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還記得〈橄欖樹〉嗎?還記得三毛嗎?
臺灣思想封閉的時代,三毛拒絕學校、流浪天涯、異國戀曲、撒哈拉生活,不可思議的寫出二十幾部文學作品,影響了數不盡渴望自由的臺灣心靈。
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三毛在臺北結束她的生命。她的遺物,都捐贈進入位於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的臺灣文學館。
1900年(日治時期)的台南州廳,現為臺灣文學館
三月廿六日是三毛七十八歲冥誕,臺灣文學館舉辦「流浪的橄欖樹──三毛逝世30週年紀念特展」,延續過去的思念,邀請記得的或不曾認識的讀者,從三毛的手稿和收藏,探訪她自由的心、真摯的筆。
其人:逃離俗世軌道的人
三毛,本名陳懋平,一九四三年出生。長大後嫌姓名筆畫太多,改名陳平。
初中不愛課本、只看課外書,因此休學在家自學。喜歡寫作的她,這時期就有稿件刊在《現代文學》,後來考進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系。
一九六七年,陳平獨闖西班牙,就讀馬德里大學。在這個都市第一次認識荷西(José María Quero y Ruíz)。
一九七一年她回臺灣教書,談了不太順遂的愛情,兩年後又遠走西班牙。時隔六年,再次遇見已成為潛水師的荷西,並同行前往西班牙屬地的撒哈拉。
一九七四年陳平和荷西結婚,十月她將撒哈拉生活寫成〈中國飯店〉,投稿《聯合報》副刊,署名「三毛」,從此成為筆名。
其文:臺灣最奇特的旅行文學
〈中國飯店〉在臺灣刮起「三毛旋風」,那是臺灣人從未見過的散文文體。沙漠人每隔四年才洗一次澡,用水管灌洗身體內部,匪夷所思的人物、故事,浪漫又傳奇,而且採用第一人稱「我」的敘事,再怎麼誇張,看來都是真人真事。
三毛常寫她和荷西的獨特愛情生活,都讓讀者大開眼界。他們買過一輛汽車,䁥稱「白馬」,在作品中有不少戲份。這塊SH-A3480車牌,後來捐贈給了臺灣文學館珍藏,二零一九年設計為創意商品──一把擋住酷暑的洋傘。
一九七六年〈撒哈拉的故事〉結集出版,而後〈稻草人手記〉、〈哭泣的駱駝〉、〈溫柔的夜〉,本本暢銷。至今,三毛或許都是臺灣最暢銷、影響力最大的文學人。
其時代:冒險才能追求到的自由
結婚後第六年,荷西因工作意外離開人世。三毛幾乎崩潰,黯然返回臺灣,繼續書寫、旅行。
一九八一年在《聯合報》支持下旅行中南美洲半年,寫出〈萬水千山走遍〉。臺灣十五年的「三毛旋風」才來到尾聲。
在政治封閉年代,一名女子「流浪」的沙漠奇觀、異國戀情,竟為臺灣打開一扇看世界的窗。雖然三毛偶也遭受「虛構、偽善」的質疑,但她極度堅持自己的每一字句都是事實。其實不論是真確或是想像,因為三毛,那個時代的臺灣才能知道,自由生活,需要冒險來爭取。
一九九零年末,三毛最後作品〈跳一支舞也是很好的〉寫說,「對於這全新的西元1991年,我的心裡充滿著迎接的喜悅」。但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三毛就在醫院自殺,離開她的傳奇世界。
年表紀事
1943
祖籍浙江定海,3月26日出生於重慶,在家中排行老二,有一個姐姐和兩個弟弟。適逢烽火連天的戰亂年代,父親依家譜排行與盼望和平的祈願為她取名「懋平」然而開始學寫字時,三毛因學不會寫「懋」字而自作主張地把它略過,叫自己「陳平」,父親也只好「從善如流」地將弟弟們名字中的「懋」給拿掉了。
1948
隨父母由重慶搬遷南京,與大伯全家人住在一棟地址為「鼓樓頭條巷4號」的西洋式樓房,在那裡讀到了生平第一本書--漫畫《三毛流浪記》。
1949
全家人在歲末寒冬中乘中興輪抵達台灣,居住於臺北朱厝崙。
1953
