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2.1.三棱心通译缤纷色彩令人迷失本真之眼
喧嚣声浪钝化心灵聆听之力
过度调味摧毁天然滋味感知
放纵猎逐使心神如野马脱缰
稀有之物诱人步入歧途险境
圣人求实在温饱而非虚幻浮华
故摒弃表象诱惑,持守本质清明
12.2.字词章句释义有解读者花费大量功夫去解释五色、五音、五味,并在目盲、耳聋上争论不休,没有必要,不说是离题万里,至少是本末倒置。学习《道德经》,一定要抓住和把握两个关键:一是实践意义,《道德经》是实用哲学,解读一定要符合实际,解读出来的思想也要有实践意义,否则虚头巴脑没有用;二是主题逻辑,把字词句放在章节中,把章节放在全书五千言中,这样解读出来的东西才成系统。本章的主题思想是在实践中“去彼取此”,去什么?取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五色是什么?五音是什么?五味是什么?不是在色音味本身,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之对应的事物,这才有意义的。
12.2.1.放在五千言中,本章仍然是在讲“无为”
截至本章,我们已经讲到了第9个“不”,所以本章仍为"无为"思想的具象化表达——不执着于感官构建的虚妄世界,实际上讲的是“不有”。

12.2.2.放在五千言中,本章是对“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运用
在讲第11章的时候,我们说老子举的三个例子,旨在推导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认知原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要在三个例子上过多纠缠,要把注意力放在对“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深入思考和理解上。那么本章和“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什么关系呢?
“有”和“无”在《道德经》中是有特定含义的——我再次强调,《道德经》中的“有无”和“阴阳”不是在讲哲学,而是在讲道理。有许多对《道德经》一知半解的评论者,来我的评论区指指点点,说“有无”应该如何解,“阴阳”应该如何解,我这里统一告知想指点我的朋友:《道德经》中的许多概念、表述,如果脱离《道德经》,你想如何理解、发挥都不为过,但在理解《道德经》时,任意解释、发挥是没有用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万物在被认知之前是“无名”的,“无”这种状态就是天地万物文明构建的本始;人类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有名”,“有”这种状态就是天地万物的文明之母。
这就是“无”和“有”在《道德经》中的特定含义。
那么我们可以把“无”和“有”稍微引申一下:“无”指的就是自然的物质世界;“有”指的是非自然的概念世界。
我们继续对“有”和“无”进行引申:“无”指我们认知、思维、思想——统称为“心”,之外的客观世界;而“有”指客观世界在我们“心”中的映像。

好了,如果我们理顺了“有”和“无”的逻辑关系,就来对照本章所举的几个例子:
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难得之货,这些都是我们的“心”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是“心”中的映像,是主观形成的好看、好听、好吃、好玩、好贵……的名、概念、认知、想法、欲望、追求。这些东西叫做“有”。“有之以为利”,给我们带来的是“利”。
但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告诉我们,虽然“有之以为利”,但“有”并不是本质的、根本的东西,本质、根本的是“无”,“无”才以为用。
老子为什么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主要是不懂原理,不明白“言之宗、事之君”,而主导一个人知行的“宗”和“君”正是自己的“心”,明白了“心”的工作原理,实践(也就是所谓的“修行”,我非常不喜欢用“修行”,因为这个好词被玩坏了)起来就可以事半功倍。本章讲的“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的原理也正是基于“无”和“有”的原理:当一个人明白了自己的思维中的“有”,就能“常有欲以观其徼”,实践起来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了。
12.2.3"去彼取此"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老子的“去彼取此”思想——弱化“有”对思想和欲望的控制,反回到“无”的本然和本真世界中,在现代生活中更是真理般存在:"有"之世界——五色、五音等皆为心镜折射的虚像,如现代人的品牌崇拜、数据焦虑、信息迷乱,屏幕前的你,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字、视频,却不知自己正身处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中,随波漂浮在数据垃圾的洪流中。你可曾思考、追溯 "无"之本源——“反”回到未被概念污染的纯粹存在,如婴儿初睁眼时的心态来认知世界?你可曾区分"我需要"(为腹)与"我想要"(为目)?你是否建立了"认知防火墙",在"接收刺激"与"保持清醒"间把握平衡?
当AI开始模拟五感刺激,当元宇宙构建虚拟享乐,本章智慧更显先知性锋芒: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在于感官刺激的升级迭代,而在于守护"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灵锚点。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借此反思一下,您正在经历哪种"五色”和“目盲"?

学习《道德经》的同好们,是否能分享您的"认知断舍离"方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