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呼啸,浪涛翻滚。在广州市南沙区虎门水道与伶仃洋的交汇处,有一座名叫舢舨洲的孤岛。岛上矗立着一座白色的灯塔,百年风霜未曾倒下。而在这座灯塔旁,有一个人影日复一日地忙碌着。他就是黄灿明,一个在孤岛上守护灯塔25年的普通人。
1999年,35岁的黄灿明来到舢舨洲。初到岛上,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这座仅有2500平方米的小岛四面环水,地势险峻。岛上没有淡水,没有电,喝的是蓄水池里存储的雨水,照明靠的是油灯。30多米高的灯塔孤零零地矗立着,长满杂草的岛上蚊虫肆虐、蛇鼠共存。
“这哪是人待的地方啊!”黄灿明心里嘀咕着。可是,当他想起自己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航标工时,心里那点退缩的念头瞬间消失了。”守灯塔,总要有人做的。”他暗暗下定决心。
此后,黄灿明开始了他的孤岛生活。每天凌晨3点,他准时起床检查灯塔上的主辅灯;清晨7点,他一个人迎着朝霞升起国旗;上午9点,他拉上灯帷,擦拭灯笼玻璃、灯头……
日子一天天过去,黄灿明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可是有一天晚上,他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恐慌。四周漆黑一片,只有灯塔发出的光芒在黑暗中闪烁。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是这座孤岛上唯一的人。
“我是不是疯了?”黄灿明喃喃自语。就在这时,他看到远处海面上一艘船缓缓驶过。船上的灯光在黑暗中格外明亮。黄灿明恍然大悟:“对啊,我守护的不只是这座灯塔,还有那些远方的船只和船员们啊!”
从那以后,每当黄灿明感到孤独时,他就会想起那些依靠灯塔指引航行的船只。这个想法让他找到了坚守的意义。
2011年,台风“海马”来袭。12级大风夹杂着暴雨,连续9个小时肆虐舢舨洲。黄灿明守在灯塔下,心急如焚。突然,一声巨响传来,避雷针被刮断了!
“糟了,灯塔随时可能被雷击!”黄灿明心里一惊。他知道,如果灯塔被毁,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会危及附近船只的安全。
顾不上多想,黄灿明冒着8级大风,蹒跚着爬上灯塔顶部。狂风几乎要把他吹下去,雨水模糊了视线。他咬紧牙关,用颤抖的手修复避雷针。两个小时后,避雷系统终于恢复正常。
黄灿明长舒一口气,瘫坐在地上。就在这时,一道闪电划过天空,紧接着是一声惊雷。黄灿明吓得浑身一颤,随即哈哈大笑起来:“好险啊,差点就被劈成烤鱿鱼了!”
这样惊心动魄的经历,在黄灿明的24年守塔生涯中并不少见。2003年的一天,突发强对流天气,他在塔上看到一艘渔船侧翻,一对夫妻在海水里发出求救信号。黄灿明二话不说,驾驶着舢板船冲向海面,将两个人救了上来。
“大哥,谢谢你救了我们!”获救的夫妻感激地说,想要给黄灿明塞红包。
黄灿明连连摆手:“别这样,这是我应该做的。你们平安就好。”
看着夫妻俩远去的背影,黄灿明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突然觉得,这座孤岛也没那么孤单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黄灿明在岛上种了些蔬菜,养了几只鸡。他还在岛上发现了一棵百年大榕树,每天都会和它聊聊天。
2004年的一天,五六名社会青年突然闯到岛上,企图锯走这棵百年大榕树。黄灿明二话不说,挡在榕树前:“有胆你们锯锯看!”
面对黄灿明的气势,那些人悻悻而去。黄灿明轻抚着榕树粗糙的树皮,笑着说:“老伙计,咱俩谁也别想抛下谁。”
日子一天天过去,黄灿明在这座孤岛上度过了9000多个日夜。他的头发渐渐花白,脸上也多了些皱纹。但他的眼神依旧坚定,步伐依旧稳健。
2023年,黄灿明入选了“中国好人”广东省候选人名单。当记者问他是否后悔选择这份工作时,他笑着摇摇头:“守灯塔是我们家的传统。我爷爷守了30多年,我爸爸也是航标工。现在,我儿子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这是我们的使命,怎么会后悔呢?”
四代人的坚守,将这份平凡的工作变成了一种传承,一种信仰。
今年,黄灿明就要退休了。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他有些不舍。“我就要退休了,但是心里舍不得这个岛。现在,领导安排我去参加疗养,我都不想去,走到哪里,都要不停地打电话回岛问这问那,真的放心不下这盏灯。”
黄灿明有个小小的心愿:希望退休后,如果儿子能来舢板洲守这座灯塔,他也会选择继续留在岛上,给儿子打打下手。
夕阳西下,黄灿明站在灯塔顶端,望着远方的海面。那里,无数船只正借着灯塔的光芒,驶向远方。他知道,即使自己离开了,这座灯塔依然会继续守护着这片海域,指引着远方的航船。
黄灿明,这个普通的守塔人,用24年的坚守,成为了珠江口的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