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誓碑是否真实存在?赵宋的立国根本,与士大夫共天下

峯言峯语尔 2025-01-07 11:52:19

〖~~~《·引言·》~~~〗

宋朝文人叶梦得在《避暑漫抄》中记载了一件历史趣事。

北宋建隆三年,即公元962年,宋太祖赵匡胤命人秘密制作了一块石碑,并将其安置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正是传说中的“宋太祖誓碑”。

这件事只存在于野史记载,正史上压根没提。

而且据说石碑上的内容极为保密,除了历代皇帝,没人知道。

直到后来金国南下灭宋才被世人所知。

宋太祖誓碑的真实性

宋太祖赵匡胤作为开国皇帝,尤其又是篡位的开国皇帝,对权力看得不可谓不重。

通常这类皇帝杀心很重,手下的大臣日子不会好过。

但神奇的是,宋朝却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和其他朝代比起来,宋朝对大臣的态度是出奇的好,甚至都有点惯坏了。

赵匡胤的上台过程虽然是夺权,但他并没有大开杀戒,而是采用了和平的方式,如“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

范仲淹曾感慨,自太祖以来,从没有滥杀大臣,真的幸事啊!

那么,为什么宋朝大臣会如此幸运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这块传说中的“宋太祖誓碑”了。

作为皇家最高机密,这块碑平时被遮得严严实实,放置石碑的房间也是门窗紧闭。

赵匡胤下了命令,只有在太庙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时才能打开看。

看来老赵同志是真的把它当成是大宋长治久安的不传之秘了。

新皇帝去太庙行礼后,下一个流程就是去读一读碑上的誓词。

这时候,只有一个小太监能跟着进去,其他人都得远远地站着,不能出声,也不能抬头看。皇帝得走到碑前,先拜一下,然后跪着看,默默念诵,再拜一下,然后才能出来。

北宋期间,不管你是什么朝廷重臣还是皇帝的心腹,谁也不知道这块碑上到底写了啥。

但北宋的皇帝们都按规定每年去读一读,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直到靖康年间,金人打进来,把皇帝都掳走了,东西自然不能放过。

于是这块传说中的石碑才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块碑高七八尺,宽四尺多,上面刻着三条誓词。

第一条说,赵家的皇帝得对后周柴家的子孙好一点,就算他们犯了罪,也不能公开处刑,更不能搞连坐。

毕竟是抢了人家的皇位,比起南北朝以来的前朝余孽必死定律,老赵还是挺仁慈。

第二条说,赵家的皇帝不能杀掉那些提意见的士大夫。

既然与士大夫共天下,总得让人家说话吧,也没毛病。

第三条就是赤裸裸的警告了,如果谁敢违反这两条,就会遭天打雷劈。

南宋建炎年间,有个叫曹勋的武义大夫,他从金国逃回来的时候,去跟被金国扣留的宋徽宗告别。

徽宗就托他带个话,告诉高宗赵构,说老祖宗有祖训誓约,藏在太庙里。

这件事在《宋史·曹勋传》里有详细的记载,说明“宋太祖誓碑”确实是存在的。

这块誓碑的内容,跟北宋初期的文治国策是紧密相关的。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们,确实是比较严格地遵循着不杀文士大臣和上书言事之官这条原则。

这也就是为什么宋朝的大臣们,相比其他朝代,日子过得要舒心一些,至少不用担心脑袋搬家。

这样的政策,对宋朝的稳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宋太祖誓碑的作用

有些人对“宋太祖誓碑”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他们经常提到的例子是宋钦宗杀了大臣王黼、朱耐等人,宋高宗杀了岳飞、韩偏胄、陈东、欧阳澈等人。

这些都是宋朝杀大臣的例子啊,这怎么说?

尽管跟其他朝代比起来,宋朝杀大臣的情况已经很少了,但毕竟还是杀了,还不是违背了“宋太祖誓碑”的誓言?

其实仔细研究一下,这种质疑其实是有问题的。

宋太祖誓碑的内容是“赵氏皇帝不能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的人”,但并没有说不能杀大臣。

宋太祖本人也说过:“违犯宋朝法律者,重则当斩!”

杀岳飞也是编了个莫须有的罪名,不算擅杀嘛,搁着卡BUG呢。

所以,如果我们严格来说,除了宋高宗杀了陈东和欧阳澈之外,他们既是士大夫又是上书言事的人,其他的皇帝并没有违背过“宋太祖誓碑”。

至于宋高宗为什么违背太祖誓碑,原因其实也挺简单的。

因为宋太祖规定“只有在太庙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时才可以启封”,而且能看到内容的只有当朝皇帝。

宋高宗离开被包围的开封时只是个皇子,他是以康王的名义出使金营的,所以他本人并不知道“宋太祖誓碑”的内容。

后来,他的父亲宋徽宗托南归的曹勋传达了这件事,高宗听后当即给两位死者赠官,派人祭墓以表示悔过之意。

这也就是说,虽然宋高宗一开始不知道这个誓碑的内容,但在得知后,他还是表现出了对太祖誓碑的尊重和悔过。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宋朝的皇帝们还是挺遵守太祖誓碑的规定的。

宋朝的立国之基

所以,不管是从动机还是后果来看,“宋太祖誓碑”算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制度设计。

它一方面限制了宋太祖和他的继任者们的动这个念头,另一方面,因为不能公开碑文内容,所以也没有让大臣们有恃无恐。

宋朝之前的唐末、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让赵匡胤怕了这些武将,生怕自己建立的大宋哪一天也冒出一个黄袍加身的戏码来。

于是宋朝立国之本就是重文轻武,文人士大夫就成了老赵家要统战的重要对象。

“宋太祖誓碑”其实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契约。

在封建皇权的制度背景下,这无疑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对内治理有奇效。

尽管宋朝没有完全统一全国,且连年战争导致国家积贫积弱,但在这一制度的推动下,宋朝的科技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比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词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华文明在宋朝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宋太祖誓碑”所奠定的制度基础。

当然了,对外嘛,谁叫你重文轻武呢?瘸子走路注定走不远。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如果觉得文章写得还不错,可以点击关注,每天分享有趣的历史小知识。

0 阅读:3
峯言峯语尔

峯言峯语尔

天文地理,侃侃而谈;古今中外,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