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上,风声呼啸,雪花纷飞。72岁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站在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哨所前,眺望着远处连绵不断的雪山。他的目光中满是沧桑,却依旧坚定如初。
“再走一次巡边路,再看一看曾经一起战斗过的地方......”巴依卡低声呢喃着,仿佛在回忆那段峥嵘岁月。
今年9月12日,巴依卡再次踏上了这条熟悉的巡边路。这次,他不是一个人,而是和喀什边境管理支队的移民管理警察一起。看着年轻警察们矫健的步伐,巴依卡不禁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
“小伙子们,走这条路可要当心啊!”巴依卡指着前方一处陡峭的山坡说道,”这里常年积雪,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去。”
年轻的警察们认真地点点头,眼中满是敬佩。他们都知道,眼前这个看似普通的塔吉克族老人,曾经是这片边境线上最出色的向导。
1949年12月,红其拉甫边防连刚刚成立,急需一名经验丰富的向导。正当边防连发愁时,巴依卡的父亲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主动请缨。
“这片土地,我们塔吉克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每一寸我都了如指掌。”凯力迪力达尔拍着胸脯说,“只要祖国需要,我随时准备出发!”
就这样,凯力迪力达尔成为了红其拉甫边防连的第一任向导。23年里,他带领边防官兵走遍了这片边境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
1972年的一天,凯力迪力达尔把年轻的巴依卡叫到身边。
“儿子啊,爸爸老了,以后这条路就要靠你了。”凯力迪力达尔拍着儿子的肩膀说,“记住,我们不仅仅是向导,更是祖国边疆的守护者!”
巴依卡重重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从那天起,巴依卡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开始了他的护边生涯。37年间,他巡逻700余次,行程3万多公里。这个数字,足以绕地球赤道走一圈。
在这37年里,巴依卡遇到过无数惊心动魄的时刻。1997年,提孜那甫河水暴涨,巴依卡被大浪从牦牛背上打落,狠狠地摔在一块大石头上。
“当时我觉得,这下怕是要交代在这儿了。”巴依卡回忆道,脸上浮现出一丝苦笑,“但我想着还有边防连的战士们等着我带路,咬咬牙就挺过来了。”
1999年,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袭来。零下30度的寒风中,巴依卡的双腿被严重冻伤。
“军医说,再晚一点送医院,这双腿就保不住了。”巴依卡说着,不自觉地摸了摸自己的腿,“但我心里想的是,这腿要是真没了,以后谁来给战士们带路?”
就是这样一股韧劲儿,支撑着巴依卡一次次克服困难,继续他的护边使命。
“巡逻是国家的事情,也是牧民的责任。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这是巴依卡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1998年6月,巴依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愿意永远与边防官兵一起,守卫在祖国边防线上。”入党宣誓时,巴依卡的声音铿锵有力。
2004年,巴依卡的儿子拉齐尼·巴依卡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父子俩一起走上了去吾甫浪沟巡逻的路。
“儿子,你看这座山,”巴依卡指着远处一座雪峰说,“每到冬天,这里就会有雪崩。咱们巡逻的时候一定要绕开它。”
拉齐尼认真地点点头,眼中满是对父亲的敬佩。
“爸,您放心,我一定会像您一样,守护好这片边疆。”拉齐尼坚定地说。
5年后,巴依卡把接力棒交到了儿子手中。看着儿子挺拔的身影,巴依卡欣慰地笑了。他知道,这片边疆又多了一个忠诚的守护者。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坎坷。2021年1月4日,正在参加人大代表培训的拉齐尼为救一名落水儿童,不幸牺牲,年仅41岁。
“失去儿子我心里特别难过。但他是为救人牺牲的,我为他感到骄傲。”巴依卡强忍着泪水说。
生命定格在41岁,但拉齐尼的精神永远活在了帕米尔高原上。同年3月3日,中央宣传部追授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称号。
“如果拉齐尼还活着,他也一定会这么做。”2021年7月,河南郑州遭遇特大暴雨灾害,巴依卡以儿子的名义捐款20万元。这笔钱,几乎是他一辈子的积蓄。
如今,站在熟悉的巡边路上,巴依卡的眼中泛起了泪光。他想起了父亲的嘱托,想起了儿子的笑容,想起了这些年来与边防战士们并肩作战的日日夜夜。
“爸爸,儿子,你们放心。”巴依卡抬头望着天空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会继续守护这片边疆。”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被授予“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这个朴实的塔吉克族老人,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担当。
祖孙三代,七十余载,他们用生命丈量着祖国的边疆。在这片苍茫的帕米尔高原上,巴依卡家族永远是最动人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