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人民教育家”?

小星视看社会 2024-09-30 16:43:15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张晋藩的书桌上。94岁的老人颤巍巍地拿起放大镜,凑近那堆厚厚的书稿。

“老师,您又熬夜了?”一旁的学生小王心疼地问。

张晋藩抬起头,眼神里依旧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没事,这套《张晋藩全集》可不能拖延啊。”

小王看着老师布满皱纹的脸,心中不禁感慨:这位“人民教育家”,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

1930年,张晋藩出生在辽宁沈阳。“九一八”事变后,父亲为他取名“晋藩”,希望儿子能像晋文公一样保卫国家。

“小时候,父亲经常在睡前给我讲《三国演义》。”张晋藩回忆道,眼中闪过一丝温柔,“关公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些故事让我如痴如醉。”

父亲的熏陶,让年幼的张晋藩爱上了读书。“读书最乐”,这个念头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扎下了根。

1950年,张晋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刘少奇和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出席,让这个年轻人心潮澎湃。

“我当时的志愿是学法理,其次是法制史。”张晋藩笑着说,”结果分到了国家与法权通史,虽不是第一志愿,但我也很满意。”

就这样,张晋藩踏上了法律史学的研究之路。谁能想到,这条路他一走就是70多年。

“学术研究很苦啊!”张晋藩感叹道,” 有人把它比作黄连树下拉洋琴,苦中有乐,乐在苦中。”

为了编写《中国法制通史》,张晋藩耗时19年。期间,有两位主编去世,两位退出。但张晋藩始终坚持。

“这是'争气书'啊!”张晋藩自豪地说,“有了这本书,到哪儿去访问交流,也有东西拿出来了。”

1986年,一个特殊的机会来了。张晋藩受邀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讲授法制课。

“我就穿了一件蓝色的短袖衬衫,整体还是比较自然的。”张晋藩回忆道,眼中闪过一丝狡黠。

课上,张晋藩讲了一个唐太宗和司法官戴胄的故事。当最高领导的指示和法律条文发生冲突,该以谁为准?这个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

“依法治国”的理念,就这样悄悄地在中南海扎下了根。

作为教育家,张晋藩也是桃李满天下。他创造了多个“第一”:招收了第一届法制史学博士生、第一届博士留学生、第一届论文博士生。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一大快事。”张晋藩说,眼中闪烁着欣慰的泪光。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2002年,张晋藩患上了黄斑病变,视力急剧下降。

“我用的是12倍放大镜,看字越来越困难。”张晋藩苦笑着说。

但他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编辑《张晋藩全集》。第一辑已经出版,共900万字、分22册。

“整个全集分为三辑,总字数预计达3000万字。”张晋藩说,语气中满是自豪。

学生们都被老师的精神感动了。有一次,张晋藩刚做完眼底手术,却还躺在病床上倾听学生朗读,校阅《清史·法律志》的书稿。

“老师,您歇会儿吧。”学生们心疼地说。

张晋藩却笑着摇摇头:”不自满,不偷懒,这是我的座右铭啊。”

94岁高龄的张晋藩,依然保持每天5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他笑称自己是“永不退休的教授”。

“只要身体能顶住,我还是要多读一点东西、多做一些研究。”张晋藩总是这么说。

2024年9月,张晋藩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惊喜之余又感觉自己很难承担,党对我太优厚、太器重了。”张晋藩谦虚地说,“获得这次国家最高的荣誉,我真是诚惶诚恐,无以为报,只有奋斗。”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张晋藩:“您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什么遗憾吗?”

张晋藩沉思片刻,笑着说:“遗憾倒是谈不上。只是觉得,中国法制史学的领域太宽广,值得研究的问题也太多。一生能明了一两个问题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我的工作只是开风气,不敢也不可能都为天下先。我只是踏出了一个路径,期待后学把它开辟成通向法制史科学殿堂的一条大道。”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张晋藩的书桌上。94岁的老人又拿起了那支笔,那面镜。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当中国法治建设走向更高水平,当这片古老的土地再次焕发生机,人们会记住这样一个名字——张晋藩,一个用一生书写法律史的人民教育家。

“不自满,不偷懒”,是张晋藩的治学名言。“只要身体能顶住,我还是要多读一点东西、多做一些研究。”张晋藩总是这么说。

对张晋藩来说,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他相信,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他会一直走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0 阅读:1

小星视看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