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和黄芪都是补气良药,两者善于补气,黄芪偏向于升阳固表,人参则偏于生津养血。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而气虚分多种,如肺气虚、心气虚和肾气虚等,需要辨证下药才能收效。下面为大家对不同的气虚类型和如何合理使用人参和黄芪进行分析。
一、肺气虚——气短懒言、声音低弱
【病因病机】: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或素体虚弱、劳伤过度,致肺气不足,呼吸功能减退,宣降失常,卫外不固,易感外邪。
【主要症状】:气短懒言、咳嗽无力、易感冒、自汗、声音低弱。
肺气虚:舌淡苔白
【舌脉表现】: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疗法则】:补益肺气,固表止汗。
【应用方药】: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或补肺汤(人参 、黄芪 、熟地 、五味子、紫菀 、桑白皮)加减。
【参考成药】:玉屏风颗粒、黄芪生脉饮。
二、脾气虚——浑身乏力、食欲不振
【病因病机】:常因饮食不节(过饥过饱、生冷肥甘)、思虑过度或久病损伤脾气,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失常,水谷精微化生不足,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亏虚。
【主要症状】: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
脾气虚:舌淡齿痕明显
【舌脉表现】:舌淡有齿痕,脉濡缓。
【治疗法则】:健脾益气。
【应用方药】: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加减;若兼中气下陷(如内脏下垂),可选用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当归身、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炙甘草)加减。其中人参可用党参代,但用量要大二至三倍。
【参考成药】: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
三、心气虚——胸闷气短、心悸易惊
【病因病机】:多由年老体衰、久病耗损,或劳神过度、汗出过多,耗伤心气,推动血脉无力,致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主要症状】: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失眠多梦、易惊。
心气虚:舌淡胖,舌尖凹陷
【舌脉表现】:舌淡胖,脉细弱或结代。
【治疗法则】:补益心气,养心安神、定悸。
【应用方药】:养心汤(炙黄芪、人参、白茯苓、茯神、当归、川芎、远志、柏子仁、酸枣仁、北五味子、炙甘草等)加减或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加减。
【参考成药】:柏子养心丸、生脉饮。
四、肾气虚——腰膝酸软、懒弱无力
【病因病机】:先天禀赋不足、房劳过度或久病及肾,耗伤肾中精气,气化失司,肾失封藏,固摄无权,藏精纳气功能减弱。
【主要症状】: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耳鸣、性功能减退。
肾气虚:舌淡苔白,舌根凹陷
【舌脉表现】: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疗法则】:补肾益气,固摄下焦。
【应用方药】:偏阳虚者有金匮肾气丸(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制附子)加减,以温补肾阳、化气行水,偏肾精亏虚大补元煎(人参、炒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加减,以救本培元,大补气血。
【参考成药】:金匮肾气丸,肾精亏虚用五子衍宗丸(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
五、卫气虚(表虚不固)——抵抗力低、易患感冒
【病因病机】:素体肺脾气虚,或反复外感损伤卫阳,营卫失调,致卫外之气不固,防御功能下降,腠理不密,邪气易侵。
【主要症状】:畏风怕冷、自汗、易感外邪、荨麻疹。
卫气虚:舌淡苔薄
【舌脉表现】:舌淡苔薄,脉浮缓。
【治疗法则】:益气固表。
【应用方药】: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合桂枝汤加减。
【参考成药】:玉屏风颗粒。
总结:人参和黄芪并非所有气虚都用,不同的证型配伍不同的药物使用,纯虚无实滞可用,兼夹湿热、气滞、阴虚需调整;平和或虚寒体质适宜,热性体质慎用。所以如果遇到气虚,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结合具体证型配伍使用,尽量不要单独或不对证地盲目使用,避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