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东北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貉的传人。
貉,多么威武
史书将这群古东北人称为貉,读音不是一丘之貉的貉,而是读作“莫”,所以有时干脆写作貊。貉人是古代东北地区的主体,是农耕民族,人口众多,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生产力虽然远远落后于汉人,但遥遥领先于周边其他种族。
但是,貉人没有直系后裔,没有一个现代民族以貉人为主体祖先。
现代没有貉族。这是什么原因呢?多数貉人以不同形式融入了华夏,少量貉人融入了现代朝鲜民族。
或许与貉人内部文明等级相差过大有关。东北疆域辽阔,不同部落貉人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有的貉人早早就达到很高的文明程度,已接近中原高阶文明,因此更多与中原发生战争与和平,视其他貉人为野蛮人;等其他貉人千辛万苦跟上来,之前文明的貉人早已被高阶文明瓦解吸收,后者只能重复前者的命运;直到所有貉人都被高阶文明瓦解吸收。
最开始的时候,貉人西南是中原,西边是草原,东边是满洲人的祖先挹娄,东南是现代朝鲜民族的祖先三韩,另与倭人隔海相望。
貉人,很早就与中原兵戎相见。先秦及汉代文献,常将胡貉并称,胡是匈奴等游牧部落,有一部分貉人常与胡人一起行动。《管子·小匡》记载,齐桓公为救援晋国,曾在山西打败胡貉骑兵;《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襄子扩张到雁门关外,曾与胡貉对峙。
齐桓公
貉人,更深受中原文明的影响。特别是燕国和齐国,与貉人存在大规模交流。孟子长期在齐国工作,他对貉的情况就非常熟悉。楚汉战争后期,貉人曾派骁骑南下,会同燕国,配合汉军,同项羽作战。
受中原影响,最早开启文明进程的貉人,是古朝鲜人。
西周时期,前商朝贵族箕子分封于东北亚,建立箕氏朝鲜。根据《后汉书·濊》的相关记载,那些接受箕子统治的濊貊人,是箕子朝鲜主体居民,这部分貉人率先进化,成为古朝鲜人。
根据《周礼·秋官》记载,周代司隶下有120名貉隶,负责饲养动物与守卫宫室。这些貉人奴隶,应该就是箕子朝鲜贡献的。
箕子
古朝鲜居民幸福指数非常高,因为箕子建立了卓有成效的简版礼乐文化,一共八条规矩,四十几代人坚守,达到了夜不闭户、妇人贞信、轻徭薄赋、大道至简的社会治理效果。后世腐儒对箕子朝鲜赞美不已。
但是,真正的大儒是看不上貉人那一套的,比如孟子。孟子曰,貉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都很落后,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飨,无百官有司,他认为中貉两国的社会发展程度完全不同,貉道不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孟子的见解,无疑是正确的。因为箕子本人,针对朝鲜与中国,也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方案,朝鲜就是简简单单的八条规矩,而中国则是博大精深的鸿范九等。
西汉初期,燕国人卫满推翻箕氏朝鲜,建立卫氏朝鲜,兵强马壮,威震东北,后被汉武帝所灭。此后古朝鲜人主要融入了华夏,与现代朝鲜和韩国关系不大。
孟子
第二批走上文明道路的貉人是扶余人。
他们大致在长春一带,松嫩平原上,于汉代建立扶余国。
扶余总体上与中原王朝关系比较亲密,只在东汉汉安帝和汉桓帝时期,个别扶余王袭扰东北郡县,但很快就遣使谢罪,不了了之。扶余有不少珍贵国宝,来自汉朝,一是一枚“濊王之印”,可能是汉武帝颁发的,二是金缕玉衣,汉朝会为每个扶余王量身定制一套。
汉代,扶余十分强大,征服并奴役挹娄,直至三国时期,挹娄才摆脱殖民。西晋,扶余曾被辽西鲜卑慕容廆灭国,国王依虑自杀殉国,晋武帝对慕容廆进行了严厉谴责,东夷校尉何龛大破慕容廆,复立扶余国。南北朝时期,扶余遭到了南方高句丽和东方勿吉的夹击,勿吉就是挹娄,最后扶余被勿吉灭亡,高句丽又驱逐勿吉,扶余成为高句丽的一部分。
高句丽鼎盛时期的疆域,扶余已被其吞并
第三批走向文明的貉人是高句丽人。
高句丽出自扶余,本是受西汉玄菟郡高句骊县羁縻的貉人,王莽时期独立,在此后六百多年中逐步建立了强大的小型帝国,曾经惨遭曹魏与鲜卑慕容部的血洗,也曾硬刚隋唐。高句丽起家于鸭绿江畔的长白山山谷中,先后定都吉林集安丸都城和朝鲜平壤城,吞并了辽东、扶余、朝鲜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征服了沃沮和濊貊,威镇东北,最后在670年被唐朝所灭。
高句丽,是历史最辉煌的一支貉人,他们统一了几乎所有的貉人部落与地区,天不假年,否则未可限量。
高句丽也是与中原文武互动最多的一支貉人,不断有汉人迁往高句丽。北魏外戚高肇的五世祖高顾、大臣高崇的四世祖高抚,是两兄弟,出身渤海高氏,永嘉之乱时逃往高句丽避难。西晋平州刺史崔毖不敌慕容鲜卑,也率数十人逃往高句丽。后燕末期,高句丽吞并辽东,大量辽东汉人沦为高句丽公民。北魏灭亡北燕,北燕末主冯弘率大批人士逃往高句丽,这些人也都成了高句丽人。
高句丽深受中原文明的影响。这点可以从历代国王的名字中看出规律:
(1)汉代和三国,高句丽国王的名字,都是本地语言,比如宫、伊夷模、位宫,位宫是标准的高句丽语,位是相似的意思,因为这厮与其名叫宫的祖先非常相似,因此得名位宫。
(2)晋代,高句丽国王开始采用蕃汉双名,有高句丽名,也有汉名,汉名是从高句丽名提取某个音节并寻找的谐音汉字,位宫的玄孙利,高句丽名叫乙弗利,利的儿子钊,高句丽名叫昭帝列。
(3)北魏及隋唐,高句丽国王的主流名字,或者正式名字,应该都是汉名,而且有了汉姓,姓高,比如高琏、高元。
唐代,高句丽城市居民,可能也逐步改成汉姓汉名,比如高延寿、高惠真、安舜、僧人信诚;但居住在高句丽部落地区的人,仍普遍使用高句丽姓名,比如渊盖苏文、钳牟岑。
在历次与中原王朝的冲突中,都有高句丽人被成批的掳掠到中原或者辽西,高句丽灭亡后,几乎所有残余高句丽人都被迁徙到河南和陇右,少量逃往突厥、新罗或靺鞨,而逃往突厥的又在唐玄宗初年投奔唐朝。
东汉末年的东北亚局面
还有沃沮、濊貊两支貉人。濊貊也叫东濊,在今朝鲜东部沿海地区;沃沮分南北两支,中间隔着挹娄,在朝鲜东北及俄罗斯滨海地区。濊貊和沃沮,都在东汉时被高句丽征服。三国时,毌丘俭横扫高句丽,顺便也横扫了沃沮和濊貊。此后,沃沮、濊貊仍是高句丽的附庸,与高句丽融合,直至灭亡。
最后,还有一支貉人,南下到朝鲜半岛西南部,征服马韩,建立百济,最后融入了现代朝鲜民族。