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储位之争”中,老四胤禛与老十四胤禵难分伯仲、不相上下。
尤其是身为“抚远大将军”的老十四,顺利平定战乱后,威望大增,在储位之争中,直接抢占了先机。
结果,朝野上下一致看好的老十四,却与皇位擦肩而过,遗憾“出局”,而老四胤禛“晋升”到了皇位。
令人费解的是,当时手握重兵、拥有30万大军的胤禵,在雍正皇帝即位后,竟“乖乖”返回京城做了阶下囚。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老十四为何没有什么动作呢?
1715年,南疆局势风云突变,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侄子)异军突起,扯起了反清的大旗。
这一消息迅速传到了北京,引起了康熙帝的高度重视。他一方面派遣费扬古等人督师备战;另一方面又派遣祁里德、富宁安火速前往前线协助。
时间一晃,来到了8月。康熙考虑到严寒的冬季即将到来,于是决定暂停进攻计划。
他派遣都统穆赛前往前线,暂时接管军务,命令前线官兵做好充分的战备工作即可。但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并未定下一位全权负责军务的大将军。
康熙本想御驾亲征,但无奈此时正值太子被废、储位未定的时候;如果自己不亲政,就必须要派去一个皇子坐镇,处理军务。
其实,所有人都能看出,这个职位的特殊意义及重要性了。因此,有不少皇子都盯上了这个位子。
尤其是废太子胤礽,他对这个位子眼红的不行。毕竟真要是争得了这个位子,那么距离自己恢复储位也就指日可待了。
然而,康熙帝最终却选择了老十四胤禵,将其任命为“抚远大将军”,这一决定无疑给废太子胤礽当头一棒,胤礽的谋求也落了空。
就这样,老十四开启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戎马生涯。他上任后,迅速展开了行动,开始两手抓。
一手整顿内务,严惩那些贪婪索诈、办事不力的官员;一手加强军队建设,将重点放在对西藏的用兵上。
在老十四的努力下,战乱逐渐趋于平静。而他也是立下了大功,威望大增。然而,身处前线的他,心中始终记挂着一件事:
皇储究竟会落到谁的头上?
在此之前,胤礽可是稳当当地坐在他的太子之位之上,结果在稳坐了33年后,直接被废。
而这,源于他跋扈、暴戾的品行;与康熙关系的恶化;结党营私等种种举动有关。
胤礽被废,太子之位不就空缺出来了吗?由此,各位皇子们开启了一场皇位争夺战,史称“九子夺嫡”。
在这场皇储之争中,有着“八贤王”之称的老八胤禩成功脱颖而出,朝中众臣也纷纷推举。
对于康熙来说,老八的存在让他感受到了威胁。他担心如果老八上位后,也会出现另一个“太子集团”。
这不就是为结党营私、谋朝篡位埋下了伏笔吗?那废太子还有什么意义?总之,康熙是绝不会考虑老八的。
而老十四眼看老八嗣位无望,便也加入到这场储位之争之中。在离京之前,还特意对老九说:
“皇父年高 ,好好歹歹 ,你须时常给我信儿 。”
很明显了,老十四这哪是关系康熙的身体是否康健啊,这关心的可是那储位!尤其是当他被任命大将军后,更是认为自己离皇储只差一步了。
然而,世事难料,事态的发展竟然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老十四为何按兵不动?其实,在当时康熙的心中,根本就没有打算另立太子,而是念念不忘着复立胤礽之事。
然而,满朝的文武大臣似乎并没有看出皇帝的意思,纷纷推举老八。显然,事态并没有按照康熙的想法去发展。
正当诸位皇子斗得最激烈之时,康熙大手一挥,直接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但太子之位是恢复了,父子俩之间的关系并未有所缓和。
况且,胤礽上位后,仍如之前一般行事。最终,康熙彻底放弃了胤礽,将他再度废黜。由此一来,这太子之位只能从其他几位皇子中去选了。
而这个时候,老八呼声只增不减,所有人都觉得太子之位,老八势在必得了。而老八这火爆的“人气”,有时是一把双刃剑。
康熙原本就对老八心存戒备,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他。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毙鹰事件”,这直接让康熙将老八从皇储之争中“剔除”出去。
之后,还时不时地寻找机会去打压“八爷党”。尽管之后父亲关系有所缓和,但康熙仍未考虑老八。
实际上,在这场皇储之争有,一个人显得格外地“低调”。没错,此人就是老四胤禛。
在旁人看来,老四好像是那与世无争的“隐士”,他没有结交重臣,也没有去参与斗争,更没有说过其他皇子的坏话。
这自然得益于老四高超的表面功夫,然而背地里他却是另一番作为。毕竟身在皇家,又怎能真正做到独善其身、不为自己考虑呢?
