最大的是工业,而不是老百姓的居家用气。
如果情况继续恶化,经济不景气会影响老百姓的就业和收入。只是不知道这个影响会有多深,会有多长时间。欧洲的冬天确实可能不太好过,但并不是灭顶之灾,欧洲的根底深厚,还不至于被一个冬天顶翻在地。气少了多烧煤,多烧木材,只要先把环境放在一边,欧洲还是能挺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