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译释贯通10:“玄德不玄”,就看当下

三棱心爱文学 2025-02-23 15:34:43

不固守教条、不僭越规律、不割裂民心,看老子如何演绎复杂治理难题的“玄德”智慧

作者 ‖ 三棱心

一、文白对照:从“知行合一”到“玄德”实践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翻译:

身心合一,能否始终如一?

聚精守柔,能否如婴儿般纯粹?

涤除杂念,能否如明镜般无瑕?

爱民治国,能否坚守“无为”原则?

政令通达,能否以谦卑姿态“知雄守雌”?

通晓万物,能否摒弃权术智巧?

圣人的治理之道:创生理念而不固化体系(生而不有),践行方略而不迷信教条(为而不恃),推动发展而不僭越实践(长而不宰),此即“玄德”治理的境界和智慧。

解读核心:本章的重心是“玄德”,6个反问句的本身就是答案,其逻辑关系是:只要躬身践行6问,就有可能达到“玄德”,因此,理解“玄德”才是第一紧要任务。可惜千百年来闭门造车、纸上谈兵者多,基本上都在字面上打转转,无人能解“玄德”要义。

二、字词章句释义:

1.“载营魄抱一”

营魄:身心合一,引申为认知与行动的协调。

抱一:坚守整体性思维,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2.“专气致柔”

老子善以“婴儿”喻指“含德之厚”,取婴儿两大特征:一是“精之至也”(即专气:精之至才有号召力),二是“和之至也”(即致柔:和之至才有凝聚力),因为有这两大特征,厚德之人才能“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即达到“与物和、与人和”之境界)。

3.“涤除玄鉴”

玄鉴:如明镜般无瑕的认知境界,摒除主观执见的实践方法(如禅宗“明心见性”)。

4.“天门开合”

“天门”指天子之门,“天门开合”喻指政令下达、民情上传(个人如此理解,不喜划过)。

5.“玄德”

“玄”:是第一章就出现的重要概念,其含义是:“无欲观妙”和“有欲观徼”动态结合、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是“无为”实践原则的思想基础。对应本章:

无欲观妙:超越主观执念,以空明心态洞察本质(对应婴儿之喻和“涤除玄鉴”)。

有欲观徼:在实践中验证认知,形成可操作的治理方法(对应“天门开阖”和“明白四达”)。

二者结合,构成“玄”的辩证思维,为“能无为乎”奠定思想基础。

“德”:是《道德经》开讲以来第一次出现,“德”有三个维度:

得:从实践中提炼规律和治理思想(德同得,如“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用:将治理思想运用于工作实践(如“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象:治理思想和治理实践不断冲和而形成的社会繁荣局面(如“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对于一个人来说:“得之德”——勤学上进,知识储备丰富;“用之德”——工作之善,人品之优,成果之硕;“象之德”——与物和、与人和。

“玄德”:“玄德三要义”揭示的就是“德”在三个维度上的应用法则:

生而不有:创生治理思想和理念而不固化体系(得的原则);

为而不恃:践行治理思想和理念但不迷信教条(用的原则);

长而不宰:用思想和理念推动发展而不僭越实践(其结果是“大象”局面的欣欣向荣: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玄德”内容前后共出现三次:

第一次是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此处表述侧重于“玄德之得”,即怎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治理逻辑。

第二次就是本章,老子在连抛6个反问后祭出了“玄德要义”,很显然,这里要表达的是“玄德”的治理境界,侧重于“玄德之象”。

第三次出现在第五十一章,论述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这、势成之”,很显然,此处侧重于“玄德之用“。

有的解读者认为老子这段话反复出现,实属啰嗦,有的认为是被篡改了,或抄写时抄错了,或错简了,我不以为然,仔细揣摩,这三处文字是有细微区别的,描写的并不是同一维度。所以,如果你把《道德经》的思想脉络贯通了,就会发现,这五千言就是一张密密的网,疏而不漏,严丝合缝。

三、章节主题:动态治理,实践为根

本章核心并非空谈修身,而是揭示“玄德”的治理逻辑:

生而不有:创生理念而不固化体系,在政策演进中保持理论开放性。

为而不恃:践行方略而不迷信教条,在动态调适中实现治理自觉。

长而不宰:发展理论而不僭越实践,构建政策迭代与民意反馈的共生之象。

这个治理逻辑揭示了治理之道的开放性、动态性和包容性。

四、现实意义:当代中国治理中的“玄德”实践

当代中国的治理实践,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政策演进中,深刻体现了“玄德”思想的精髓——

生而不有——开放性的理论探索: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既突破传统计划经济框架,又未全盘照搬西方模式,而是通过“摸着石头过河”逐步试错。例如,经济特区政策允许局部先行先试,将实践成果提炼为全国性经验。这一过程体现了“生而不有”的开放性。

为而不恃——动态灵活的政策调适: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中,政策重心不断调整。例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动能,既推动产业升级,又避免对传统增长模式的依赖。政策的动态调适(为)与对单一模式的警惕(不恃),契合“玄德”的柔性治理智慧,即在变化中寻找平衡,而非强行干预。

长而不宰——共生的治理关系: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通过“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例如,负面清单制度减少行政干预,同时强化市场监管与公共服务职能。政府推动发展(长),但不僭越市场规律(不宰),呼应“天门开阖,能为雌乎”的谦卑姿态,形成权力与民意的共生机制。

《道德经》不是形而上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我们的工作和实践的内容。

结语:

“玄德”思想并非虚无缥缈的理论,而是具象化为一种动态平衡的智慧:以开放心态接纳变化,以实践导向调适策略,以共生关系凝聚共识。这种智慧,既是对《道德经》“无为而治”的现代诠释,也为复杂治理提供了方法论启示——真正的治理之道,永远在“创生而不固化、践行而不依赖、引领而不主宰”的实践中臻于完善。

传统解读将“玄德”理解为“玄妙的德行”,读者不妨拿来与【三棱心】的解读对照一下:

生而不有:道创造了万物,却不占有万物。

为而不恃:道滋养万物,却不依赖万物。

长而不宰:道引导万物成长,却不主宰万物。

“道”和“万物”本身就是同一对象(这个问题我会专门写文讨论),什么道创造了万物、滋养了万物、引导万物?活脱脱一个“道帝”的化身,此种解释反正我【三棱心】不知道在讲什么,可能是我本人的想象力和认知力太低吧!

2 阅读:7

猜你喜欢

三棱心爱文学

三棱心爱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