当时,在诸位皇子中,最有望成为接班人的便只剩下了老四和老十四。若不出意外,康熙定会从这两个人中做出选择。
按理说,老十四既平定战乱又建立功勋,已经在这储位之争中占据了极大的优势,为何最终却“落选”了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除了上述老四占据的优势(表面的不结党营私、与世无争)以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康熙更喜欢年长一些的皇子,政治方面较为成熟。
况且,老四乃是亲王,而老十四仅仅只是个贝子,中间可是隔着两层级差呢。其实还有一点,出自老十四身上。
那就是他之前曾支持过老八,这不是谋位的“前科”的什么?因此,权衡利弊之下,康熙最终选定了老四继位。
另一边,老十四还在边陲吭哧吭哧挥洒汗水呢。浑然不知自己的帝王之梦早已破灭。
一直以来,他都以为自己是胜券在握,结果现如今地位骤变,一时间让他难以接受。但事实就是如此,不管你接不接受,结局都已注定。
这时候,便有人疑惑了:按理说,老十四手握30万重兵,既然心中不满,完全可以领兵造反,为何却选择了忍气吞声呢?
首先要明白一点,老十四虽手握30万重兵,但并非全部由他控制。在清朝军事制度的设计下,指挥权是分散在各个统领手中的。
这30万重兵,真正能听他调遣的仅仅是部分部队,他又如何去反叛呢?
再一个就是,老十四的家眷们以及他手下亲信将领们的家眷可都还在京城呢!你是反叛了,你家人不要了?家人势必会受到牵连。
还有一点便是军饷和粮草问题。即便是老十四真的决定反叛了,那钱和粮草又从何而来呢?
要知道,一直都是中央和地方在支持、供给着,如果中央这边切断了供给,那军心不就涣散了吗?哪里还有活路?
而且,担任陕甘总署的可是年羹尧,那可是雍正的心腹。这补给就相当于捏在雍正手中,如果开战,没有粮草,那便是寸步难行。
所以说,老十四是不想反吗?不,他是根本就没有那个资本去反!
雍正:是篡位还是继位?现如今的地位骤变,让老十四一时间无法接受,在回去的路上,他就直言道:
“现在我哥当皇帝,难不成还指望着我叩头吗?我之所以回京城,就是为了拜见父皇的遗体,见过太后!”
待老十四回到京城,见到雍正后,一直远跪不前;对于雍正的继位,也不表示祝贺。
不仅如此,雍正在主动走进同他说话之时,他仍旧一副高傲的模样,对雍正爱答不理。
虽然雍正继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其他几位皇子并不甘心,就比如老八、老十四等等。
他们四处散布谣言,声称雍正并非合法继位,而是篡夺了皇位。甚至还有人想要以武力的方式来逼他下台。
雍正自是不会坐以待毙,直接下令将他们囚禁了起来。而老十四,更是一关就被关了14年。最终于1755年,离开了人世。
关于雍正的继位,有这样一个说法,说雍正并非合法继位,而是篡位得来的。
第一种说法是,雍正将修改了诏书,将其中的“十”字,改为了“于”字。这样一来,诏书的意思就变成了“传位于四子”。
其实仔细想一想,这种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脚。众所周知,诏书是属于正式文件,用词必定严谨。
而且“于”根本就不符合清代用语规范,应该是“於”才对。很显然,这种说法完全是编造出来的。
第二种说法是,康熙在病重之际,曾发了一道谕旨,让老十四回京,要将位子传给他。
只不过,这遗诏却被拦了下来,迟迟没有发出去。一直到康熙驾崩后,隆科多直接修改了遗诏,将位子传给了老四。
这种说法也是颇为搞笑,要知道隆科多只是一个小小的步军统领,如何能做到一手遮天呢?
再说了,此时的老十四并未在京城,从发送诏书到老十四回京,这路上至少需要二十天左右的时间吧?康熙会做出如此草率的举动吗?
第三种说法是,雍正其实是年羹尧的私生子,而年羹尧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上位,这才做出了改诏之事。
这种说法就更不用多说了,这纯属扯淡。雍正年龄可比年羹尧大,他如何成为年羹尧的私生子?简直太过荒谬!
第四种说法是,雍正为了自己能继位,在康熙病重之时,直接投毒。而康熙在喝了这碗带有毒药的人参汤后,直接归西而去了。
实际上,康熙对人参是十分抵制的,这一点在《康熙朝起居注》中就有所记载。
再者,在这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中,康熙能不有警惕之心?这可是皇家啊,他当然比谁都懂。
因此,什么人参汤下毒,纯属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而且,据史料记载,康熙是因为重病缠身,加之年事已高、体虚,这才去世的。
所以说,雍正是正儿八经继位的,根本就没有什么篡位之说。
用户10xxx64
呵呵,政治不是全靠那点兵力来权衡整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