就讀臺北中正國民小學。幼年時期的三毛即展現對書本的熱愛,嗜讀所有可以到手的書籍;小學五年級在課堂偷看《紅樓夢》,讀到寶玉拜別父親,「頓然領悟,什麼叫做『境界』」,「文學之美」自此成為她終生追求的目標。
1954
考進臺北第一女中。初二那年休學,由父母親自悉心指導,在詩詞古文、英文方面奠定深厚基礎,並先後跟隨顧福生、邵幼軒兩位畫家學習。
1962
經顧福生推薦,在白先勇主編的《現代文學》第15期發表處女作〈惑〉,由此開啟文學創作生涯。
1963
於《皇冠》第19卷第6期發表小說〈月河〉。
1964
獲得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先生特許,進入該校哲學系當選讀生,成績優異。
1967
隻身遠赴西班牙,就讀於馬德里大學文哲學院,與荷西結識。學業結束後轉往德國歌德學院,專攻語文,在九個月取得德文教師資格。其後前往美國,任職於伊利諾大學法學圖書館。
1970
受張其昀先生之邀聘,任教文化大學德文系、哲學系。
1972
德國未婚夫猝逝,哀痛之於再次離台;在西班牙與荷西重逢。
1973
2月決定與荷西結婚,4月收拾好在馬德里的一切,踏上撒哈拉沙漠。
1974
於西屬撒哈拉沙漠當地法院與荷西公證結婚。沙漠中的生活雖然略顯枯燥,卻也自有情趣,再度激發了三毛的寫作才情,第一篇以此為題材的文章〈中國飯店〉於10月6日刊登於《聯合報》副刊,深受當時主編平鑫濤先生賞識,從此作品源源不絕。
1976
出版第一部作品《撒哈啦的故事》。遷往加那利群島的丹娜芙島居住。
1979
9月30日荷西因潛水意外事件喪生,三毛在父母的扶持陪伴下返台。
1981
決定結束流浪異國14年的生活,回到台灣定居。11月接受《聯合報》贊助前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返國後將其遊歷創作集結出版《千山萬水走遍》一書,並進行環島演講。
1982
受聘擔任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副教授,開設「小說創作」、「散文創作」兩門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1984
因健康因素辭卸文化大學教職,以寫作、演講為生活重心。
1989
4月首次返鄉探親祭祖,見到幼時最親愛的倪竹青叔叔;並專程到上海訪「三毛之父」張樂平先生,一償心中多年宿願。
1990
從事電影劇本寫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劇本,亦是最後一部作品——《滾滾紅塵》;該片由嚴浩執導,秦漢、林青霞、張曼玉等人主演,獲得多項金馬獎殊榮。
1991
1月4日淩晨過世。享年48歲。
印象三毛
丁文玲‧〈堅緻如石,柔似細砂友人眼裡的沙漠玫瑰〉:
三毛的人,令她的親朋好友難以言述。有趣的是,他們記得的這位女子都不一樣。甚至天差地別,像一朵沙漠玫瑰。在煙塵飛揚、其所來自與生成的狂風中,她就彷彿手中一把柔軟的細沙,但只要離開沙漠,又是一顆質地強硬的花型石,姿態奇傲。
陳嗣慶(三毛父).〈我家老二──三小姐〉:
三毛一生最奇異的事就是她對金錢的態度,她很苦很窮過,可是絕對沒有數字觀念,也不肯為了金錢而工作。苦的那些年,她真的醬油拌飯,有錢的時候,她拚命買書、旅行。可是說她笨嘛,她又不笨,她每一個口袋裡都有忘掉的錢,偶爾一穿,摸到錢,就匆匆往書店奔去。
謬進蘭(三毛母).〈我有話要說〉:
她不像她爸爸口中說的對於金錢那麼沒有觀念,她問人家稿費多少毫不含糊。可是她又心軟,人家給她一千字兩百台幣她先是生氣拒絕的,過一下想到那家雜誌社是理想青年開的,沒有資金,她又出爾反爾去給人支持。可是有些地方對她很客氣,稿費來了就多,她收到之後,亂塞。
三毛家人.〈「三毛」並不存在〉:
「三毛」是她的光圈,但在我們看來,那些名聲對她而言似乎都無所謂。她的內在一直是陳平,一個誠實做自己、總是帶著點童趣的靈魂。
桂文亞.〈異鄉的賭徒〉:
