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震撼人心,咱们正在开发塔克拉玛干沙漠!并且方兴未艾,如火如荼!
那么,现在工程进展到什么程度呢?
围住沙漠的超级工程已经搞定,现在正在进行分片包围,各自切割,各个击破。把它切割成一小块,然后进行绿化。
并且还有一个新闻,今年,这个大沙漠已经开始发洪水,把公路都淹灭了。沙漠中发洪水,这是天方夜谭吗?不?这不是天方夜谭,这是客观发生的事实。
什么概念?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个什么概念?它的面积有多大?13个以色列呀,它的面积是13个以色列。江苏,浙江,福建可利用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呢?刚好等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如果这个沙漠开发出来,那可以养活多少人?
还有两件事儿,第一,新疆的棉花产量是咱们整个国家产量的91%。第二个数字,北大荒当年是一片荒漠。在上个世纪50年代左右,咱们开发北大荒,将北大荒改变成良田,成为东北粮仓,养活了多少人?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中国人太伟大。
2009年,朋友开车去西部,经过毛乌素沙漠,路两边都是荒凉的沙丘。前两年,他又去了一次,竟然布满斑斑点点的绿色,没发现一整块沙地。开始以为走错了路,一查地图,还是原来的老路。真是肉眼可见的改天换地啊,厉害了我的国!
从赛里斯到fuscus,再到东大,还原了中国由强到弱再到强的逻辑。
中国古代最强大的时候,给西方人印象最深刻的时候,那当然是西汉王朝。想当年,汉武帝将匈奴赶到了西方,赶去了欧洲。没有想到的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破败不堪的匈奴,居然征服了西方。当时的逻辑是这样的,汉朝的手下败将到了西方,到了欧洲,却能够雄霸西方,雄霸欧洲,打败欧洲无敌手,那么,就证明了汉武帝、汉朝的强大无比。这是第一。第二,汉朝的丝绸之路,也就是汉武帝打造的丝绸之路,通过张骞打造的丝绸之路,这些丝绸传到欧洲以后,让欧洲惊为天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那就是古罗马,古罗马横扫欧洲,但是却到不了亚洲,更到不了中国,所以他们只能想象中国,想象强大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他们给中国取了一个名字叫塞利斯,“赛里斯”就是丝之国的意思。在欧洲人心目中,能造出丝绸这样的物品的赛里斯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们的书中描述赛里斯人:身高20英尺,声音洪亮,皮肤白皙,寿命能达到200岁。
这是他们想象出来的中国人,跟今天咱们有些人跪舔西方一样。把对方想象成天神一般。不管怎么样,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高贵的。当然,必须是高贵的。逻辑很简单,中国打败了匈奴,匈奴打败了罗马、打败了欧洲、打败了西方,那当然中国就是老大了。这种观念持续了上千年,尤其是马可波罗到了中国之后,他写的《马可波罗游记》,把中国推上了顶峰,中国那就是非常富裕强大的国家,每个人吃的是油,穿的是绸,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妥妥的富豪土豪。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富不过三代。
1588年,也就是中国的明朝时期,西班牙传教士阿科斯塔写了一本书,名为《论印第安人的救赎》。这是一本在后世臭名昭著的书,因为它第一次对全世界的人按肤色和种族进行了分类,即人类等级论。他把人类分成五等,第一等是欧洲的白人,第二等是中国的白人,第三等是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第四等是美洲的印第安人,第五等则是非洲黑人。阿科斯塔认为,第四等和第五等“几乎不能算是人类。”只有白人才是最高贵的,而这个白人中也包括中国人。
进入十八世纪后,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而中国还是农业,农耕文化。此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来到了中国,百闻不如一见,他们发现,当时的中国并不如传说中的那么美好。如英国的马戛尔尼,他在乾隆年间出访中国,他对中国的评价是“遍地都是惊人的贫穷。”
真正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出现了。1735年,18世纪初,瑞典的一个植物学家,他在自己的书中提到中国人时,首次使用了fuscus一词。这是一个拉丁文词语,意为暗褐色。据说他也没到过中国,他只是看到一些媒体上对中国的宣传。不对,他这个提法并不是从生物学角度上说的,而是从政治的角度,因为他对这种颜色的解释就是病态、低俗。但其他的欧洲人在翻译时还是小心翼翼地把它翻译成“微黄色”。直到25年后的1758年,林奈才看到了自己著作的中文译本。他对“微黄色”这个翻译表示了不满,并亲自动手改成了“黄色”,对中国充满着《傲慢与偏见》。
时光飞逝,形势发展。20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中国也强起来了,网络名词东大呼之欲出,短短的两个字——东大,表达了多少的含义?多大的内涵?多么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