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城市人口增长格局迎来历史性转折。
贵州省会贵阳以19.96万常住人口增量,首次超越深圳(19.94万)、广州(15.1万)、杭州(10.2万)等传统人口吸附强市,暂居全国第一。
这座GDP仅5000多亿、全国排名50开外的内陆城市,竟以不足深圳1/3的人口规模,实现了近乎20万的年度人口增长,增幅高达3.12%。
更值得关注的是,贵阳已连续4年保持超10万的人口净流入,过去五年累计增长61.55万人。
这一数据背后,96%的新增人口来自外地,且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仅13.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展现出强劲的年轻化趋势。
中西部省会正集体改写“孔雀东南飞”的旧剧本——2021年武汉、2022年长沙、2023年合肥相继登顶,2024年贵阳接棒,标志着人口增长重心全面转向内陆。

贵阳的逆袭绝非偶然。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其算力规模已达53.12 EFLOPS,智算占比95.6%,华为、腾讯等巨头相继落户,形成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万辆,磷化工、铝加工等传统产业增速超25%,六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增长18%3。产业升级带来高质量就业岗位,2024年贵阳GDP增长6%,贵安新区增速更达21.1%,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密码二:政策组合拳打破人才壁垒自2021年实施“强省会”战略以来,贵阳推出“零门槛”落户、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政策,尤其对高校毕业生和产业人才倾斜。
政府数据显示,近三年人才总量已达151.5万,人才净流入率连续三年居西部前列。
配套的公共服务升级——地铁网络扩展、教育资源扩容、医疗水平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吸引力。
密码三:对抗成渝“虹吸”的区域博弈身处成渝与珠三角两大经济圈之间,贵阳选择以“强省会”构筑护城河。
通过引进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形成“贵阳—开阳”电池材料产业集群,既留住本省劳动力,又吸引川渝人才回流。
数据显示,贵州省总人口2024年减少5万,但贵阳逆势增长近20万,印证了省会“蓄水池”效应。

贵阳的崛起折射出更深层的区域经济变局。当前全国7个人口增量超10万的城市中,6个为省会,4个位于中西部(贵阳、合肥、长沙、南昌)。
这些省份普遍面临总人口萎缩:江西减少13万、湖南三年减少83万、甘肃等地持续外流,但省会却逆势增长,成为全省唯一的人口“安全岛”。
这种“省会托底”现象的背后,是交通基建与产业转移的双重推动。
市市通高铁缩短了地理距离,贵阳作为西南高铁枢纽,3小时可达成渝、5小时至粤港澳,极大降低了要素流动成本。
同时,东部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贵阳的大数据、合肥的新能源汽车、长沙的工程机械等产业集群,创造了媲美沿海的就业机会。

尽管成绩斐然,贵阳仍需破解多重挑战:
城市扩容压力:规划显示,2035年贵阳目标人口达1000万,但当前城镇化率已超80%,土地资源紧张;公共服务短板:每新增10万人需配套建设1所三甲医院、3所中小学,2024年贵阳教育医疗投入占比GDP仍需提升;产业升级焦虑:大数据产业虽强,但高端人才储备不足,研发投入强度(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此,贵阳正加速布局“产城人”融合——规划建设12个产业功能区和人才小镇,通过“大数据+实体经济”赋能传统产业,目标2025年GDP突破6000亿。
正如《中国城市大变局》所言,中西部强省会的崛起不仅是人口流动的转向,更是陆权经济复兴的标志。

当贵阳用19.96万的人口增量书写新历史,其意义远超数据本身。
这场由强省会引领的“内陆觉醒”,正在重构中国城市竞争版图——不再单纯追逐GDP规模,而是通过精准的产业定位、包容的人才政策、可持续的公共服务,将人口红利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未来十年,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或将催生更多“贵阳样本”,为中国区域均衡发展提供新范式。
数据来源:贵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及公开报道(文中所涉人口数据均为抽样调查推算结果,最终以人口普查为准,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国民经略,如侵联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