她說,沙漠裡,物質的需求幾近於零,但仍然有精神生活……。說這些話時,態度是專注嚴肅的,但是,她的笑聲、手勢、連帶彈煙灰的姿態,都十分俏皮、坦然,人事風霜的歷練,似乎使她反璞歸真。
廖偉棠.〈她讓我們想像天涯〉:
是她讓我如此鮮活地懂得了自由的氣息,懂得了天涯海角對於一個寫作者的意義……。想起她,我仍然不忍簡單地視之為一個流行作家,她只是以自身微弱的力量為我們演示了一番有限的自由,起碼告訴紅塵中人也可以這麼猛烈地活、猛烈地死。
張拓蕪.〈恩人.摯友.死黨〉:
三毛的心既細又軟。對朋友,任何朋友,她都是盡其可能的幫助、鼓勵和給予,而且專橫得只准她給予,不准別人付出。真是豈有此理。
紀政.〈擁有三毛‧幻想三毛〉:
看過三毛文章的人一定都知道三毛會講故事,……和她促膝談心的時候,三毛是極純真的,但是有時候又帶幾分神秘性,像是虛幻的人物,讓我看不清楚。說實在的,對三毛,我只能說希望能真的擁有她,虛的去幻想她。
丁松青.〈不歸河〉:
三毛對任何事都如此敏感:人、大自然、和事。很少人有像她如此強烈的感情,像一支火苗旺盛的蠟燭,她很快就把自己燒完了。但卻來不及把光亮和溫暖分散給太多人。在她最喜歡的書的結尾,小王子發現一個可以回他自己世界的方法。……三毛就是那個小王子──或小公主。也許她太美好而不適於住在這個世界。她現在已經回家了,而我想念她。不過我知道,有一天我們會再見面的。
瘂弦.〈百合的傳說──懷念三毛〉:
我想紀念三毛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應該拋開三毛的傳奇,拋開文學以外的因素,客觀、冷靜地面對她的作品,研究她特殊的寫作風格和美學品質,研究她強烈的藝術性和內在生命力,才是瞭解三毛、詮釋三毛最重要的途徑。
心靈夢田
當三毛還是陳平的時候
儘管寫作技巧上有欠成熟,內容也不免過於強調個人化的傷感與片段遐想,但其中所透露的真摯情懷和異質美感,卻具有一種奇特的親和力,讓我們得以一窺這位「文藝少女」的某一剖面。
尋找前世的鄉愁
在撒哈拉的故事裏,三毛把許多悽愴的遭遇寫得生氣勃發、興味盎然,對人充滿好奇、悲憫與同情,在憂愁傷感中,在美麗浪漫之外,自有一種堅韌渾厚的底蘊,那是在粗礪的現實中才得以誕生的沙漠奇葩。
一個男孩子的愛情
他們的婚姻,除了異國色彩,還加入了驚險刺激的佐料,以及各式古靈精怪的生活情趣,猶如折曲顛簸的天路歷程,超越一般「愛情至上」模式,成為「異地浪漫另類幸福生活」文本,至今仍烙印在許多讀者心中,是難以忘懷的篇章。
游於藝
嚴肅的使命感不是三毛的筆耕理想,她對自己的創作有著清醒的認識;正因著這樣的體悟,她把寫作變成一個高明的遊戲,下筆有情有致,清新雋永,讀者讀來亦津津有味,琅琅上口。
文物、手稿展區
三毛擁有的那些看似平凡無奇、實則稀奇古怪的珍寶,猶如時空膠囊般,銘刻著她與不同國度裡的人們接觸、交流的剎那,記錄了一段又一段別具意義的緣分;有了人生悲喜和生活軌跡的加溫,成為作家思想、行為、氣質和談吐的一部分,也因此在她的生命旅程中佔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展區特別展出數十件三毛精心收藏的文物,並為您一一道來,寶貝的故事。
走遍萬山千水
從許多人還不知道什麼是「旅行」的六零年代開始,三毛就用自己的雙腳走出了一幅世界地圖;數十年來,「流浪」已經成為她的標誌,桀傲不群的叛逆性格與浪遊精神更一再吹起令人嚮往的波西米亞旋風。
展區勾繪三毛一生最重要的四段流浪路線圖,搭配旅程中的影像及作家相關文物,在文物靜謐悄然的訴說中,跟隨三毛的足跡把這世界走一遭,我們將更能貼近她所寄寓和追尋的人生理想。
為「不愛」走天涯
苦等不到男友的回應,三毛有些賭氣地,半真半假地辦起出國手續,沒想到竟弄假成真地「如願以償」:西班牙、德國、美國......,她被感情逼著出國,卻也改變了她的一生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